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周易》為龍易說

解夢佬

易卦系統最基本的要素為陰陽概念,而陰陽概念包括陰陽的性質和狀態兩層意義。如果不理會陰陽的狀態,只論及其性質,則可以用陽爻(-)和陰爻(--)表示陰陽。將上述陰陽爻按照由下往上重疊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干,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基本卦,稱為八經卦。再將八經卦兩兩重疊,就可以得到六個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稱為六十四別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稱。

《周易》緣何得名,前賢解釋蓋亦多矣!或謂義取周普,或謂得名周代。然皆義出臆測,未有實據。近時筆者在甘南藏區考察,耳聞藏語謂白龍江為舟曲,謂黃河為瑪曲。因悟周易為龍易,龍馬負圖即瑪曲出圖。

《周易》其對于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天干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確到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展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

《河圖》與馬聯姻,蓋出于漢語對異族語言(稱黃河為瑪曲)之誤解。而《易》之稱周,原系漢語對異族語言(呼龍為舟)的直音。蓋《易》之首卦為《干》,干之六爻皆以龍物取象,《乾卦》即是龍卦。上古書籍多取于首章為名,故以《周易》(即龍易)名焉。后世不知,望文生訓,將周解釋為周普、周代,以直音的漢字訓詁異族語言,失之毫厘,繆以千里!沿此思路,試作《周易》釋名,不當之處,識者正之。

一、《周易》釋名舊說辨析
前人之解周易,主要有兩說。
其一為取義說。鄭玄《易贊》曰: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連山'者,象山之出云,連連不絕。‘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孔穎達《周易正義》引)此取義說之代表。后之陸德明從之,《經典釋文》曰:周,代名也,周至也,遍也,備也。今名書,義取周普。

其二為取名說。孔穎達《正義》:鄭玄雖有此釋,更無所據之文。(略)案《世譜》等群書,神農一曰連山氏,亦曰列山氏。黃帝一曰歸藏氏。既《連山》、《歸藏》并是代號,則《周易》稱‘周',取岐陽地名,《毛詩》云‘周原膴膴'是也。此取地名說之代表。后之朱熹從之,《周易本義》:周,代名也;易,書名也。周代之《易》,故曰《周易》。

周易之周有周普、周代二義,后世學者,或以取地為說,或以取義為說,互為軒輊,不相上下。而今觀之,二說皆未允當。

首先,與《周易》并舉的《連山》《歸藏》,并不如鄭玄所說以義為名,而是以首卦為稱,周易不應該獨自有取義、取地之舉。《周禮·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又曰: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鄭玄注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其說蓋本之佚《山海經》:伏羲氏得《河圖》,夏后氏因之曰《連山》。黃帝氏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列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

關于《連山》、《歸藏》的得名,除了鄭玄象山之出云連連不絕、萬物莫不歸藏于其中(淳于俊進而傅會說似山出內氣連天地也、萬物莫不歸藏于其中也)的取義說外,古代易學家更多的是主張取首卦為名(《連山》首《艮》、《歸藏》首《坤》)說。

皇甫謐釋《連山》說:夏人因炎帝曰《連山易》,其卦以純《艮》為首。艮為山,山上山下,是名《連山》。邵雍:夏以建寅之月為正月,人統。易曰《連山》,以《艮》為首,艮者人也。方愨:《連山》首乎《艮》,其卦具內外而一體。陸佃:《連山》始于《艮》,故曰《連山》。《易》曰‘兼山艮'是也。先儒以為象‘云氣之出于山連連不絕',非是。朱震:《連山》首《艮》者,八風始于不周,實居西北之方,七宿之次云云。鄭諤:《連山》經《艮》為首,夏人之易。其易艮上艮下,故曰《連山》。言如山之相連也。以上諸人都說《連山》首卦為《艮》,艮為山,艮上艮下,象山與山相連,故名《連山》。實為得之。

