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事到底是什么,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見解,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所謂佛事其實很簡單,就是信佛、求佛、成佛。你帶著這三種念頭去做的事就叫做佛事。例如佛陀曾經說過,每個人都能夠成佛,只要你能夠相信佛就行了,這其實就是一種佛事。
當然廣義的佛事有很多種,例如拜佛、念佛、誦經、布施、除惡揚善等等,這些都是佛事,只要你內心是持有佛陀圣號去做事的,那么都算佛事。當然要記住,做佛事就一定要做到,持一切凈戒,無一凈戒不持;修一切善法,無一善法不修;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這一段話看起來很難理解,其實通俗來講,就是“不做一切惡,多做一切善”也就是積極地自救,尚要積極地救人。因為佛教主張成佛要從建立一個完美的人格開始,所以先要勸人不殺生、不偷盜、不犯他人妻女、不欺負弱小、不酗酒鬧事。
做到上面這幾點,那么你下一步就要成為超出凡夫的圣人了,當然這里的圣人不是指神仙,在佛教里面,圣人也是凡夫,不過是看透了世間種種煩惱的人,到達了苦惱解脫以后的境界,便是佛教的目的。如何達到解脫生死苦惱的目的,那就要信仰佛所說的方法,照著去實踐。看經、誦經、聽經,便是看的、誦的、聽的解脫生死乃至成佛的方法。所以,真正的佛事,是要大家自己來做。但是,對于不懂佛法不會修行的人們,遇到他的父母親友死亡時,在沒有辦法之中,只有請出家人代做佛事,的確也有用處。
閱讀推薦:不能見佛光的三種因緣 布施如何功德最大化 開悟的因緣解析
日本有什么節日
日本的節日主要包含國家節日和民間傳統節日。日本的法定節日一共包含15個,分別是元旦、成人節、建國紀念日、春分日、紹和紀念日、憲法紀念日、綠色節、兒童節、海的日、敬老日、秋分日、體育節、文化節、勤勞感謝日以及天皇誕生日。
擴展資料:
元旦:每年1月1日,1948年確定;成人節:每年1月第2個星期一,源于古代成人禮,1948年定為國家節日;建國紀念日:每年2月11日,神武天皇前660年2月11日統一日本,建立日本國。舊時稱為“紀元節”;憲法紀念日:每年5月3日,1947年5月3日廢除明治憲法,開始實行新憲法;男孩節:每年5月5日,端午節,也是日本的兒童節,1948年定為國定節日。
海之日:每年7月20日,制定于1941年;敬老節:每年9月15日;體育節:10月第2個星期一,紀念1964年東京奧運會;文化節:每年11月3日;勤勞感謝日:每年11月23日;天皇誕生日:12月23日,明仁天皇1933年12月23日出生;盂蘭盆會:每年8月15日左右;乞巧節:每年7月7日。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日本
元朝的習俗有什么
宗教信仰習俗元代的各民族宗教信仰習俗是他們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緊密相聯的。民族眾多,經濟、社會生活各異,決定了元代信仰習俗的五花八門、豐富多采。
