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惡和三毒,皆是危害人間的重要因素,例如三惡,就是殺、盜、淫。社會之所以存在不安寧的狀況,大多都是這三惡起主導作用;又如三毒,即貪、嗔、癡。這三毒起到了輔助或火上澆油的作用,只要三惡和三毒走到一起,那么這個人肯定是非常危險的。那么我們該如何清除三惡和三毒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要如何清除三惡三毒,其實釋迦牟尼已經給我們留下了方法,只是很少人認真去做而已,那就是“戒定慧”。所謂的戒定慧,其實就是指出家人一定要修行持戒,并以此滋生出高深的定力,然后憑借此讓自己對三惡三毒有抵抗的能力。所以便能守戒,不犯貪欲的思想,能有定,不犯嗔恚的心理,能生智,不犯愚癡的行動。
首先來看三惡,一般都是受到外在影響的,畢竟不是天生就會殺、盜、淫。而三毒則是內在滋生的,因為大多都是有了貪嗔癡之后,就犯了殺盜淫。若能將貪嗔癡變成戒定慧,那么,就沒有殺盜淫了。
因此我們要消除三惡首先就要搞定三毒,怎么做呢?很簡單,采用佛教六大宗旨即可,即用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六大宗旨來洗掃,一定洗得干干凈凈,沒有一點污垢存在。不爭,世界自然無戰爭。不貪名,不貪利,人人和睦相處。不求,人格自然高尚,處處受人恭敬。不自私,事事為人著想,忘掉自己,不和人計較,沒有四相的分別。不自利,利益均得,沒有獨占的思想,甚至以吃虧為原則,令他人得快樂。不妄語,無論何事,以信相待,說真實話,就不會發生不必要的麻煩。
如此便能徹底清除三惡三毒,希望各位修行之人,能夠早日在修行之中培養定力,最后堅持六大宗旨來清掃自己,如果不這樣做的話,那么是不能修成佛的,因此必須要做,還要強硬去做。
推薦閱讀:進入寺廟需要注意的地方(上) 進入寺廟需要注意的地方(下) 因果的表現形式
佛中說貪嗔癡是三毒,每個人身上都有貪嗔癡,可是這三毒是如何來到人身的呢,不說無量劫中惡業累積?
貪三毒的貪欲指的是渴求,依凡夫的習性,對于自己所喜愛的人、事、物,自然想要執為己有,這就是「貪欲」。貪欲是一種向外的追求,意味著內里面缺少點什么,所以必須向外追求,以滿足此渴望。
貪欲的表現是由渴望到追求,由追求到占有,然后占有欲又繼續增長、擴大。貪欲的基本渴求有兩種:一是感觀享受的渴求;二是生命延續的渴求。除此之外,貪還有一個最要緊的功能,就是思想意識中對追求的貪執,這種煩惱的危險更大。
正因為三毒的貪欲難以滿足,所以佛教強調貪是一種疾病,用滿足貪的方式去解決不是辦法,只有斷除三毒的貪欲,才是根本辦法。嗔
三毒的嗔恨:對于不順己意的人、事、物,產生排斥,甚至厭惡;貪欲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嗔恨」。佛經中所講的忿、恨、覆、惱、嫉、害就是對嗔恨形態的概括。嗔的本質雖是嗔恨對方,其意圖雖是要傷害或毀滅對方,但無論意圖是否達成,任何嗔恨生起之剎那,其人之心中直覺的會感到極端的痛苦或不快。
三毒的嗔恨之所以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痛苦,是因為嗔之本質是惡意的,惡意在對別人之時,則其無形的反作用也會自然傷害自己。所以,佛經中說,極度憤恨的怒火,給人帶來的灼痛實不亞于地獄之火。癡
三毒的愚癡就是不知道、不明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無明。由于凡事全憑自己的好惡,順己則喜,違逆則怒,完全不明事理,這就是「愚癡」。無明有兩層意思,一是不知道,二是錯誤的知。最初的佛法中認為,癡就是我執,后來又有四邪見來加以說明:一是把無常的事物認為有常;二是把痛苦的事情認作為快樂;三是把無我的認作為有我;四是把可惡的認作為可愛的。
錯知的癡是小乘佛教對癡的基本解釋,大乘佛教除了錯知之外,還加上了無知,如不知道「自心即佛性」。癡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以癡為根源產生貪和嗔,沒有三毒的癡,就不會有三毒的貪和嗔,所以佛教特別強調癡是一切煩惱及痛苦的根本。
因此,學佛修行不但要「勤修戒定慧」,以期「息滅貪瞋癡」,尤其要「轉識成智」。《攝大乘論講記》說:「佛法不外乎轉迷啟悟、轉染成凈的行踐。轉迷啟悟與轉染成凈的關鍵,即是知。」「知」就是明理,就是「般若智慧」,就是「轉識成智」,若能轉識為智,則無明煩惱滅盡,自能開顯佛性,找回自我。所以,佛法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此乃大乘佛教之究極。如何分辨一個人投胎,是從三善道投來,三惡道投來,三惡道的眾生最好是直接干掉,免得成為社會毒瘤。
這時代正是根器淺時代!三惡道堆積如山!
佛菩薩都是清凈清靜!目前,暗黑三怨毒之眼,惡魔之牙怎么出啊?
除了赫拉迪姆寶箱的每章專屬掉落以外 其他的裝備基本都是世界掉落沒準在哪殺什么怪甚至于翻箱子都會掉落
另外玩的難度越高傳奇裝備掉率越高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9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