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如何修行佛法,修行需放棄的負擔(上)

解夢佬

如何修行佛法,一直都是無數佛教徒內心最看緊的事情,雖然如今法門無數,但真正要挑選適合自己的卻很難,當你挑選好了法門轉而修行的適合,卻發現自己難進寸步,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內心有負擔,有雜念,自然無法更好的修行,所以大家要修行佛法,一定要放棄內心的負擔。

放下壓力

壓力是我們的頭號大敵,雖說壓力也能讓人進步,但這個可能性還是比較低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會被壓得喘不過氣來,這是很危險的。人的內心很脆弱,只要想的事多了,立馬就會變得雜亂無序,各種念頭紛紛生起,讓人內心凌亂,煩惱不已,有些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記憶,如果充斥在心里,就會使人委靡不振。所以,要想修行得更好,放下壓力是必須的。

放下煩惱

壓力滋生煩惱,煩惱擾人清凈,人不清凈,佛不修矣。佛說修行要清凈,所以你一旦有諸多煩惱,那么一定不能正常修行,所以要努力地改變自己的心態,調節心情。學會平靜地接受現實,學會對自己說聲順其自然,學會坦然地面對厄運,學會積極地看待人生,學會凡事都往好處想。這樣,光明就會流淌進你的內心,感受佛的溫暖,對自己的修行是有極大好處的。

放下自卑

自卑的人是無法進步的,因為太看重別人的看法了,這也是內心不夠強大的一種體現,很容易就會被壓力和煩惱擊倒,所以我們要修行,一定要鍛煉自己的信心,這樣內心才能夠強大起來,彌補自己的不足,能夠無所畏懼地走在大路上,感到自己的思想,感悟更深層次的佛法理念。 