但是這些習俗的大多數是從古代原始思維那里代代傳襲下來的具有神奇色彩的觀念。而有些是當時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中產生發展而來。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觀察,這些信仰習俗的大部分是帶著較濃厚的迷信色彩,只有少部分與社會生活緊密相聯,有益于人們心理和社會進步的俗信。因此,對我們來說,也有一個批判地對待的問題。(一)蒙古族的信仰
元代蒙古族的信仰習俗是他們整個習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蒙古人社會生活和經濟、文化生活的產物,尤其是與古代薩滿教的聯系更為密切。元代蒙古人的信仰習俗內容多與他們經濟生活相關的自然崇拜、偶像崇拜和一些迷信活動有關。
1。偶像的世界古代的蒙古人經濟文化落后,對自然界的天地、風、雨、水、火以及動植物不能正確地、科學地加以解釋,從而只能用幻想來猜測判斷,有時便產生畏懼和不安全感,認為自然界中存在一種超人的力量,人們對它是無能為力的,而只能祈求來保證生命財產的安全和一切順心如意。祈求的方法之一就是給它們塑造偶像,頂禮膜拜,虔誠祭禱。從而蒙古人中產生了各種各樣神的偶像。蒙古人首先為長生天做偶像,他們認為,天是 一切可見不可見事物的創造者,他是世界上的美好事物也是種種困苦的賜予者。 ①因此他們為了生活的幸福、牲畜安全,為長生天做了許多偶像,加以崇拜。這些偶像的制作當然是 仿照人像.其材料是毛氈和綢料等。 當他們愿意制作這些偶像時,住在不同帳幕的所有主婦們都聚會到一起,非常尊敬地制作它們,當他們制作完畢時,殺一只羊舉行會餐,并把羊的骨頭放在火上燒掉。 ②蒙古人把有些偶像放在帳幕門戶兩邊。而把有些偶像放在帳幕門前的一輛美麗的有篷的車子里面。如果任何人偷竊車子里的任何東西,他就被處死,決不寬恕③。他們又為成吉思汗制作了偶像,也放在一輛車子里,這輛神車則放在一座帳幕前面的敬禮偶像的地方。
他們經常把每一頭乳牛和母馬第一次擠出的奶供奉偶像。當他們將要吃飯時,首先拿一些酒食供奉偶像。當他們屠宰任何動物時,他們把它的心放在杯子里供奉神車里的偶像。他們把心留在那里,直至早晨。這時他們才把它從偶像面前拿開,煮而食之。他們也向成吉思汗的偶像奉獻許多供物,包括一些馬匹和其它動物。這些馬匹蒙古人稱為翁袞馬(onggunmori),即獻給神的馬。這些馬沒人敢騎,直至死去。允許吃其它獻給神的動物肉,但不弄碎這些動物的任何骨頭,而把這些骨頭放在火中燒掉。
① 《出使蒙古記》,《蒙古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9頁。② 《出使蒙古記》,《蒙古史》,第 10 頁。
③ 《出使蒙古記》,《蒙古史》,第 10 頁。
蒙古人房屋內,還有一些偶像供奉。 在男主人的頭上方,總是掛著一個像洋娃娃一樣的用毛氈做成的偶像,他們稱之為男主人的兄弟。另一個同樣的偶像掛在女主人的頭上方,他們稱之為女主人的兄弟。這兩個偶像是掛在墻上的。這兩個偶像之間的上方,掛著一個瘦小的偶像,這是整個帳幕的保護者。 ①在帳幕內,婦女們這一邊的入口處,還掛著另一個偶像,偶像身上有一個母牛的乳房,這是為擠牛奶的婦女們做的。因為擠牛奶是婦女們的工作。在帳幕內男人的這一邊,掛著另一個偶像,偶像身上有一個母馬的乳房,是為擠馬奶的男人們做的。他們在一起飲宴時,首先把飲料灑在男主人頭上邊的偶像身上,然后依次灑在所有其他偶像身上。這種把飲料灑在偶像身上的儀式,蒙古語叫做saC ulisaC uqu。漢籍中稱作 灑奠.