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進入中國后,與許多傳統文化進行了融合,例如佛教就秉承了孔子那套有教無類,不管是什么人都能夠來佛教修行成佛,但表面雖然有教無類,但實際上卻還是有四種人與佛無緣,自然就無法進行修行,那這四種人都分別是什么呢?下面就來一起看看吧。
誹謗佛法之人
世間并非所有人都會信佛,有些人對一切宗教都會產生質疑的態度,他會認為宗教就是迷信,你要他信佛的話,絕對會要你拿出證據來證明佛的存在,如果你拿不出來,就會對宗教進行誹謗,甚至還會誹謗大乘佛法非佛說。這些謗法的人所造的業,是下阿鼻地獄的。誹謗佛法,尤其是誹謗凈土一法,斷了多少人的出離之道以及法身慧命。
無信之人
這類型和第一種人很相似,但他不會去誹謗,他也不會阻止你去信,他只會堅決讓自己不去信,所以比第一種人要好得多了。像這類人就是沒有信根、信力,就是一闡提,斷善根的人。說什么他都不相信,還說:看不見摸不著,我就不相信。甚至對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他也不相信。
落在八難之人
八難就是障礙眾生聞法修行的八種厄難。前三難是墮在地獄、餓鬼、畜生的眾生,在這三惡道里受苦都來不及,就無有閑暇,沒有機緣見佛聞法修行。
非人
所謂的非人不是指妖魔鬼怪,而是指這個人做的事不像個人,即沒有人的道德。身為人是要有人之資格的,就是要有五常“仁義禮智信”德行、有持五戒的功德,殺盜淫妄酒都不能去做。
閱讀推薦:如何清除三惡三毒 佛教五大明王是什么(上) 佛教五大明王是什么(下)
修行之人都是如何修行的?
《楞嚴經》 中說:【 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戒定慧就是原則,就是我們學佛的方向。 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就是我們學佛的宗旨。掌握自己的心不犯惡業,奉行善業,這是戒律,由戒律的成就會出生禪定,由禪定而產生智慧。只要我們按照這個原則來修行,都會有成就,都會得到益處。你想求現生的福報,想往生凈土,想獲得禪定,想辯才無礙,沒有問題,都可以獲得。但是如果我們不按照這個原則修行,那么結果就十分有限,甚至會有副作用。
——用功的入門方法
虛云大師用功辦道的方法很多,現在且約略說說:
(一) 辦道的先決條件 - 深信因果無論什么人,尤其想用功辦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為,不要說辦道不成功,三途也少不了他。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說:「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楞嚴經】說:「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故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
(二) 嚴持戒律用功辦道首要持戒。戒是無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生慧。若不持戒而修行,無有是處。【楞嚴經】四種清凈明誨,告訴我們不持戒而修行三昧,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
持戒的人,龍天擁,摹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賊,掃其足跡。從前,在罽賓國近著僧伽藍的地,有條毒龍時常出來危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羅漢聚在一起,用禪定力去驅逐他,總沒法把他趕跑。后來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禪定,僅對那條毒龍說了一句話:「賢善遠此處去。」那毒龍便遠跑了。眾羅漢問那僧人。什么神通把毒龍趕跑?他說:「我不以禪定力,直以謹慎于戒,守護輕戒,猶如重禁。」我們想想,五百位羅漢的禪定力,也不及一位嚴守禁戒的僧人。或云,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我請問,你的心已平直沒有?有個月里嫦娥赤身露體抱著你,你能不動心嗎?有人無理辱罵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嗎?你能夠不分別冤親憎愛,人我是非嗎?統統做得到,才好開大口,否則不要說空話。
(三) 堅固信心想用功辦道,先要一個堅固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無論做什么事,沒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們要了生脫死,尤其要一個堅固信心。佛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又說了種種法門,來對治眾生的心病。我們就當信佛語不虛,信眾生皆可成佛。但我們為什么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
