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八字推命術發展的鼎盛時期。明代開國功臣宋濂曾寫《祿命辯》一文,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我國命理學的歷史淵源,一時關于命理的著述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比較有名的而且質量較高的有托名劉基寫得《滴天髓》,沈孝瞻的《子平真銓(quan)》,萬民英的《三命通會》,張神峰的《神峰通考命理真宗》等,其中又以萬民英的《三命通會》影響最大,口碑最好。
《四庫提要》對此書評價甚高:"自明以來二百余年,談星命者皆以此本為匯總,幾于家有其書。中間所載仕宦八字,往往及明季之人……特以其闡發子平之遺法,于官印、財祿、食傷之名義,用神之輕重,諸神煞所系之吉兇,皆能采撮群言,得其精要,故為術家所恒用。"
有了深刻的社會基礎及蕓蕓眾生的深信不疑,八字算命術才得以廣泛的傳播和深入人心。八字算命術以傳統文化觀作為自己的理論根據,因此,我們要了解八字推命術的文化背景,正好要從這個傳統文化的核心入手。
哲學是文化的思想基礎,解釋世界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古代哲人關心的課題。早在兩千年前,司馬遷就提出"究天人之際"這一問題。漢代以后,逐漸形成了解釋世界萬物關系及其變化的陰陽五行說。陰陽五行思想逐漸擴充、演變,最后發展成包羅萬象的表述自然和社會演變法則的思想體系,影響遍及各個領域。既然天地間事物的發生,發展與陰陽五行有關,那么作為作為一個小天地的人身,假如有可能推知他與生俱來的五行秉賦,不就可以測知他一生的發展前途了嗎?古人正是懷著這樣的夢想,將人置于陰陽五行變化無窮的物質世界中,試圖這樣來推斷人一生的吉兇禍福,安慰對命運敬畏不安的心靈。因此,陰陽五行便自然成了八字推命術的主要依據了。萬民英說:"五行化生,以成萬物,可謂無窮而莫測者也。圣人立法以推命者,蓋不能逃其數。" 五行化生還需陰陽配合才行,所謂"萬物非陰陽合體則不能化生也。" 五行與干支相配,才能由八字構成命局,命局中的五行生克相關,人的吉兇可由此而定,五行之氣又分陰陽,陰陽配合,構成命局中的許多變化。干支里其實也分陰陽,可見陰陽五行說在命理中是深扎根基的。古人認為五行是構成世界的五種元素,五行相生相克,是推動世界變化不已的動力。人作為自然界的一分子,其生死旺相自然就納入這個相生相克的系統中。我們看到命局中此生彼克,此克彼生,無不顯示出生命的旺盛力量。
命理學同樣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陰陽五行與四時四方相結合,木火土金水五行分別與春、夏、季夏、秋、冬相配置,與東、南、中、西、北相對應,由此結為一個整體,構成一個動態的平衡生態系統。由于這個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天、人、社會)分別具有陰陽五行,故可以類相感,"同類相動",天人在由于五行框架內得以"合一"。可見這種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天人合一思想,是通過由于五行四時的相合而構成體系的,是以事物類的相似和數的相同為感應基礎。由于天人感應論的影響,八字推命術中隨處可見天人彼此相通,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轉換,人的吉兇禍福,社會的平安動蕩都離不開天的運行和意志的約束。譬如算命家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的生長規律,人也只能在自然的相互生息中生長以致老死。春天萬物蔥榮竟秀,一派生機勃勃,人在這個季節出生,由于適應了自然規律,其生命力也特別旺盛,如是木命人逢春而生,更是妙不可言。也就是說,人的吉兇禍福與他出生的時間季節是密切相關的。
春月之木,猶有余寒,得火溫之,始無盤曲之患,得水瀾之,乃有舒暢之美,然水多則不溫,水缺則木枯,必須水火既濟方佳。至于土多則損力堪虞,土剝則財存可許,如逢金重,見火無傷; 假使木強,得金乃發。
感謝閱讀命理預測術的發展(三),希望能幫助到大家,謝謝大家對紫微府的支持!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的熊掌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8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