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也記述了元代蒙古人偶像崇拜習俗。他說,蒙古人還信奉一種名叫納蒂蓋(lyatigay)的神,它的神像是氈子或其它布匹蓋著,每家都供奉這種神,他們還為這種神塑造妻兒子女,左邊擺妻子,前邊擺兒女,儼如一家。他們認為這種神主管地面的禍福,能夠保護他們的子女,照顧家畜等。他們對這種神十分敬信,每逢吃飯時,總要先夾一塊最好的肉放在神像的嘴上擦擦,然后依次擦神的妻兒子女②。
蒙古族汗王宮帳一斡耳朵中有很多占卜者在服務。在節日或每月第一天,他們把偶像拿出來 在他們帳幕里把它們整整齊齊地排成一個圓圈。然后蒙古人來到帳幕里,向這些氈像鞠躬行禮。 ①總之,有元一世,蒙古人中偶像崇拜甚盛,其根源在于蒙古族經濟文化落后,原始的畏懼自然而祈求自然思維占據著人們的頭腦。
2。自然崇拜的遺風蒙古人還崇拜太陽、月亮、水、火和土地。他們稱 月亮為大皇帝,并向它下跪祈禱。他們且說,太陽是月亮的母親,因為月亮是從太陽那里得到它的光輝的。 ②因此, 當天空出現新月,或月圓時,他們便著手去做他們愿意做的事情.彭大雅《黑韃事略》亦稱: 其擇日行事則視月盈虧以為進止,胐(fěi,音匪,新月開始發光)之前、下弦之后,皆其所忌。見新月必拜。 《心史?大義略敘》: 秋出兵,春休兵,歲歲驗中秋夜月明為利,即興兵;若中秋夜風雨晦冥為不利,即不興兵。 這種 視月盈虧 而行事之俗,其源甚古,《史記?匈奴傳》: 舉事而候星月,月盛壯則攻戰,月虧則退兵。 說明此俗可以追溯到古匈奴時期。
火也是蒙古人崇拜的對象,他們相信,火是圣潔的象征,世上萬物萬事都可以用火凈化的。因此, 當使者們或王公們或任何人來到他們那里時,不論是誰,都被強迫攜帶著他們帶來的禮物在兩堆火之間通過,以便加以凈化,以免人們可能施行了巫術,或者帶來了毒物或任何的有害的東西。 ③蒙古人這種通過火堆之間,以祛除不祥習俗,西方著作中亦有記載。據《羅斯托夫編年史》: 汗與拔都還有如下習慣:當有人欲覲時,他并不令將那人領來覲見;他吩咐巫師領著通過火間,向矮樹叢,火及偶像行拜禮;又從獻給王的全部禮物中取一部分投入火中,禮物拿走后才被允許去覲見王。 ①拔都,成吉思汗長子術赤之子。
① 《出使蒙古記》,《魯不魯乞東游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14頁。
② 《馬可波羅游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64 頁。
① 《出使蒙古記》,《魯不魯乞東游記》,第 159頁。
② 《出使蒙古記》,《蒙古史》,第 13 頁。
③ 《出使蒙古記》,《蒙古史》,第 13 頁。
此外,人死了,其親屬及住在他帳幕內的所有的人都必須用火加以凈化。
蒙古人用火凈化的儀式是以如下方式進行的: 他們燒起了兩堆火,在每一堆火附近樹立一枝矛,用一根繩糸在兩枝矛的矛尖上,在這根繩上系了若干粗麻布的布條;人、家畜和帳幕等就在這根繩及其布條下面和兩堆火之間通過。有兩個婦女,在兩邊灑水和背誦咒語。 ②這兩個婦女是蒙古巫婆即女薩滿。蒙古人所信仰的古代薩滿教認為萬物有靈,靈魂不死。因此他們向地神、山神等萬方之靈祭禱。其方法之一就是把酒食奉獻給他們。特別是早晨在他們吃飯以前。如果他們要飲宴,一個人拿著一杯子和一些飲料走出帳外,向南方灑飲料三次,每一次都下跪行禮,其次是向東方,然后向西方,最后向北方。向南方是向火敬禮;向北方是致禮于死者。當男主人舉起酒杯準備喝的時候,首先灑一些飲料在地上,作為給地喝的部分。然后才開始舉杯暢飲。