閱讀推薦:不能見佛光的三種因緣 布施如何功德最大化 開悟的因緣解析

怎樣修行佛法

從來學佛的人,常常會發生這樣幾種情況:第一、已認識佛法理論的精辟圓滿,也常常看經研教,贊嘆隨喜,但只當作學術性來研究鑒賞,不肯毅然決然地用認真嚴肅的態度來躬行實踐。有的還曲解“本來是佛,不屬修證”的說法,認為修行證果是不必要的,因此終日閑散,任情放逸,自以為隨緣自在,但一接觸到實際問題,卻沒有抵抗和化除的辦法。第二、雖已肯發心實踐,卻不明修持的道理,仍處處執著,說物就著于物,說心就執于我,甚至必求最高無上的法與德高望重的師,好象只有這樣,才能從速解脫自己的煩惱;可是在日常生活中,貪嗔等習氣發露的時候,卻隨它奔騰流浪,并不去回頭照顧。他們心存依賴,一味向外尋求,仍不曾抓住問題的重心。第三、曾經滄海,備嘗艱苦,于是認真學佛,愿求解脫,知見很正,卻又苦摸不著一個下手處,雖也誦經持咒,念佛打坐,但終覺得左不是右不是的找不到一條出路來,往往學佛十年,煩惱依舊,求法無量,痛苦如昨!于是很多的人因久無消息,自怨業障深重,以為終身無望,從此萎靡不振,退失初心。 我們如果根據上述一些例子,來作一下主觀上的分析,那末第一種人是由于不知實踐的重要,第二種人是由于不明實踐的宗旨,第三種人是由于不詳實踐的方法。因此,求法的很多,而實踐的就較少,至于從實踐而明悟心性的那就更少。所謂“入寶山而空回”,這真是學佛者的苦悶! 二、實踐的重要 佛法三藏十二部,汪洋浩瀚,博大精深,總的說來,其內容可分為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四方面。教是佛所說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說的義理,行是依理所起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證的覺果。教和理是屬于理論的范圍,行和果是屬于實踐的范圍。佛法的理論,完全是從實踐中提煉出來而能指導實踐的。沒有實踐就是空洞的理論,沒有理論又是盲目的實踐,因此,佛法的教、理、行、果,也就互相聯系,分而不分。由此可知,學佛的目的,并不是教人只作純理論的探討,其著重點在于由教理的了悟而貫徹到躬行實踐中去。學佛得益的大小,完全要看實踐程度的深淺來決定。只有真實履踐,才能親自證實佛法理論的正確、圓滿和偉大;也只有腳踏實地,依佛法不斷熏習,才能逐漸斷除主觀虛構的妄執,證到客觀究竟的實性,妙契宇宙法界的真實相,而慶快平生!因此,佛法實際上就是個實踐問題。況且能行得一分,才真能解得一分,這樣理論和實踐互相資助,互相影響,便成為佛法行解相應、理事不二的統一觀。 三、實踐的宗旨 實踐佛法,原有各種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有的誦經禮拜,有的廣修供養,有的精守戒律,有的執持名號,有的專修禪觀,有的行腳參訪。這樣孜孜學習,究竟為了些什么?假使宗旨不明,必然會含糊籠統,勞而少益,日久或者自己也會不知其所以然了。《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所謂大事因緣,就是:“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于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于世。”二千多年來,流傳世上的佛法,就在各種不同的方法上,一直負著這樣一個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重要任務。所謂“佛之知見”,就是指人人具有的智慧覺性。這個覺性,從它的體質方面講,是廣大圓明,恒常不變;從它的相狀方面講,是清凈湛寂、充塞時空;從它的作用方面講,是隨緣應用、觀照無礙。它是事物的真實相貌,所以叫做實相;又是萬法的究竟體性,所以也叫法性。只因我們久遠以來,被主觀偏執的習氣所障蔽,竟使這一本具的光明覺性,不但沒有辦法顯現,而且也沒有人肯信。弄得癡迷暗鈍,脫離實際,枉受許多苦惱,因而不能不借佛法來開、示、悟、入。所謂“開、示、悟、入”,雖然含有許多不同的過程,但概括說來,不外乎由明悟心性而到徹證心性。只有明悟心性以后,啟發智慧,明因識果,才真能降伏煩惱,化除習氣,步步深入,直到徹證真理,成就佛果。假使心地不明,那末習氣會去了又來,煩惱會隨滅隨生,識心永遠不斷,苦果無從解脫。這樣,雖然在學佛,卻很難得到實益,譬如在暗室之中,雖想打掃塵垢,清理積物,卻苦于無從下手。所以《華嚴經》說:“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解深密經》說:“若不了知無相法,雜染相法不能斷”。《大日經》說:“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由此可見,實踐佛法,應該建筑在自覺的基礎上,由依法修習,而得定開慧,而明心見性,而掃蕩積習,而徹證真理;從思維轉為觀照,由現象滲透本質,解脫生死苦厄,成就無上覺果,這是學佛的具體內容,也是學佛的根本宗旨!