《歸藏》書名,根據孔子之說,本作《坤干》。子曰:吾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而得《夏時》焉。吾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焉。《坤干》是什么呢?孔穎達曰:殷易以坤為首,故先坤后干。賈公彥:殷人因黃帝曰《歸藏》。《歸藏易》以純《坤》為首。坤為地,萬物莫不歸而藏于其中。殷以十二月為正,地統,故以《坤》為首。劉敞也說:坤者萬物所歸。商以《坤》為首。《禮運》‘吾得《坤干》焉'。此《歸藏》之易。二氏所說甚是。

《連山》、《歸藏》東漢猶存,桓譚諸人猶及見之,《新論》說:《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繁而殷易簡。又曰:《連山》藏于蘭臺,《歸藏》藏于太卜。諸學者之諉諉道說《連山》首艮、《歸藏》首《坤》,必是東漢以來相承舊說,定非虛語。

即使在《連山》《歸藏》失傳多時的今天,從現存《周易》之中,也不難找到《連山》、《歸藏》的影子。干寶認為《說卦》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干,勞乎坎,成言乎艮一段話,此《連山》之易也。金景芳先生也發現《連山》《歸藏》的遺說,就在《說卦傳》中。指出:從‘天地定位'到‘坤以藏之',是《歸藏》的遺說。從‘帝出乎震',到‘然后能變化既成萬物也',是《連山》遺說。(《周易系辭傳新編詳解·后語》,遼海出版社, 1998)。這些判斷是極有價值的。《說卦》說:干以君之,坤以藏之。又說: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又說:終萬物成萬物者莫盛乎艮。都極推坤、艮二卦,反映的正是首艮、首坤的特征。

《連山》、《坤干》(《歸藏》)既然皆以首卦命名,與之并列且同成于上古之世的《周易》當然也不例外,因為這是上古文獻名篇的通例。《周易》首《干》,《乾卦》從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直至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群龍無首,通篇皆以龍物取象,《乾卦》即是龍卦。我們完全有理由推測,《乾卦》的最早命名也許就叫龍卦(羌語謂之舟卦)。全書再以首卦命名,故《周易》當為龍易,用羌語稱之則為舟(周)易。

二、周原與周人的關系
孔穎達說《周易》稱‘周',取岐陽地名,《毛詩》云‘周原膴膴'是也。認為是周原地名影響了《周易》書名,那么周原與周人的關系如何呢?文獻表明,周原之周不始于周人,相反,應是周人因居周原而得其族名,周原之名應溯源于古羌語。

《詩經》、《史記》都記載了周之先君古公亶父避戎狄之禍,棄豳遷岐,邑于周原的故事。《史記周本紀》說: 古公亶父復修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于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筑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之,頌其德。古公即周文王的祖父。裴骃《集解》引徐廣:(岐)山在扶風美陽西北,其南有周原。又引皇甫謐:邑于周地,故始改國曰周。張守節《正義》也說:因太王所居周原,因號曰周。可見 周原其名在前,古公遷之在后,周人正是因遷居周原之后才得名為周的。

《詩經·大雅·綿》述其事: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室家。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即姜女,聿來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此系周人自述,當為信史。詩中明白告訴我們,古公亶父起初未有室家,他率領族人翻過梁山,沿著沮漆水一直往西行,到達岐山之下的周原,才安居下來。詩人用來即姜女,聿來胥宇來描繪古公的這次長途跋涉。原因是姬、姜二姓,長期互婚,周之賢后,遠有姜原,后有太姜,都是姜姓后妃中的佼佼者。古公亶父棄豳遷周,其實就是為逃避狄禍,投奔互婚部落以求庇護。周原一帶自然是姜人勢力范圍,甚至就是姜姓所居。周原的地名其在古公遷居之前已經命名,就可想而知了。古公遷來之后,其族人始稱為周;古公遷來之前,其地自非周人所有。《史記》說遷來周原之后, 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筑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 ,說明周原一帶原有戎狄之俗,其為異族所居無疑。現代考古學已顯示:周人姓姬,身為都城的周原,非姬姓貴族的青銅器卻占到了絕大多數,這很難解釋。(曹瑋)在周原出土的數百件青銅器銘文中,非姬姓貴族的銅器占到 92.18%,而姬姨貴族只占7.8%(徐天進語。見《新京報》2004年10月26日)。這種令專家學者無限困惑的現象,如果結合周原與周人的關系來解釋,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因為周原本非姬姓周人原有領地,也不是周人所固有,在那里發掘出大量非姬姓青銅器就不足為奇了。