趙珙《蒙韃事略》, 祭祀 條稱: 凡飲酒先酌之。 這些都說明,元代蒙古人自然崇拜習俗之普遍。3。占卜吉兇元代的蒙古人極為重視占卜吉兇、預言未來、使用巫術等迷信活動。而這些多由男女薩滿來完成。
薩滿(saman)一詞屬于通古斯滿洲語,意為 激奮者 、 癲狂者.薩滿教者,指北亞諸游牧民族或阿爾泰語系諸民族一個共有的原始宗教形態。蒙古語中沒有saman一詞,但薩滿教與蒙古人孛額(be)信仰,在內容和形式上同屬一類,故漢文與其它外文著作中,習慣于用saman——薩滿一詞來代替蒙古語的be。在蒙古語中,男薩滿也稱孛額(be),女性薩滿為依圖根(idugen)。
按薩滿教的解釋,男女薩滿是該教最高一級的神長生天(mongketengri)的使臣。他們來往于人間和蒼天之間,解天意、占卜吉兇。早在成吉思汗時期有叫闊闊出的男薩滿,號稱 帖卜?騰格里 (teb- tenggeri)。他自稱能通天,是上天的使臣。在蒙元時期,為皇宮服務的男女薩滿——占卜者很多。當宮帳——斡耳朵遷移時,這些占卜者走在他們前面,他們決定宿營地點,并首先卸下他們的帳幕,在他們之后斡耳朵才卸下來。占卜者中的首領總是把他的帳幕安置在宮帳前面,相距約一擲石之遠。其余的占卜者則住在宮帳后面指定的地方。
據魯不魯乞敘述,這些占卜者中, 有些人熟悉天文學,特別是他們的首領,他們預言日蝕和月蝕的時間。當日蝕或月蝕將發生時,所有的人們都貯藏食物,以便屆時不需走出家門。在日蝕和月蝕的時間里,他們打鼓并吹打樂器,使之發出巨大的嘈雜聲和噪音。 ①他們還通過占卜,宣布有利于或不利于做各種事情的日子。因此,除非他們同意,蒙古人不進行軍事演習或征伐。① 《出使蒙古記》,《蒙古史》,第 73 頁,注 12.② 《出使蒙古記》,《蒙古史》,第 14 頁。
① 《出使蒙古記》,《魯不魯乞東游記》,第 217頁。
占卜者們的另一項職責是把送到宮廷去的一切東西,都須由他們拿著在兩堆火之間通過,以便凈化。他們也將這些留下一部分,作為他們應得的份額,如果任何東西由他們拿著在兩堆火之間通過時跌落到地上,那么這些東西就歸占卜者所有。他們還負責把死者的所有寢具通過兩堆火之間,加以凈化。
占卜者還為剛生下來的男孩預言他的命運。魯不魯乞在蒙古期間,蒙哥汗的正妻生了一個男孩,占卜者們被叫來,預言這個小男孩的命運。他們都預言小孩有好命運,說,他將享有長壽,并將成為一個強大的君主。結果,幾天以后,小孩死了①。同樣,當任何人生病時,占卜者們也被叫來。他們念咒語,并宣布這病是自然的疾病,還是由于巫術所致。據《元朝秘史》第二七二節載,兔兒年(1231年),窩闊臺汗征伐金國時忽然得病,昏憒失音。命師公即孛額、卜人卜之, 言乃金國山川之神,為軍馬虜掠人民,毀壞城郭,以此為祟。許以人民財寶等物禳之,卜之不從,其病愈重,惟以親人代之則可 (總譯)。最后以皇弟托雷替代,喝巫師 咒水 而死去。說明古代薩滿教的野蠻和殘酷性。
元代蒙古人中還有一種燒焦牲畜或獸類胛骨占卜吉兇的習俗,蒙古語稱dalutalbiqu。漢人稱為 燒琵琶.燒焦的多為綿羊、羚羊、麋鹿、馴鹿胛骨,蒙古語稱 答魯 (dalu),漢文典籍中稱 羊骨扇 、 枚子骨 、 琵琶骨 等。