也許有人認為明心見性,似乎要求較高,不是一般人所能領會。的確,眾生根性千差萬別,為了根據不同的根機,給以不同的教化,因此,在一乘中,不得不說二說三,方便接引,這也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但無量法門,歸根結蒂,究竟都是為一佛乘,所以《法華經》說:“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而且根性大小,并不是固定的,所謂“心能造業,心能轉業。”發心大的,轉業就快,學佛原望成佛,大愿方有大成,如果下手時因地不正,一味自卑自屈,不向一佛乘中求,那末目的原不在此,怎能有所成就。實際上,若能從根本處做起,則知見正確,般若種子,就永遠留在識田中,終必因此而得解脫。況且我們平時造業受苦,正因為不明心地,學佛如果不從明心下手,就等于外道凡夫;因為心性不明,勢必心外取法,心外取法,就是生死顛倒。既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那末成佛作祖原是當人本分下事,并無神秘奇特可說。眾苦只由于不覺,極樂無過于明心,“當仁則不讓”,能發心直下承當的,是真佛子! 其次,我們必須了解:佛法所以能流傳深廣,睥睨一切,也正為有這個根本真理作為它的精神實質,否則形存實亡,再過若干年,世人將不知學佛為何事,佛法前途是不堪設想的! 四、實踐的意義 就理上來講,我們的自性,本來光明覺照,體用如如,無所謂修證,也無所謂佛法,所以《金剛經》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但就事上來講,由于我們真如自性,迷而不覺,成為真妄和合的第八識。這第八識,無始以來,受前面七識現行活動的熏習,含藏著無量習氣種子,形成一種潛勢力,一旦遇到機緣,便能發現流行,又引起精神和肉體方面的顛倒活動。這樣由現行熏成種子,再由種子生起現行,互為因果,以致自性日夜波動狂亂,無法安定,因此,又不能不用佛法來對治修證,轉識成智,恢復我們本來圓成的實性。所以誰不肯實踐佛法,誰就是諱疾忌醫,無視于自己主觀偏執、貪嗔煩惱的事實,正是違反客觀實際,甘被調弄的大迷信者!佛法的實踐,一般叫做修行。修是修理,這說明自性本來清凈自在,因受塵垢妄執的蒙蔽,所以要加以修理,以恢復本來的樣子,否則就應該叫做建造;行是行行不息的活動,這說明修習佛法,要在一切時、一切處自強不息,行行重行行,深入又深入,不能時續時斷,不能一曝十寒。人們的一切活動,不外身、口、意三方面,而這三方面的活動,又以意識為主,由意識的活動而表現于身口,所以實際上三者是分不開的。不但如此,意識又是真如自性所發露,從真起妄,那末妄不離真,譬如從水起波,波還是水。因此一切活動,包括修習佛法在內,實際上,全是真如自性的表現,這叫做全性起修,既然是全性起修,那末也可以說全修在性了。所以能依法實踐一分,就能顯一分本性,得一分受用。修行又可分為二方面來說,身口方面的禮拜誦念,有事相可見的,叫做事修,內心方面的參究觀照,隱微難知的,叫做理觀,身心既然是互為表里,無法分開,那末理觀之中,就有事修,事修之中也就有理觀。因此,理上越明白的,事上一定越謹嚴;事上越謹嚴的,理上定越清凈。由此可知,修習佛法,既不能執事而廢理,也不能執理而廢事。學佛的人,若能理事圓融,因果不昧,必有大明心性的一日。 自性清凈無染,就是戒;自性寂然不動,就是定;自性觀照無礙,就是慧。可見戒、定、慧原是自性具足的功能,是自性一物的三面。實踐佛法的本意,仍是從這三方面去回復本性。所以一切修持離不開戒、定、慧,一切佛法也無不同時具足戒、定、慧。因此,戒、定、慧成為修學佛法的基本法則。根據這一法則,可由染污轉為清凈,由動亂轉為安定由糊涂轉為明白;直至無染無凈,無動也無靜,無智也無得,方真是自性本來的面目。

如何自我判斷修行佛法的好壞?自己的修行到了什么層次?

釋迦牟尼佛滅度的時候,教給四依法來辨別佛法:

第一、依法不依人;

第二、依義不依語;

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第四、依智不依識。

修行層次分三部分,一是定中,二是事上,三是夢中。定比較簡單的是看自己在四禪八定的那個層次,事上就看是否能八風不動,夢中就是看是否和日常一樣自己做的主,沒有了習氣。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剛剛修行佛法的人,修行途徑是什么樣的?

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佛法初學人,首先應該跟隨師父學佛,先入門。等入門了,知道如何修行了,再考慮自己通過什么途徑進一步修行。剛剛修行佛法的人,還沒摸到門,就研究修行途徑,這是盲修瞎煉,不是正修。還是跟著師父老老實實修行佛法吧,不要自己亂闖。如果沒有師父,可以到寺廟里拜師,佛法廣博深奧,不能自學!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7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