三、姜羌、藏羌關系與古羌語遺意覓蹤
現在需要理清幾個關系,一是舟曲之舟與《周易》之周的關系,二是姜姓與羌人的關系,三是羌族與藏族的關系,其四是古漢語中古羌語的遺意。

舟、周二字在在這里作河流、書名,都是漢語對藏語(或古羌語)是譯音。二字在上古時期讀音相同,古漢語中常常通用。《詩經·小雅·大東》舟人之子,鄭玄箋:舟當作周,聲相近故也。《周禮·考工記》:作舟以行水,鄭玄注:故書舟作周。鄭司農云:周當作舟。《左傳》襄二十三年華周,《說苑·立節》作華舟。《左傳》宣十四年楚申舟,《呂氏春秋·行論》高誘注作申周。《老子》八十章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馬王堆出土帛書甲本、乙本舟俱作周(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 1989),都是明證。可見舟曲可寫作周曲,周原也可以寫作舟原,同理,《周易》又何嘗不可寫作舟易呢。

許慎《說文解字》釋羌為古戎牧羊人。近時古史和民族史研究表明,許氏所言言極是。其從事畜牧者,乃以羌為稱,像以羊角為飾的族類。其從事農業者,逐漸轉入定居生活,血統亦以女性計算,故其族以姜為姓。后來,姜姓的炎帝部落雖然與黃帝的姬姓部落都是華夏民族的祖先,但是究其起源仍屬古羌系統無疑。姜、羌二字,古音亦相附近,古書中亦以姜代羌。《公羊傳》僖三十三年然而晉人與姜戎要之殽而擊之,《論衡·儒增》姜戎即作羌戎。

藏族的來源雖然多說,但是其東方一支源于古羌人卻是可以肯定的,至少甘南、川北一帶的藏族與古代居于同一地區的羌人有淵源關系是可能的(即使在族類上不能肯定其有先后相承的關系,但是同處一地,共在一域,其在語言上、觀念形態上前后有所繼承,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藏族呼龍為舟,正是受了古羌人遺音的影響。我們用今天藏語來探討古羌語的狀況,不失為一條以今證古的有效途徑。

不僅古羌語可能影響后世居地相同的藏語,就是在地緣相鄰的漢族語言詞匯中也依稀可見古羌語的遺意。《離騷》駟玉虬以乘鹥兮,注:有角曰龍,無角曰虬。虬即無角龍。古漢語中從丩的字常與周通用,《左氏春秋》襄十五年《經》:晉侯周。《史記·晉世家》裴骃《集解》:周,一作糾。《左傳》哀公二十六年:取公孫周之子得與啟,畜諸公宮。《史記·宋微子世家》周作糾。《史記·宋世家》景公殺昭公父糾,司馬貞《索隱》:《左傳》云,名周。《史記·晉世家》而使人迎公子周,《集解》引徐廣:周,一作糾。可見周與糾通。而虬又常與虬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驂赤螭青虬之(蟲幽)蟉蜿蜒。《漢書·司馬本如傳》虬作虬。《離騷》駟玉虬以乘鸞兮,《考異》云:虬,一作虬。周通糾,虬又通虬,是周與虬聲音古時亦相近也。虬既為無角龍,同理,與其稱名相同、文字互通的周字,也可以指稱龍矣。我們似乎可以視周、虬為古羌語在古漢語中的遺文隱義。