對這種習俗,各種文件記載甚詳。《蒙韃備錄?祭祀》: 凡占卜吉兇、進退、殺伐,每用羊骨扇,以鐵椎火椎之,看其兆坼以決大事,類龜卜也。 《黑韃事略》: 其占筮則灼羊之枚子骨、驗其文理之逆順,而辨其吉兇,天棄天予,一決于此,信之甚篤,謂之燒琵琶,事無纖粟不占,占不再四不己。 徐霆補注云: 霆隨一行使命至草地,韃主數次燒琵琶以卜使命去留,想是琵琶中當歸,故得遣歸。燒琵琶即鉆龜也。 魯不魯乞在蒙古期間,一天去覲見蒙哥汗,當走進宮帳時,一個奴隸正走出來,手里拿著幾塊燒得象煤炭一樣黑的羊肩胛骨。他對于把這些羊胛骨燒焦的目的大為困惑不解,當后來詢問,才知道蒙古人欲做任何事情,必須先向這些骨頭請教。因此他詳細記錄了這種占卜習俗。他說: 當蒙哥汗想要做任何事情時,他就吩咐拿給三塊未曾燒過的羊肩胛骨。他拿著這些骨頭,心里想著他想要知道做還是不做那件事。然后把這些骨頭交給奴隸去燒。……
當這些骨頭被燒黑時,他們就被拿回來給蒙哥汗。于是他察看這些骨頭受熱后的裂紋是否呈縱的直線。如果是這樣,他就可以做這件事。不過,如果骨頭是橫的裂開,或是裂成碎片,那么他就不可以做這件事。……如果,在三塊骨頭中,有一塊裂為直紋,那么他就做那件事。 ①把元代蒙古人 燒琵琶 之俗與古代漢族的龜卜相比較,頗饒興趣。蒙古以直紋為吉,漢族則以橫為吉。此外,國內彝族亦也類似 燒琵琶 之俗,稱 約格及 ,漢人稱 羊骨卜.他們認為,若裂紋縱直呈十字,則吉;斜傾作叉狀或作零亂的若干細線,則兇。
① 《出使蒙古記》,《魯不魯乞東游記》,第 219頁。
① 《出使蒙古記》,《魯不魯乞東游記》,第 182頁。
4。呼風喚雨古代蒙古薩滿自稱能夠致風雨,改變天氣。加賓尼說: 占卜者們也要用他們的咒語來擾亂氣候。 ②《黑韃事略》: 無雪則磨石而禱天。 馬可波羅也說:大汗的占卜者中有些人能夠呼風喚雨。 每年的陰歷八月二十八日,這些星占學家就奏請大汗,將這些馬乳臨風飛灑,祀奉他們敬奉的神祇和偶像。當祭神的時候,星占學家們……表演的術法,其態千奇百怪。例如陰天多云,眼看著傾盆大雨即將降臨,術士們這時就登大汗居住皇宮的屋頂,一旦作起妖法,天空立即云開霧散,風平雨收。在四周的地方,雷鳴電閃,正下著疾風暴雨,而皇宮的所在地卻毫無雨意。 ①這顯然是一種言過其實的描繪。
但是古代蒙古、突厥等北方民族中流行的這種法術,在其它文獻中也有記載。蒙語稱 札答 (jada),其動詞形為 札答剌渾 (jadalaqun)。
《元朝秘史》第一四三節載,成吉思汗軍與札木合軍在闊亦田之地對陣。札木合軍中不亦魯黑、忽都合兩人知札答之術,想要順風雨,擊成吉思汗軍,不料風雨逆回,天地晦暗,札木合軍不能前進,多墜澗中。
據說札答 乃走獸腹中之石.方觀承《從軍雜記》: 蒙古、西域祈雨以楂達石浸水中,咒之,輒驗。植達生駝羊腹中,圓者如卵,扁者如虎脛,在腎似鸚鵡嘴者良。色有黃白。駝羊有似則漸羸瘁,生剖得者尤靈。 楂達,即札答。元人陶宗儀也說: 往往見蒙古人之禱雨者,非若方士然。至于印令、旗劍、符圖、氣訣之類,一無所用。惟取凈水一盆,浸石子數枚而已。其大者若雞卵,小者不等。然后默持密呪。將石子淘漉玩弄,如此良久,輒有雨。豈其靜定之功已成,特假此以遇人耶,抑果異物也。石子名曰鲊答,乃走獸腹中所產,獨牛馬者最妙。 ②鲊答,即札答。這種迷信活動,在有些蒙古地區至今仍在流行,有人自稱能行札答之術。
(二)皇宮的迷信活動
元朝皇宮中,與前代一樣有諸多與宗教信仰有關的迷信活動,其中有一些是前代所沒有的。如, 游皇城 、 射草狗 等等。游皇城:據《元史》卷七七《祭祀》六, 國俗舊禮 ,至元七年(1270年),世祖忽必烈采納帝師八思巴的建議,在大明殿御座上置一白傘蓋。頂部用素緞,上書寫金字梵文,意為 鎮伏邪魔護安國剎。 定于每年二月十五日,于大明殿舉行啟建白傘蓋佛事,以各色儀仗導引,迎引傘蓋,周游皇城內外,謂與眾生驅除不祥,導引福祉。
