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弟子幾乎每天就要念佛,這也是我們修行重要的一環,念佛可以明事理,可以感悟宇宙真諦,可以看破世間妄虛,總得來講念佛百利而無一害,不過初入佛門的弟子可能很難會理解念佛的本義,所以要想更好的念佛,一開始就要念“念佛是誰”,等你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之后,你就真的悟了。
初學佛弟子剛學會打坐的時候,內心肯定是靜不下來的,這是一個變化的過程,你需要煎熬,熬過去了就好,熬不過去就接著熬,但是你在這個過程,不能光打坐,內心要念佛,念什么佛?不是念阿彌陀佛,也不是念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而是念“念佛是誰?”看上去很深奧,其實不然,念佛是誰的意思就是你念佛是哪一個,你就找到那個誰,不是淺顯的阿彌陀佛,而是更深層次的那個“誰”。
什么時候找到“誰”,什么時候就開悟。找不到,一天要找,十天要找,百天要找,千天要找,萬天要找。一年十年百年千年萬年,都是在找這個。什么時候找到,什么時候就成才了。不能要求速度快,那是騙人的法門。修真正的法門,要自己努力用功。不要有拔苗助長的想法,這是錯誤的思想。
念佛是誰,能把一切妄念都斬斷了、一切欲念都斬斷了,就是斬盡十大魔軍,這個“誰”字,就是金剛王寶劍,什么都斬干凈,什么都沒有了。并不是執著那一個地方。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有所執著,就是人心。無有執著,就是道心。打坐不參這個“誰”字,妄想就生出來,這樣不會開悟。參話頭就是以毒攻毒,用妄想來控制妄想,也就是用一個妄想去調伏多個妄想,到了山窮水盡無路可走時,轉身處便是開悟時。
閱讀推薦:能見佛光的四種宿緣 能見佛光的三種現因 念珠的功德
誰在念佛是什么意思
”誰在念佛“四字,最著重在個“誰”字,其余三字不過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飯的是誰,痾屎放尿的是誰,打無明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不論行住坐臥,“誰”字一舉,便有最容易發疑念,不待反復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禪妙法。但不是將“誰”字或“誰在念佛”四字作佛號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誰,叫做疑情。有等將“誰在念佛”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彌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亂想,東尋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墜,不可不知。念佛是誰到底怎么參!他們講……
不能用心意識去參,因為心有善惡之分。在“誰”字上追下去,怎么個追法呢!能不能想具體的形象或抽象的思維,我問某某,他無言以對。參念佛是誰,我的難題是:不能思維具體或抽象的形象;一心在“追”字上追又上火;不追不思維,又根本逮不住或持不住“誰”,所以便妄想紛飛!答:念佛是誰呢?要在念頭上參,一個字一個字要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單單的的字字分明。“念佛是誰呢?”是自己問自己,這一句問下去,“念佛是誰呢?”這一念是清清爽爽的,疑情是厘厘明明的,整個身心處于疑情的狀態。這一句問過了,若沒有妄想,可以停一會再問第二句,停的時間長短自己掌握,太猛了會受不了,會上火,太緩了效果不好,也容易打妄想,自己要掌握好。要身心放松心平氣和自然而然地參,千萬不能用力氣來參,心不要急,念念分明心心清徹地參。 參禪是不懂想弄懂,不明白想弄明白,從而追究審問。也就是說,參禪就是以追究審問為主的,追究審問就是參禪。追究審問的基礎是什么?就是不懂不明白不清楚。若懂了明白了清楚了,也就不用追究審問了。通常所說的思維,是要思量分別比較東想西想的,念頭是一個接一個很多的。追究審問是只追一個問題,只有一個念頭,比如參念佛是誰,就只有念佛是誰的一個念頭,若有第二個念頭就是妄想了。當然,這個念佛是誰的追究審問的念頭,是可輕可重可緩可急的,這要看具體的情況自己掌握。我們還要知道,這個念佛是誰的念頭是以不明白念佛的是誰為基礎的,好比高樓大廈是建在地上的,是以地為基礎的。念佛是誰是以不明白為基礎的。若念佛的是誰不追究了,剩下的是什么?是不明白。我們同時還要知道,不明白本身不是禪。若光是一個不明白,不追究審問念佛的是誰,剛停下來的時候工夫還在,時間久了工夫就退了就什么都沒有了。所以,追究審問才有禪,才叫參禪。 對于不實實在在用功,把參禪當成做學問的,在此就不多講了。 關于心意識的問題,其實,對于剛開始參禪的人來說,離開了我們這個每天二六時中都在用的妄想執著的心意識,你用什么去參?離開了心意識的大概只有兩種,一種是已經死了的人或磚頭瓦塊泥土等類物質,再就是已經大徹大悟的人。簡單講,我們一個人就一個心,一天到晚用的就是這個心,一個人沒有兩個心,用功當然也是在這一個心上用。若離開了這個心,就與自己沒有關系了,還談什么用功!當然,對于凡人來說,心與身是聯系在一起的。用功的過程中,身心都是會不斷變化的,用功的過程,也就是身心得到不斷轉化的過程。最根本的,是要不斷用功就行。開悟的人也并不是就沒有心了,他的心是去除了塵垢的真如佛性的心。 關于能不能想具體或抽象的形象的問題,我們要知道,打妄想是一個念頭,參念佛是誰也是一個念頭。不同的是,參禪的念頭是專一的,妄想的念頭是雜亂紛飛的。參禪的狀態是身心處于疑情的狀態,妄想的狀態是身心處于喜怒憂思……等種種的狀態。參禪是不明白念佛的是誰,但又一定要弄明白,自己問自己:念佛是誰呢?這樣一追問,整個身心就處于疑情的狀態中。要把住疑情的這個“場子”。心不外馳,要“看”住自己。若有妄想或心不專一,就再問一句。總之,心是在話頭疑情上面搞,當然也要知道自己的工夫是對是錯是進是退,要知道自己身心的狀態是好是歹,心是在“自己”這方面搞。另外想一個形象是無中生有是向外馳求是打妄想,絕對是錯誤的。 話頭一追究,整個身心就處于疑情的狀態中,也就是說,這時,身心的狀態就是疑情的狀態,疑情的狀態就是身心的狀態,不需要別的形象。要清楚知道自己的身心的狀態,心中有數,否則,禪也是沒辦法參下去的。 關于“誰”字,說來話就長了,在此只簡單講一講。1.單參一個誰字是不行的。2.‘誰’字前面是一定要加定語的,如念佛的是誰或拖死尸的是誰。單單的一個‘誰’字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應該是簡單的常識!3.祖師的公案成千上萬,帶‘誰’字的話頭其實是極少的,那么多不帶‘誰’字的話頭,一樣可以開悟的。4.帶‘誰’字的話頭當然是很好的。比如念佛是誰的這個‘誰’字指的是我們的真如佛性,所以帶‘誰’字的話頭如念佛的是誰,是直達心源的,參得好是可以徹悟的。5.雖然‘誰’字指的是我們的真如佛性,但這對于沒有開悟的人來說,都只是聽來的或學來的一種思想認識或知識,真正的真如佛性,沒有開悟的人是從來就沒有見到或感覺到的,只有大徹大悟的證得了自己的真如佛性的人才是真正的知道的。所以,對于普通的人來說,念佛的是誰是不明白的!更詳細的解釋請看我寫的《參禪入門65題》參禪入門65題怎樣參“念佛是誰”
