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博士:中國風水史綱(1)
這是馬伊尼尼首度為動物設計居所,當然并沒有對園方的建造計劃作出太大的改動,只是對一些細節作了調整。她認為,金絲猴美國之家整個設計將遵循回歸自然、陰陽平衡、氣運通達的原則。
例如,瞭望塔的門原本的位置設計得不大合理,容易導致事故以及惹上官司。于是,馬伊尼尼建議園方改變門的位置,并且加建一個噴泉或者水池,以緩解高塔帶來的壓迫感。設計也以促進3只猴子“開枝散葉”為原則。
中國的風水術,又稱堪輿術,是一種從古代沿襲至今的擇吉避兇的術數。中國人崇信風水,每逢婚喪喜慶,蓋房子、打灶、挖井、選墳地乃至于修橋筑路等,都要請風水先生堪地利,看風水,擇良辰吉日。這種風俗,自古至今,長盛不衰,以致積淀為頗具特色的“中國風水文化”。現如今,中國風水文化已經深入世界各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正在討論中國風水的申遺問題。究竟中國風水的發生發展的歷史如何呢?鄭博士今天開始連續敘述中國風水史綱,供朋友們參考。
風水發源于中國,它和《易經》關系密切。《易經》是中國的一部最為偉大的書。要研究中國的學問,談中國的文化,不能不研究《易經》。中國文化思想的深厚、廣大及細密,其一切思想哲學基礎都與《易經》息息相關。《易經》應用于天道,例如天干、地支、氣象與節氣 ;應用于地道,大地、山川、河湖、道路、城鎮、村落與住宅;應用于人道,人們的倫理觀念與行為準則等。陰陽、五行是《易經》的基礎。
風水這門選擇、布建人們生活環境的學問,是以《易經》為其理論基礎的,用《易經》的觀念來指導人們選擇、布局和建造周圍的環境。認為人要配合天、效法天才能興盛發展。違背天理人情,違背自然法則就會失敗遭殃。所以風水在選擇與布建生活環境時,總是要把城市、村落、住宅等與天象結合起來。“法天象地”,力求“天助、人助”。“萬物兼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使人和周圍的生活環境、氣候、天象、動植物、地形等達到協和、共進、互助的關系。從而達到“天人合一”、“天人相助”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境地。
一、殷周:萌芽時期:
“風水”一語,最早見于托名晉郭璞所作的《葬經》,其云:“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可見,風水本是古代相地術的兩大要素,它的核心是人們對居住環境進行選擇和處理。
到了殷周時期,已經開始了有文字記載的相地活動。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的關于建筑的卜辭,如作邑、作案、作宗廟、作宮室、作塘等等。
早在原始社會,先民就知擇地而居。《墨子•辭過》云:“古之民,未知為富室時,就陵阜而居,允而處。”所謂陵阜,就是河流的臺階地帶。許多考古遺址都是在靠近水邊的土坡上發現。先民生活在這樣的地帶,容易取水和捕魚,也不會受到洪水的淹沒。這正是后世風水師提倡的“近水而居”原則。
從考古發現的住宅看,位于產河右岸臺階地帶的新石器時代坡遺址,幾乎所有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這樣可以取得冬暖夏涼的效果。這正是后世風水師提倡的“子午向”原則,歸納考古發現的遺址,先民對住宿的要求是,地勢要取坡度臺階地;地形要選在河床邊;土質要干燥.地基要堅實;水源要充足;水質要純凈;變通要方便;四周要有林木;環境要幽雅。這些條件都要通過相地才能達到,后世風水師很推崇這一套。
進入階級社會后,相地知識就豐富多了。
從甲骨卜辭和《詩經》看,商周時代已經對地形及水文有了明確的劃分。陸地分成山、阜、丘、原、陵、岡;河床地帶分為兆、廠、渚、滸、淡;水域類型有川、泉、河、澗、沼、澤、江、汜、沱、等。
《尚書。禹貢》是我國第一部區域地理專著,它以天然的山川、河流、海岸為界,將疆域劃分為九個大的自然區,稱為九州島。又按照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記述了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流域間的二十多座山嶺,為后世風水師的“龍脈說”提供了依據。
《山海經》是我國第一部堪稱上古地理百科全書的文獻。它由《山經》、《海經》、《大荒經》三部分組成。《山經》又稱《五藏山經》,它依東南西北中方位,記述了447座山,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山岳地理專著。《山經》記載了神秘的山穴,如《南山經》有“南禺之山……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則入,夏乃出,冬則閉。”
《管子》一書的《地員》《地度》《地數》等篇目是杰出的地學論文。《地員篇》論述了地勢、地形、土壤、水文,并以“五土配五音”,后來發展為“五音五行”的風水觀念。《地數》記述了土地表層與里層的相應關系,指出“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鉛者,其下有銀。”“上有丹沙者,其下有注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銅金。”土地的表里關系,正是后世風水師所想探討的。
《周禮》一書記載了與風水密切相關的土宜法,《司徒》篇云:”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這就是說,以各種土地適宜于各類人民、鳥獸、草木的法則,辨別十二土地區域中各物名號,占視人民的居處,知道趨利避害,使人民旺盛,使鳥獸繁殖,使草木生長。
林尹在《周禮今注今譯》中,結合風水觀念說:“十二土,古王者封國時應天上星宿之位分為十二。《春官•保章氏》以星辨九州島之地,鄭注云:大界則曰九州島,州中諸國之封域于星有分焉,其書亡矣。堪輿雖有郡國所入,度非古數也,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星紀,吳越也。玄枵,齊也。{女取}訾,衛也。降婁,魯也。大梁,趙也。實沈,晉也。鶉首,秦也。鶉火,周也。鶉尾,楚也。壽星,鄭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按十二土謂應天上星而分之十二土地區域也。”
不僅《周禮》有此記載,《逸周書•度訓》亦云:“土宜天時,百物行治。”可見,“土宜”在先秦是通行的術語和方法。后世的風水先生很推崇土宜法,宣揚天地對應觀念,將天上的十二次與地面區域附會,劃分十二區域,作為判別吉兇的依據。可見,殷周先秦的相地知識為風水術的產生提供了前提。
鄭偉建博士點評:
1、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風水學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
2、到了現代,時空變換,如今風水學依然興盛,例如屋宅選擇、店鋪開張、取名改名、男女合婚、事業財運等,都有不少人依舊去請教風水大師。特別是近些年來,風水有漸漸升溫之勢。各種有關風水的書籍也層出不窮。
3、記住鄭博士的話:好運勢需要自己把握,如果你生活和工作不幸福,那就抓緊調理。調理是硬道理,風水就在我們身邊。
以上就是關于鄭博士:中國風水史綱(1)的介紹,更多內容請關注解夢佬算命網風水專題。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73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