正月十五日,先由宣政院會同中書省奏請圣旨,后移文至樞密院,準備各色儀仗隊,八衛撥傘鼓手一百二十人,殿后軍甲馬五百人。抬舉監壇漢關羽神轎軍及雜用五百人。宣政院所轄官寺三百六十所,掌供應佛像、壇面、幢幡、寶蓋、牛鼓、頭旗三百六十壇,每壇由二十六人抬舉,鈸鼓僧十二人。
由大都路提供各色金門大社一百二十隊,教坊司云和署提供大樂鼓、板杖鼓、篳■、龍笛、琵琶、箏、■等七色樂器的四百人,興和署提供妓女雜扮隊戲一百五十人,祥和署提供雜把戲男女一百五十人。儀風司提供漢、回回、河西三色細樂,每色各三隊,凡三百二十四人。凡參加者,皆由官方提供鎧甲袍服器仗,俱以鮮麗整齊大尚,珠玉金繡,裝束奇巧,首尾排列三十余里。由吏部官員檢點諸色儀仗隊,刑部官員維持秩序,樞密院官員分守城門,中書省官一員總督視之。先二日即二月十三日,于西鎮國寺迎太子游四門,然后抬舉高塑像,儀仗入城。十四日,帝師率梵僧五百人,于大明殿內做佛事。
十五日,恭請傘蓋于御座,置于寶輿中,諸儀仗隊列于殿前,各種儀仗、佛壇、樂隊、戲隊等列于崇文門外,而迎傘蓋出宮。先至慶壽寺,具吃素食,食罷,周游皇城內外。其線路為從西宮門外恒海子南岸,入厚載紅門,由東華門過延春門而西。皇帝及后妃公主,于玉德殿門外,搭金背吾殿彩樓觀賞。大都的居民沿途聚觀。
② 《出使蒙古記》,《魯不魯乞東游記》,第 220頁。① 《馬可波羅游記》,第 76 頁。
② 《南村輟耕錄》卷 4, 禱雨 ,中華書局版 1980 年版,第 52 頁。
游皇城結束,諸儀仗隊、佛壇、樂隊、戲隊送傘蓋還宮,仍恭置于御座上,帝師僧眾做佛事,至十天結束。每年舉行,如果有因而輟,再找時機舉行。每年夏六月中,皇帝在上都,又舉行一次。
射草狗:元代皇宮祈福禳災儀式之一。每年十二月下旬,選擇一天,在西鎮國寺內墻下,灑掃平地,由太府監提供彩幣,中尚監提供毛氈和針線,由武備寺提供弓箭環刀,束稈草為一人形和一狗形,剪雜色彩段做其腸胃,由達官世家之貴重者輪流射之。非別速、札剌爾、乃蠻、忙古臺、列班、塔達、珊竹、雪泥等氏族不得參加。把草人和草狗射得糜爛,然后以羊酒致祭。祭祀儀式結束后, 帝后及太子嬪妃并射者,各解所服衣,俾蒙古巫覡祝贊之,祝贊畢,遂以與之,名曰脫災。國俗謂之射草狗。 ①脫舊災、迎新福:每年一二月下旬,選擇一天,用白黑羊毛線,把帝后及太子,自頂至手足纏系了,坐于寢殿,由蒙古巫覡念呪語,在銀槽中燒米糠酥油,以其煙熏他們身體,毛線斷了,納于諸槽中。他們又用手撕裂數寸長的紅帛, 唾之者三,并投入火中。即解所服衣帽付巫覡,謂之脫舊災、迎新福云 ②。
從以上禮俗來看,元代皇宮宗教信仰禮俗有些是來自佛教即喇嘛教,有些則從蒙古固有習俗演變而來。但不管它們的來源如何,都帶有很濃厚的迷信色彩,是相當落后的禮俗事象。
(三)漢族民間信仰習俗元代漢族民間宗教信仰習俗內容較為豐富,其大部分內容承襲于前代,而有些則是在當時條件下產生的。我們在這里僅介紹其中若干內容。
1。地府鬼曹奈河,是元代漢族中流行的宗教信仰習俗之一。人死后亡靈走向陰間的路上必須經過一條河,河上有座橋,叫做奈河橋。人生前作孽,不行善,死后陰魂過不去奈河,永墜其中受苦受罪而無可奈何。故曰奈河(奈何)。元人中流行此俗,在戲曲作品中多有反映,如:① 《元史》,卷 77 ,《祭記》6 , 國俗舊禮.② 《元史》,卷 77 ,《祭祀》6 , 國俗舊禮.