怎樣參“念佛是誰”?——虛云和尚談用功辦道方法
古代祖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達摩祖師的安心,六祖的惟論見性。只要直下承當便了,沒有看話頭的。到后來的祖師,見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機詐,每每數他人珍寶,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門庭,各出手眼,才令學人看話頭。話頭很多,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誰,為最普通。
什么叫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是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沈、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回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
看話頭先要發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何謂疑情?如問念佛的是誰。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還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著了還有口,為什么不會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個什么樣子,卻沒處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誰”上發起輕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定這個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著他;疑念不在,再輕微提起。初用心時,必定靜中比動中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別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動中或靜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誰”四字,最著重在個“誰”字,其余三字不過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飯的是誰,痾屎放尿的是誰,打無明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不論行住坐臥,“誰”字一舉,便有最容易發疑念,不待反復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禪妙法。但不是將“誰”字或“念佛是誰”四字作佛號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誰,叫做疑情。有等將“念佛是誰”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彌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亂想,東尋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墜,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發的疑念很粗,忽斷忽續,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僅可叫做想。漸漸狂心收籠了,念頭也有點把得住了,才叫做參。再漸漸功夫純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覺得坐在什么處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單單疑念現前,不間不斷,這才叫做疑情。實際說起來,初時哪算得用功?僅僅是打妄想。到這時真疑現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時候。這時候是一個大關隘,很容易跑入歧路。
(一)這時清清凈凈無限輕安,若稍失覺照,便陷入輕昏狀態。若有個明眼人在旁,一眼便會看出他正在這個境界,一香板打下,馬上滿天云霧散。很多會因此悟道的。(二)這時清清凈凈,空空洞洞。若疑情沒有了,便是無記,坐枯木巖,或叫“冷水泡石頭”。到這時就要提,提即覺照。覺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亂,即是定。單單的的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動,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煙,一線綿延不斷。用功到這地步,要具金剛眼睛,不再提,提就是頭上安頭。
昔有僧問趙州老人道:“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州曰:“放下來。”僧曰:“一物不將來,放下個什么?”州曰:“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說這時節。此中風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說可能到。到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這地步的人,說也沒用。所謂“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不獻詩”。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8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