只要是人就都具有欲望,不論修行與否,這欲望只是大于小,自己和眾生的區別而已,例如凡夫的欲望一般就是金錢和權力或者美色以及山珍海味,而修行之人的欲望則是普度眾生,積累功德,肉身成佛。那么這人的欲望是如何來的呢?下面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修行的人都知道,佛教要我們凈內欲,要自己步入四大皆空的境界,其實就是指我們修行的時候,要把內心的欲望雜念通通都去掉,讓自己回歸虛無,這樣才能更好的修行。而欲望要清楚是很難的,因為欲望有三種,一為貪求金錢利祿;二為貪吃山珍海味;三則是貪求美色。
在這三種欲望之中,大多數人都會貪圖全部,極少會貪一到兩種,當然彼此之間都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在修行過程里面,我們要拋棄的就是這些東西。因為習氣比較重,很難進行有效的克制,例如在佛教故事里面就曾經說過,這三種欲望來源于體內的“三尸蟲”,和蛔蟲一樣的東西,你不管吃什么它都不會滿足,會一直讓你處于饑餓狀態,這欲望也是如此,你越是貪圖這些東西,內心就越不滿足,最終讓自己被業力纏繞,不復存在。
所以我們要清除欲望,就是要消滅這“三尸蟲”,那怎么做呢?據傳用“黃精”可以滅除三尸蟲。當年,無瑕肉身菩薩在九華山修行時,常年就不吃米飯,而是吃九華山的黃精。他能成就肉身,也許和這個也有一些關系。
因此大家要想真正修行,那么體內的欲望是一定要清楚的,當然去掉的是習氣重的欲望,而留下好的欲望,這樣能夠讓自己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求知欲,才能更好的修行,因此消除欲望不是讓自己無欲無求,而是讓自己不被習氣沾染,當你明悟這一道理后,你就知道該怎么修行了。
推薦閱讀:穿袈裟有什么功德 佛教的六大神通是什么 拜佛燒香的含義
“欲望是人類的本能”的原因是什么?
一、欲望的含義欲望(Desire)是由人的基本屬性產生的想達到某種目的的心理,有些欲望具有生理根源,有些欲望具有社會根源。
二、欲望的類型最基本的欲望是食欲和性欲。告子曰:“食、色,性也。”這兩種欲望與人的生理屬性密切相關,是人的本性;也可以說是人的本能,本能(instinct)是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并由遺傳固定下來的對個體和種族生存具有重要意義的行為。但要注意,人的絕大多數行為不是本能行為,而是在意識支配下的自覺行為。食欲和性欲是醫學和心理學等科學的研究對象,這兩種欲望的生理和心理機制已經被充分闡釋。
其他具有社會性的欲望包括:表現欲、權力欲、占有欲(金錢欲)等等。三、欲望的性質
食欲和性欲無善惡之分,關鍵在于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餐飲和性行為都要遵守社會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有些社會性的欲望有善惡之分,要消除違背社會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的欲望。
欲望也是可以轉移和升華的。2001年“七一講話”強調:“全體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都必須始終堅持清正廉潔,一身正氣,經得起改革開放和執政的考驗,經得起權力、金錢、美色的考驗,絕不允許以權謀私、貪贓枉法。”人的欲望是因什么而產生呢?又如何控制的呢?