《看錢奴》第一折,白: 我想塵世人心性迷癡,不知為善,只看那奈河潺潺,金橋之上并無一人也呵! 《度柳翠》第二析,《牧羊關》: 你跟我去呵,我著你上明晃晃一條金橋路;你不跟我去呵,便索向翻滾滾千丈奈河流。 同劇第四折: 有力之人登彼岸,無力人落奈河。 此外,在元雜劇《朱砂檐》等戲曲作品中也描寫了奈河。這些例子說明,元人把神話中的奈河橋稱作金橋。這些戲文中把奈河和奈河橋描繪得具體逼真,表現了民間宗教信仰習俗的特征。
元代漢族民間還流行 分界牌 、 望鄉臺 、 迷魂寨 、 鬼門關 等鬼魂迷信。
分界牌,古代人相信,人死了就從陽間去陰間。而陽間和陰間中間有一道分界線,此處立有一分界牌。元代戲曲作品中描寫了這些內容。如:關漢卿雜劇《蝴蝶夢》,第四折,《駐馬聽》: 想著你報怨心懷。和那橫死爺相逢在分界牌。[帶云:]若相見時呵。[唱:]您兩個施呈手策,把那殺人賊推下望鄉臺。①鄭廷玉雜劇《金鳳釵》,第三折,《二煞》: 赤緊的敬客坊緊靠迷魂寨,莫不狀元店連著分界牌!?多管是鬼門關榜動選場開!?莫不住著太歲兇宅!?②望鄉臺,謂陰間有望鄉臺,人死后可登臺望見陽間家中情況。對此迷信元代戲曲作品中有所反映。如,除上舉《蝴蝶夢》中一例之外,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中又描寫了屈死的竇娥鬼魂在陰間地府,在望鄉臺上遙望陽間,尋找機會申冤報仇的情景。
迷魂寨,傳說,人死后鬼魂到陰間迷魂寨,再也不能隨意到陽間了。鬼門關則是指通往陰間的門。上舉《金鳳釵》一例之外,元雜劇中也有一些描寫。如:范子安《竹葉舟》,第一折,《賺煞》: 我與你踢倒鬼門關,打開這槐安路,把一枕南柯省悟。 ③有關此類陰間鬼曹的信仰習俗在元人中頗流行。再如,元雜劇中出現較多的所謂 鬼力 是陰間的衙役,相當于陽間的張千、李萬、董超一類人物,它執行著陰府閻神的命令。
元無名氏雜劇《冤家債主》,第四折,白:[鬼力上云:]張善友,閻神有勾。[正末警起科云:]怎生閻神有勾。我正要問那閻神去哩。[下]。[閻神引鬼力上詩云:]……鬼力,與我攝將那張善友過來。 ④對于鬼力、閻神,在元劇《度柳翠》,第二折中也有描寫。這里不一一舉例。元代民間流行的還有一種迷信說法,人冤死,魂不散,隨旋風四處飄蕩。如:元無名氏雜劇《盆兒鬼》,第四折,《小梁州》,白: [包待制云:]大家小戶有個門神戶尉,那屈死的冤魂,被他當住,所以進不得。……老夫心下自裁劃,金錢銀紙速安排,邪魔外道當攔住,單把屈死冤魂放過來。[張千做燒紙科云:]一陌紙錢。你看好陣冷風也,[魂子隨風入跪科]。 ①這種冤魂隨風飄蕩之說法,至今*在一些地區民間流傳。
① 《元曲選》,第二冊,第 644頁。
② 《元曲選外編》,第一冊,第 197頁。
③ 《元曲選》,第三冊,第 1064 頁。
① 《元曲選》,第四冊,第 1407 頁。
