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字亦稱測字,在隋代名為破字,在宋代叫相字,舊時的一種迷信。漢字屬象形文字,一個字往往可以拆成幾個字,古時侯人經常用這種拆字法,來判定人事因果,預言吉兇禍福。后來,有以拆字為業者,稱測字先生。其方法是先讓析疑者隨手寫一字,測字者根據該字組成或間架結構來發揮答疑。
如清人趙翼《陔馀叢考》載:少時,見一測字者踉蹌而來,問其父之病,隨手拈得一字。術者曰:一者生字之盡,死字之初也,汝父殆不起矣。又問:汝父生年云何?其子曰:丁丑生,屬牛。術者曰:然則而父不死,牛加一畫則生字矣。清代周工亮《字觸》載:楊王沂中,閑居微行,遇一測字者,王以所執柱杖就地一畫,相者驚拜曰:‘土’上一畫,乃‘王’字也。當封王無疑。測字者利用測字時的環境,把土借用過來,與一組成王字,預示所測人將要封王。
相傳,明朝末年,國勢危殆。崇禎帝朱由檢寢食不安,遂遣一宦官出宮打探民情。宦官來到一個測字攤前,先寫個友字,術者說是反賊出頭。宦官暗驚,再測有字。術者說:有字也不吉,乃大字掉了一半,明字去了半邊,大明危危可岌。宦官嚇得滿身是汗,忙說前面兩字寫錯,實欲測酉字。術者說,此字更為不祥,尊字去頭去尾,天子至尊快完了。三個同音字測下來,皆是明王朝亡國之兆。
另外,拆字還被廣泛用于作詩、填詞、撰聯,或用于隱語、制謎、酒令等。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載有一首拆字詩:日月明朝昏,山風嵐自起。石皮破乃堅,古木枯不死。可人何當來,意若重千里。永言詠黃鶴,志士心不已。每一句中都含有拆字,構思奇異新奇。
明人蔣燾,少時即能詩善對。一天,家中來了客人。此時窗外正下著小雨,客人想考考他,便出聯云:凍雨灑窗,東兩點,西三點。他想,凍字拆開是東兩點,灑字拆開是西三點,對起來有一定難度。這時,只見他從屋里抱出個大西瓜,切成兩半,其中一半切了七刀,另一半切了八刀,對客人說:請大家指教,我的下聯對出來了。他見客人納悶,增補說,剛才對的是: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客人贊不絕口。切字拆開正好是七、刀,而分字拆開是八、刀。此聯巧妙運用拆字,又富于生活情趣。另一副拆字聯也很有意思:此木是柴山山出;因火成煙夕夕多。
《后漢書》載:獻帝初,童謠云:‘千里草,何青青,旬日卜,不得生。’這條隱語,暗示董卓專權事。《三國演義》對此有出色的描寫。
據《中國謎語大辭典》載,用拆字法制謎就有曹娥、鼎足、碎錦、金鐘等十六格。拆字文化,可謂豐富多彩,情趣盎然,魅力無窮。
關注紫微府官方微信,獲取更多易經獨家資訊。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62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