"生死根本,欲為第一".欲望是人性的組成部分,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它是本能的一種釋放形式,構成了人類行為最內在與最基本的要素.在欲望的推動下,人不斷占有客觀的對象,從而同自然環境和社會形成了一定的關系。通過欲望或多或少的滿足,人作為主體把握著客體與環境,和客體及環境取得同一。在這個意義上,欲望是人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根本動力,從而也是人類進化、社會發展與歷史進步的動力。但正如弗洛伊德指出的:"本能是歷史地被決定的。" 作為一種本能結構的欲望,無論是生理性或心理性的,不可能超出歷史的結構,它的功能作用是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欲望的有效性與必要性是有限度的,滿足不是絕對的,總有新的欲望會無休止地產生出來。" 由于欲望這種不知厭足的特性,欲望的過度釋放會造成破壞的力量。叔本華說過,欲望過于劇烈和強烈,就不再僅僅是對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會進而否定或取消別人的生存。 用"上帝的命定"或"天理"來取消或壓制別人的欲望是不合理的,但過度推崇與放縱欲望也是愚蠢的。欲望不是純粹的、絕對的東西,它需要理智的調控與節制,它也絕不可能像有人聲稱的是文明發展的唯一動力。不想,不要,不是沒有欲望,而是有“不”的欲望。所謂“清心寡欲”、“無欲”,其實又是另一種欲望。正是“生死根本,欲為第一”,區別在于欲望的本身。
人類的欲望按性質分為四種。許多欲望難以被分類,或者介于某兩者之間,或者是某幾種的組合(比如有個詞叫動機不純)。這很可能是這種分類標準不合理造成的。1. 本能欲望。它產生和發展于進化,是人類生存的需要。正常合理滿足這些欲望能讓人更好地生存下去,所以這些欲望對個體來說是積極的。
例:食欲,性欲,親情,團結友愛,自私,報復,生理舒適感,合理的放松休息與享受,創造···
2. 人工欲望。人類后天創造出的,多數是為了享受。而且在未來很有可能增加。例:抽煙,吸毒,喝酒,愛情···
3. 高級欲望。高層次的享受,大部分是精神享受。例:社會滿足感,虛榮心,自我精神滿足感(從事愛好比如讀書打牌聽音樂,成功,被人稱贊而陶醉等)·····
4. 終極欲望。與本能欲望有相似之處。它們的區別在于終極欲望不是單純為了自身個體,而本能欲望是自私的,所以又是兩者是矛盾的。它是為了一個群體(比如家, 城市,省,國家,洲,世界),或許群體越大這種欲望越偉大。這是許多宗教,圣人名言所宣揚與追求的。比如佛教認為一切有利于個體都是惡,一切有利于眾生才是善。人類的性欲是怎么產生的
人們究竟是為了什么目的來進行性活動的呢?我們希望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帶來有益的結果──改變性觀念, 享受性快樂。食色,性也。兩千多年前出自孟軻老夫子的這句名言,至今仍為現代人所不斷引用。尤其是在向性禁錮開戰時,這句話更是成了銳利的武器。然而,這句話只道出了一個基本事實,缺乏更深刻的思考。食欲和性欲,不僅人有,其它動物也有,而且似乎比人更強烈。但同樣作為本能,人和動物卻有截然不同的區別。動物完全依照本能行事,人卻要讓自己的本能接受理智的制約。假如動物赴宴,它們會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快朵頤;而經過數千年的文明進化,人類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社會行為規范,一般情況下,寧肯一時餓肚子也不會輕易打破。 從本能的角度來說,食(吃飯)是為了維持生命,色(交配)則為了延續生命。如果說,對這兩個本能的反映,在食方面,人和其它動物沒有什么根本區別的話,在色方面卻大相徑庭。一般的高等動物通常只在一天、一月或一年的某個時期有性的欲求,也就是說,有固定的發情期,過了這段特定的時間就絕不會有非禮之舉。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卻非如此,他們的發情期消失或已經不明顯了。 人類對性的要求成了全天侯的--只要身體條件和環境允許,在性成熟后的人們不分晝夜、日月和季節,過性生活的欲望隨時都可以迸發出來并付諸實現。有人統計過,一對白頭偕老的夫妻,一生中會過將近3000次性生活(性交)。如果響應一對夫妻只要一個孩子的號召,2999次性生活就不像其它動物那樣單純為了生育。 我們還是通過與其他動物的比較,來找出這一問題的答案。生物越是低級,追求生殖的性本能就越強烈。有些低級生物甚至根本沒有實質性的性活動,而是通過體外排精、排卵來完成其繁殖過程。相反,越是高級的動物,性敏感區就越大,也就越追求性的快樂。人類尤其如此。早在19世紀,弗洛伊德提出了唯樂原則這一人類性行為的動機。他在《精神分析引論》中寫到:我們整個心理活動似乎都是在下決心去求取歡樂,避免痛苦,而且自動地受唯樂原則的調節。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結構的深層,有一個無意識系統,儲藏有力比多能量,即性本能及其發泄欲(獸欲)。這種動物性的性發泄欲只認識、遵循一個原則,即唯樂原則。