譬如我們信知黃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黃豆不會自己變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會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適量的石膏,決定可成豆腐。辦道亦復如是,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決定可以成佛。故我們應當深信自己本來是佛,更應深信如法修行決定成佛。永嘉禪師說:「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他老人家慈悲,要堅固后人的信心,故發如此弘誓。(四)決定行門
信心既具,便要擇定一個法門來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論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參禪也好,總要認定一門,驀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樣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樣干。今世不成功,來世一樣干。溈山老人所謂:「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有等人打不定主意,今天聽那位善知識說念佛好,又念兩天佛。明天,聽某位善知識說修禪好,又參兩天禪。東弄弄,西弄弄,一生弄到死,總弄不出半點名堂,豈不是冤哉枉也。
(轉自地藏論壇)什么是修行之人
凈空法師---什么是真修行?「修行精進,無能逾者」,這是這一小段里末后的兩句,講到修行。「修行者為通用之辭,自晉后(晉朝以后)轉為佛教術語。」修行在中國古人有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說法都在佛教之前,佛教還沒傳入中國。行是行為,起心動念是心的行為,言語是口的行為,動作是身的行為。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所以修行,我們再加幾個字進去就容易懂了,修正錯誤的行為,是這個意思。諸位要明了這些名詞的真實義,你就不會產生誤會。現在很多人誤會,認為什么?念佛是修行、拜佛是修行、念經是修行、念咒是修行,是不是?未必!口念阿彌陀佛,心里打妄想,那不叫修行,那哪里叫修行?古大德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那就是說他不是修行。真的用阿彌陀佛來修行,那是怎么回事情?心里有著阿彌陀佛,口里阿彌陀佛,把所有一切雜念妄想統統放下,把它念掉,用一個來對付一切妄念,這是修行,
這真修行。讀經是不是修行?是的,不讀經打妄想,我讀經就沒有妄想了,我這個念頭都在經文上,那叫修行。一面念經,一面想這一句什么意思,那一段什么意思,這不是修行,那還在打妄想,不過這個妄想是善的,不是惡的。不管你善惡,總而言之你是妄想,你是增長無明,為什么?得不到定。依照這些方法修行,你得要得定才行。持戒,有很多人戒律持得很好,他是修行嗎?他自己認為是修行,「你看別人都不如我,我的戒持得好」,對那些不持戒的人,他看到就討厭,自己認為很了不起,增長煩惱。你看持戒本來是得定開智慧的,他持戒持得不錯,結果他得的是什么?他得的是煩惱,得的是貢高我慢,得的是輕慢別人,錯了!所以修行兩個字,咱得要認清楚,能真正幫助你化解煩惱的、幫助你消除習氣的,這才叫修行。無論用什么方法,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你得會用,用這個方法確實,也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減輕,這叫真修行。修行的目的沒有別的,恢復自己的清凈心、平等心、覺心。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那就是清凈心,清凈心起作用是智慧,叫妙觀察智;轉末那識,末那是執著,不執著了,平等心就現前;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就是覺,我們這個經的經題上「清凈平等覺」。
清凈是阿羅漢、辟支佛所證得的,平等是菩薩所證得的,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佛所證得的。不管什么方法,八萬四千法門,只要幫助你開發清凈平等覺,真修行。換句話說,無論用什么方法,不但不能開發清凈平等覺,增長貪瞋癡,增長分別執著,壞了,那你不是修的佛道,不是修的菩薩道,你修的是六道輪回;如果是不善的念頭,那你是修三惡道。也是道,沒錯,都是道,道不同,你往哪一條道上走,自己得清楚、得明白,這樣才行。所以修行這兩個字很重要。你看下面說的,「如理而行戒定慧,曰修行」。特別重要的是如理這兩個字,你要是不如理,修戒定慧都會走錯路,戒定慧都有偏邪,開的是邪慧,得的是邪定,那個麻煩就大了!說老實話,魔也有定功,千萬不要學佛學到魔道去了。有沒有這種人?有,不但有,而且很多。自古以來,開頭是好心學佛,最后學到魔。如何防止?永遠在正道上,沒有偏邪,那就要靠大乘經教。如果你要用自己的意思,我要想個什么方法,比這經上所講的還要好,那就問題出來了。你講的方法比經典講得好,那你就成佛了,你不是凡夫;如果真的成佛,佛佛道同,「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說你的方法超過佛,肯定是邪道。為什么?真正成佛跟佛是平等的,沒有超越的。佛所證的像個圓一樣,你不能增、不能減,佛佛道同。不但是上上智、小智慧,我們講須陀洹、講阿羅漢,這是佛法里面果位最低的,小果,阿羅漢是小果,須陀洹是小小果,他們都謙虛、都誠實,絕對沒有傲慢。
