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家的祖師爺,滿口的仁義道德,對所謂的怪力亂神,他老人家是不屑一顧,不肩一談,以至于子不語怪力亂神似乎成了一塊金字招牌,成了儒家和其他各家的一個分水嶺,一個評判標準。但是,所謂的怪力亂神,不是說不說的問題,而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社會文化現象。不說它不等于它就不存在。從正面理解,不語是不屑于說,是一種鄙視或傲視;從另一角度理解,不語實際上是一種回避,或者可以理解為因為說不清楚而不去說它。對于孔子不語怪力亂神,我們寧愿理解為前一種情況。因為,《論語》中確實很少有論及怪力亂神這樣的例子。
不過,有關孔子的另外幾種書,譬如《孔子家語》和《孔子集語》,就不是這麼回事了。《孔子集語》中有相當多的內容都來自漢代的讖緯之書,而怪力亂神則是讖緯之書最為常見的現象。至于《孔子家語》,說到怪力亂神的地方也很多,譬如陰陽五行思想,在《孔子家語》中就表現得十分明顯。在這部書中,孔子甚至還談到了五德終始的問題。
齊國的季康子有一次對孔子說:我過去聽說過五帝這種說法,卻不知道具體指的是什麼。清問先生,何謂五帝?孔子的回答也很實在,他說:我過去聽老聃說過,天有水火金木土五行,它們按不同的節令變化孕育萬物,這才形成了世間萬物。孔子的回答雖然說是聽老聃所說,但實際上是陰陽家的東西。孔子對五行的解釋,別出心裁。他說五行之神就是所說的五帝。古時候稱王天下的人,易朝代,改稱號,都是根據五行去做。五行循環為王,一個結束了,另一個也就誕生了,稱王天下的人也就取法五行的意義。所以,古時候只有明君死后才能與五行相配。太昊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昊配金,顓頊配水,就是這個意思。
孔子把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稱為五帝,按照五行相生的順序加以排列,并以華夏民族的始祖太昊伏羲配五行之木,作為五行運行的開始。他雖然沒有按照五行循環往復的順序推演下去,何其意思已經很明顯,那就是歷史是按照五行相生的順序變化和演進的。
按照孔子的說法,太昊為木。那麼,問題又出來了,為何要把五行中的木作為五行相生的幵始呢?季康子就提出過這樣的疑問太昊為何要從木開始?孔子又是用陰陽五行理論來解釋的。在他看來,五行的運行之所以要先從木開始,是因為木對應的是東方,而東方則是萬物開始萌生之處。所以,稱王天下的人應該是先以木德王天下,以顯示其孕育生長萬物的恩德,然后再按照五行相生的順序運行,一個接一個,循環往復,以至無窮。
在陰陽五行學說中,東方為木,是萬物生長的開始。這與當時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水平是相聯系的。太陽總是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太陽為至陽,太陽初升,就是陽氣初升,而陽氣初升,則是萬物生長的開始。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所以,自然也就是陽氣初升之地,是萬物生長的開始。五帝首先從木德開始,也是這個意思。
尊孔崇儒的人們,尊孔子為至圣先師,以為在社會、人生的許多問題上,孔子都為人們樹立了行為規范,畫好了框框,只要老老實實地按這位先師說的去做,就不會出大格。但是涉及陰陽五行這樣的問題時,主張不語怪力亂神的孔子,卻同樣要受到當時文化環境的影響,跳不出當時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水平的束縛。譬如他對五行之神的解釋,就反映出陰陽五行思想的深刻影響。
古人認為,五行皆有所主,勾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薄收為金正,玄冥為水正,后土為土正。此五者稱為五行之神,又稱為五正。勾芒、祝融、蓐收、玄冥、后土既然被稱為五行之神或五正,為何不稱為五帝呢?孔子的解釋很有意思,他說,五正是五行之神的名字,得五行之神的輔佐,并能成為上帝的才可以稱為五帝。他還為五行之神找到了人世的原型,少昊氏令自己的弟弟重為勾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令顓頊氏之子黎為祝融,共工氏之子勾龍為后土。這些人都是以他們分管的事務為官職,生的時候為上公,死后則為貴神,雖然同享祭祀,卻是不能稱為帝,因而漢代石刻祝融像
只能稱做五行之神,或者稱為五正。這種解釋顯然已經屬于怪力亂神的范疇了。
孔子的弟子曾經很是為他們的老師不語怪力亂神而自豪,后人也把這點當做儒家的一個顯著特征。但是,看一看孔子有關陰陽五行的言論,卻似乎很難把這個大談陰陽五行生克與五行之神的孔子,與那個不語怪力亂神的孔子聯系起來。所以,有人說出自西晉王肅之手的《孔子家語》是偽作,不可信。
春秋戰國是陰陽五行思想盛行的時代,盡管陰陽家直到戰國中期才出現,但這并不意味著陰陽五行思想也是這個時候才產生的。老子《道德經》和《周易》中濃厚的陰陽五行思想,已經很能說明問題。孔子生活在陰陽五行思想盛行的時代,是否能夠完全脫離時代文化的影響,真的很值得懷疑。所以,與其把《孔子家語》中孔子涉及陰陽五行的言論視為后人偽作,倒不如說孔子接受了時代文化的影響。這樣或許更切合實際一些。
以上就是孔子和陰陽學說孔子與陰陽五行的匯總,希望對各位小伙伴們有一定的幫助哦!更多資訊信息請繼續關注解夢佬算命網熊掌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87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