四、 周原得名非于周人,而系地形
周原得名非由周人,而系舊稱,亦已證明。那么,其舊稱又緣何而得呢?筆者以為系由其地形東西橫亙,形似游龍,羌人謂龍為周,故名周原。
雍正《陜西通志》卷七岐山縣引《府志》:天柱后擎,太白前峙,鳳脈西繞,龍尾東環。周原奠其中,渭水瀠其外。說明周原之地,山勢實有龍的形態。胡渭《禹貢錐指》:岐山之南,周原在焉,東西橫亙,肥美寬平。周原既是東西橫亙,可排除周原之周得名周匝或周圓的可能性。《水經注》橫水:又屈逕周城南,又歷周原下,自下亦名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與雍水合。《元豐九域志》:岐山縣有姜水。可見周原及其附近不僅有姜氏城,還有姜水,其地原為姜姓所居蓋無疑義。《史記》述炎、黃二族以為,黃帝以姬水成,故姓姬;炎帝以姜水成,故姓姜。佚《山海經》說列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列山氏即炎帝神農,姜姓,其《易》為周人所得,就是《周易》。然則《周易》原為周原一帶故物,筮法為姜姓舊法,為炎帝部族所傳。周人來到后,才承襲其法以為己有。周易原義是以龍卦居首的易,自從周人承襲之后,反而本義迷失,被后起的族名所掩,周易成了周人之易、龍易演為周普之法了。客反為主,本義不彰,亦可嘆也!

西北地名之名周者,除周原外,尚有不周山,筆者以為亦系古羌語舊稱。《呂氏春秋·諭大》不周山高誘注:在翟。說明不周山系狄地山系。《離騷》路不周以右轉兮,指西海以為期。王逸注:不周,山名,在昆侖西北。《天問》:八柱何當,東南何兮?王逸注:八柱,天有八山為柱,西北不周山。綜之,不周山乃西北山系,為傳說中的擎天八柱之一,古時為異族所據。何以稱名不周呢?《淮南子》高誘注曰:以山缺壤,不周匝也。似乎周是周圓、周匝之意,不周即不周匝。其實大錯。不周之名,猶之乎不徒何即徒何,不令支即令支也,不字無義。羌語舟即是龍,不周山即是龍山。朱震曰:連山首艮者,八風始于不周,實居西北之方云云,似乎《易》實起于不周山,《易》與龍實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總而言之,夏、殷、周三易,都因首卦名書。《連山》因首艮而得名,《坤干》以首坤而獲稱,《周易》不得獨逃上古名書慣例,獨以取義(周普)、取地(周朝)而為名。《周易》的得名與周人無關,甚至周原的得名也在周人遷居之前。古公遷岐下周原,其族名才改稱周人。古公遷岐系從與自己有互婚關系的姜姓部落為居,其地原為古羌人所居無疑。《山海經》稱烈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為《周易》,烈山氏即姜姓的炎帝,姜姓即古羌人一支,周人之《周易》蓋從古羌人傳承而來。藏語稱龍江曰舟曲,稱黃河曰瑪曲,猶存古羌語遺意。古代漢語中,無角龍謂之虬,虬與周聲音相近,文字相通,依稀可辨古羌語稱龍為周在漢語中的殘留形態。《周易》首卦為干,自初、二至上、用,全以龍物取象,乾卦即是龍卦。古以首篇作書名,以干為首的易即是龍易,古羌語謂之周易。如果說,古公之遷于岐下,得姜姓的周原以為都邑,乃是物質繼承的話。那么,后來文王演《周易》,以為一代哲學重典,乃是周人對古羌文化的精神繼承。周之受惠于羌,亦已多矣!

感謝閱讀《周易》為龍易說,希望能幫助到大家,謝謝大家對紫微府的支持!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的熊掌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8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