孔子在《論語》里面講,「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夫子這句話是個標準,誰的標準?我們自己在學佛的道路上,要時時刻刻警惕,我有沒有驕慢、驕傲,有沒有吝嗇?如果有,自己要趕快回頭,為什么?我們的路偏差了。世間圣賢,貪瞋癡慢疑都很薄,他并沒有斷,他完全也把它控制在一定限制之內,他能控制得住,世間圣賢。我們今天求出世間的大道,一心想在一生當中真正擺脫六道十法界,這習氣不能有,有一點點習氣會造成你嚴重的過失。這功夫在哪里練?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在這里頭去練。真正修行他才知道,眾生對我的恩德多大!沒有他們,我到哪里修。我每天面對的境界,修什么?看自己的起心動念,我起的是什么心,動的是什么念頭,還有自私自利,還有名聞利養,不行!完全失敗了。前面講了,順境(環境好)、善緣(人緣好),不能有一點貪戀的心,這最容易生貪戀;環境不好,人都是壞人,沒一個是好人,練什么?不生怨恨。換句話說,順境善緣幫助我們放下貪癡,這是三毒煩惱;逆境惡緣幫助我們放下瞋癡,貪瞋癡,從哪里斷?從這里斷。貪瞋癡斷了,所有一切煩惱都斷了,因為它這是三個根。慢是屬于瞋恚里的一分,疑是屬于癡里的一分,統統歸起來就是貪瞋癡這三毒,一點都不錯。也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工作里面都是要來斷貪瞋癡的,那你就真會用功,你真會修行。提不起,干起來是真不容易,凈宗法門里面就教你提起這一句阿彌陀佛,那個念頭才動,貪瞋的念頭才動,這叫念頭初起,不怕念起,為什么?習氣,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凡夫,怎么會不起心動念?念頭才一起,阿彌陀佛,轉到阿彌陀佛上去,轉得快!第一念起來,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把貪瞋癡慢、自私自利放下了。只有這句佛號,能夠堅持下去,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肯定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遠超越十法界。所以「如理」這個字非常重要。我們今天為什么還要研究經教?離開經教,我們依據的理就不見了,行戒定慧也很難成就,戒定慧與經教的道理一定要相應,這叫修行。
都是修行之人,為何佛教戒酒,道教不戒酒?
因為道家看重酒的養生保健功效,他們認為酒在醫療中有特別重要的作用,他們覺得酒是一種藥物。
除養生保健之外,道家喜歡飲酒還有另一個原因。 道家認為,天地萬物生成的本體是“道”,這神秘的本體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卻又無法用感官去感覺或證明它的存在,只能靠內心去把握。
于是他喝下女人手中的酒。誰料到,飲酒后心智陷于迷亂,他不僅殺了羊,還與女人做了不凈行,最終三樣過失都被一一犯下 佛教與道教是我國五千年歷史中最璀璨的宗教文化,在各朝歷代的統治中交替出現,修行之人無數,小說、影視劇、音樂創作,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根深蒂固的位置。
一天來了一個女人,手拿一瓶酒,牽著一只羊,對他說:“你或者與我做不凈行,或者殺了這只羊,或者喝下這瓶酒,三者必擇其一。”修行人聽罷不由尋思:“不能與她做不凈行,也不能殺生,因這兩樣過失太大。而飲酒可能過失稍小,不妨選擇飲酒了事。”
同為宗教,同為修行,一個修佛,一個修仙,佛家戒酒,道家理應相似,我們卻在影視劇中常看到道家修仙之人帶著酒葫蘆,小時候看西游記,玉皇大帝的桌上擺著精美的酒壺,瓊漿玉液,神仙快活。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我們所津津樂道的鐵拐李,拐酒葫蘆是他的標志性logo。在道教仙真中甚至有仙真因酒而得度者。
難道,道家贊成喝酒?我們可以發現一些養生酒的存在,例如鼎酒,三仙酒、百花如意酒、長生酒等。這些道家酒不是藥酒,卻有著無法比擬的養生功效。
天地宇宙,渾然一體,只有一個飄飄欲仙的自我存在。酒后身心的感受,可以回歸本能的沖動。飄搖太素,歸虛返真,提高領悟,促進修行,因此飲酒為道家所歡迎。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9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