因為在能量的釋放(滿足性欲)中,人會獲得快樂,它僅僅體會快樂。人為了獲得快樂,總是迫切地尋求讓能量伺機釋放。近年來,弗洛伊德的這一理論得到了越來越強有力的支持,也得到了充分的科學論證。 20世紀末期以來,人類社會的性觀念發生了許多革命性的變化:后工業社會的到來,使人們從繁重的機械化勞動中擺脫出來,開始擁有更多的閑暇;越來越多的人口不再受貧困的威協。這些變化也反映在性生活方面。弗洛伊德等一大批心理學和性學大師的人類性理論,對性道德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相對自由地表達性需求成了普遍追求的風尚,性的快樂成了一種新形式的消費品,過去那種苛求的存天理、滅人欲的性倫理觀念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避孕措施及其工具的精益求精,使得人們在盡情享受性的歡樂之后,不必有生理和社會責任方面的后顧之憂。而伴隨社會進步出現的婦女解放(女性主義)運動,帶來了婦女社會地位的普遍提高,增加了她們接受教育和經濟獨立的機會,其角色漸漸擴展到家庭之外,因而女性在性活動方面大大減輕了對男人的依附感和從屬感....其結果是,越來多的人開始接受這樣的觀點:性快樂是性生活的直接目的,充分發泄、享受性快感是性生活的直接追求。 從生物學上講,唯樂原則無懈可擊。人類性器官豐富而敏銳的感覺神經,人體性敏感區域的不斷擴大,都從解剖學的角度對它做了充分的詮釋。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一旦將這一原則應用于具體的性實踐,很多人就不以為然了。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我們只能從性表現的另外兩個層面,也就是心理和社會層面上去尋找答案。 從清朝開始,我國形成了以合陰陽為基礎的生殖工具化的性行為模式,性被一直看作一種低級本能的生命現象。這一模式具體表現在: 1.性生活必須發生在男女兩性之間:男性和女性是傳統的性別角色,也是唯一被認可的性活動的實踐者。除此之外的其它性活動,比如男性與男性、女性與女性之間的性活動(同性戀性行為),自身性活動(自慰/ShouYin、性幻想、性夢)等均遭到嚴厲貶黜。 2.必須以生殖為最終目的:生兒育女不僅是為了給從事農業生產的家庭提供勞動力和財產繼承者,而且還可以將祖先的血脈延續下去。性成了實現傳宗接代的工具。 3.必須限于婚姻范圍之內:只有婚內的性才是合法的、才是道德的。婚外性活動,比如婚前性生活、婚外戀情,是社會打擊(至少是譴責)的對象。 4.夫妻恩愛是性生活唯一的調節方式:性工具被稱作淫具,色情物也一律被認作有淫穢色彩。諸如此類性刺激方式為正人君子所不齒。 5.性生活排除了少兒與老人:少兒談性或某些涉性行為,被視為洪水猛獸,是將來沒有出息的預兆;老年人涉性,則成為老不正經、為老不尊。 6.對性生活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哪怕在夫妻之間也常常如此。 在以上模式規范下,如果說性生活是為了滿足對方的需要,那些自尊心極強或者道德觀念過強的人也需會覺得好受一些。但如果說性是為了獲得快感,很多人就會懷疑自己太庸俗、太下流、太自私。追求性快樂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放縱的尋歡作樂,聯想到聲色犬馬的生活。而尋歡作樂、聲色犬馬恰恰又是浪子所為,讓那些真清高和假清高之士大加撻伐,避之唯恐不及:說我們過性生活只是為了追求快樂,這豈不是侮辱我們嗎? 作為一種理論,唯樂原則當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作為一名性健康醫生的我,經常規勸那些性生活失諧者,在性實踐中首先愉快地接受這一原則。倘如此,很多性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免除醫生很多口舌。比如,性交體位問題很多夫妻不愿談及或嘗試,認為有傷大雅;再比如,有不少女性可以接受丈夫直接的性活動,卻不能容忍與之無關的性游戲,有人甚至認為這是流氓行為。如果接受了快樂主義原則,就會對此一改厭惡之心,欣然接受。 更為有意義的是唯樂原則能夠進一步加快性觀念的革命,進而帶來性生活內容的改觀,推動性生活的和諧。比如,按照舊的性觀念,女性扮演的是完全被動的角色,而按照新的性觀念,女性就要為爭取自己的快樂而有所行動,不僅可以采取主動,向男性提出要求,還可以與男性共同進行性生活中的創造。可以這樣說,只有當女性以平等的身份與男性共同參與性活動,只有男女兩性只是為了快樂而沒有其他企圖和附加條件的性活動,性生活才能進入真正的理想狀態。也可以這樣說,我們之所以有那么多性心理方面的問題需要討論,很多人之所以為那么多性心理問題所困擾,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們還未能真正理解和接受快樂主義的原則。 不是為了別的,就是為了你自己,為了你自己的快樂。我們希望所有渴望性生活美滿的夫妻,都能把這句話當作床頭的座右銘。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9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