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論“無極”的根本特征

解夢佬

論無極的根本特征,儒家哲學太極或元氣本體地位的喪失及新建本體的歷史要求

在漢唐以來的儒家哲學中,宇宙本源和世界本體的問題混淆一起,太極或元氣被認為是宇宙的最初本源,也是世界萬物的本體。比如《易傳-系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唐初孔穎達作《周易正義》,他解釋太極說: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但是,自從佛教傳人中國之后,特別是從中唐宗密的《原人論》流通開始,儒家哲學的本體論便受到了佛教本體論的公開挑戰。

在佛教哲學體系中,元氣包括由元氣所形成的世界萬物,都只屬于色法,在其上還有識,更上還有真空,所以只處于一個比較低的層次,一種從屬的地位。在《原人論》中,宗密認為,儒家哲學的太極或元氣只是佛教本體真空的作用和表現,并不能成為世界萬物的本體,從而取消了太極或元氣在中國哲學中的本體地位。他說:儒道二教,說人畜等類,皆是虛無大道生成養育,謂道法自然,生于元氣。元氣生天地,天地生萬物。故智愚貴賤,貧富苦樂,皆稟于天,由于時命。故死后卻歸天地,復其虛無。然所稟之氣,展轉推本,即混一之元氣也;所起之心,展轉窮源,即真一之靈心也。接著根據佛教的理論提出:究實言之,心外無別法,元氣亦從心之所變,屬前轉識所現之境,是阿賴耶識相分所攝。宗密的這些話,雖然沒有超越佛教的理論,但由于是公開針對儒家的元氣論提出來的,所以顯得很尖銳,使人感覺特別刺眼。

此外,當時一些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如柳宗元、劉禹錫等人,也都好佛,在思想上和文章中將元氣納入到佛教的體系之中,成為它的一個組成部分,即真空本體的附庸。比如柳宗元說:一氣迥薄茫無窮,其上無初下無終。離而為合蔽而通,始未或異今焉同。虛無混溟道乃融,圣神無跡示教功。(《柳宗元集》154頁)認為元氣及其所形成的色法,都不過是佛教本體的作用和表現。他又說:世所尊兮又尊道,勝無上兮以為寶。拔大苦兮升至真,靈合贊兮神而神。駕元氣兮濟玄津,誰為友兮上品人。(《柳宗元集》526頁)這樣,元氣又變成了一種受佛教神靈駕馭和支配的運載工具。比如劉禹錫說:色身壹吾寶?慧性非形礙。思此靈山期,未bN年載。(《劉禹錫集》206頁)在這里,劉禹錫認為,由元氣聚集而成的色身,乃無明染污的產物并不是人生最寶貴的。只有佛教智慧照見的佛性本體,才是值得珍惜和追求的。很明顯,劉禹錫的這種思想,跟柳宗元一樣,也完全是從佛性本體的作用層面來理解元氣及其產物的。這樣,在佛教思想體系中,元氣的地位,不僅從儒家哲學的本體上降了下來,而且從根本上取消了它的本體地位。

由于儒家哲學太極或元氣之本體地位的喪失,整個儒家哲學便只能作為佛教的附屬物而存在,喪失了自己的獨立性格和主體地位,給其存在和發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和危機。邏輯的發展和歷史事實都表明,儒家哲學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捍衛自己的獨立性,恢復其在中國哲學中的主體地位。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必須從思想上擺脫佛教附庸的束縛,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重新建立自己的哲學本體,也就是為太極或元氣建立一個新的本體。

應該說,儒家哲學太極或元氣的本體地位喪失之后,也就產生了為太極或元氣新建本體的歷史要求。但自晚唐迄五代十國,國家動亂,戰爭頻繁,生靈涂炭,救死不遑,哪里還有人關心學術?到宋朝統一中原,結束了長期混亂和戰爭的局面,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展。在這種歷史條件下,隨著儒學的復興,為太極或元氣新建一個本體的歷史要求日益迫切。周敦頤提出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太極圖說》);張載提出太虛無形,氣之本體(《正蒙·太和篇》),便都是針對佛教本體論向儒家的挑戰而作出的反應。其中無極、太虛即是他們為太極和元氣所建立的新的本體。

以上就是論“無極”的根本特征的介紹,更多關于無極的內容請繼續關注“解夢佬算命網熊掌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86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