2。民間諸神在元代漢族民間迷信的各種神祇很多。這些神祇區別于宗教的神靈,富有民間信仰的特征,這里僅介紹其中幾位神祇. 勾芒神:漢族民間信仰的農事之神。《山海經》中言其形象為 鳥身人面,乘四龍.《元典章》載,官府以勾芒神配享三皇。《析津志》又載:每年立春,宛平縣或大興縣,依上年故事塑春牛、勾芒神。 立春之日,質明,司農守土正官率赤縣屬官,具公服拜長官,以彩杖擊牛三匝而退。土官大使,送勾芒神入祀。 ②這些儀式標明朝廷官府重視農事。
關于勾芒神的容貌服色,《元典章》中說: 依春牛經式,造作土牛、芒神色相施行。其芒神貌像服色裝束及鞭縻等,亦就年日干支為其設施。 在民間,每年立春日,由人扮勾芒神,其首用木雕成,套在人頭上,下穿紅色或白色長袍,胸部開一洞口,可以往外看。在舉行迎春活動中,牽牛或驅牛而行,象征勾芒神督促春牛努力耕種,預示來年豐收。《元典章》中所說的 芒神色相 指的就是人們在迎春活動中裝扮此神者所戴木雕。
門神:漢族民間信仰的神祇,即傳說中把守門戶的神。元時把這些神的畫像貼于門上,以避鬼祟。比如,在元雜劇《盆兒鬼》,第四折中有如下描寫; 《紅繡鞋》,白: [魂子云:]老的也,不是我不過去,只被那門神戶尉當住,不放過去那。[正末云:]即如此,何不蚤說,待我再叫。……只要分付那■■懆懆狠門神,休當住咱玎玎珰珰盆兒鬼。[唱:]只為你那門神戶尉一似狠那吒將巨斧頻頻掏。……[包待制云:]是是是。大家小戶有個門神戶尉,那屈死的冤魂,被他當住。 ①戲文中描寫了一屈死鬼魂欲入包待制府申冤,但被門神戶尉阻擋,不能進。
一般認為,在古代漢族民間流行的門神有兩種。比較早期的是神荼、郁壘,唐代以后門神形象改為秦瓊和尉遲敬德。民間將他們的像,彩印于紙,貼于門上。我們從上述戲文中描寫可知,元人中流行的門神為秦瓊和尉遲敬德。因為戲文中出現的門神是手執巨斧的 ■■懆懆狠門神 ,這恰是唐代名將尉遲敬德的形象。
據記載,元代民間流行的門神不只是上述秦瓊和尉遲敬德,還有一些人家或官府有時用 八仙 中的漢鐘離、呂洞賓為門神,畫于門額。而有些酒槽坊,門首多畫四公子:春申君、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 ②元代民間還有一些人家,在門上畫雞以避鬼祟。在文學作品中有所反映,如:張國寶雜劇《羅李郎》,第三折,《金菊香》: 恰離了招商打火店門兒。早來到物穰人稠土市子。好門面好鋪席好庫司,門畫雞兒,行行買賣忒如斯。 ①人們為什么在門上畫雞呢!這可能是古老的圖騰有關。此外, 雞 的讀音諧 吉.還有雞能報曉,引出陽光,從而把一切魑魅魍魎嚇跑,禳災祛邪,平安無事。
涅槃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涅槃重生這個詞多用來指經歷了磨難與痛苦,不僅沒有被打敗,反而更加堅強有作為,活得更加出色了。寓意著,不畏艱苦,義無反顧,不斷追求,提升自我的精神。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7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