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發展進入歷史新時期
當前,"全球化"已成為學術界研討的熱門話題。易學同仁也深深地感到,易學發展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面臨新的問題:即在此全球化時代,易學能否順應時代潮流作出新貢獻?
回顧易學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易學最善于順應時代潮流。它之所以綿延數千年長盛不衰,關鍵正在于其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精神的精華。
全球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趨勢,必將影響國際經濟、政治與文化,以至我們的日常生活。全球化,首先表現為國際經濟實力的新組合,國際市場的大繁榮,商品、金融、信息的大流通。同時必然推動科學技術的大發展,多元文化的大交流。文化大交流,無可避免地導致異質文化的沖突和促進民族文化的整合。民族文化整合,伴隨著文化沖突,整合的結果,將是取長補短,揚長避短,逐步緩解沖突,泯合差異,實現文化思想的更新。
全球化時代,我們面前呈現兩大任務,中國現代化和經濟全球化。中國現代化的日益進展,伴隨著世界文化的日益趨同。新時代,新任務,為中國文化建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課題。易學在全球化浪潮中應當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這個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全球化浪潮與中國易學思想
易學發展三千年,經歷過多次政治風暴的洗禮,每次歷史大轉折,易學總能改變其思想面貌,更新其核心話題,以別開生面的姿態,應對時代思潮發展的要求,保持長盛不衰的優勢。
當代易學所當回應的,是人類面臨的三大沖突、三重危機:即人與人之間沖突,引發的道德危機;人與社會之間的沖突,引發的社會危機;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引發的生存危機。易學以其博大的包容性、靈活的變通性,足以應對全球化浪潮中,人類面臨的三大沖突所引發的三重危機,無愧宇宙代數學的稱號。
崇仁尚誠以正人心,緩和人際緊張關系,化解道德危機。
經濟全球化促進市場繁榮,激勵競爭機制,帶來公平競爭,推動社會進步的良好效果。但不可避免地帶來嚴重負面影響:個人主義泛濫,拜金主義盛行,享樂主義囂張。爾虞我詐之風,破壞了公平競爭;產品包裝時新,掩蓋著偽劣產品;賄賂貪污,屢禁不止,瞞賑漏稅,層出不窮。父子兄弟之間,掀起商戰狼煙,親情愛情煙消云散,人際關系日趨緊張。道德墮落,人格卑污,誠信毀滅,仁義掃地。錢能通神,有錢能使鬼推磨;權可營私,有權不用是傻瓜。《孫子兵法》,成為商戰寶典;《鬼谷》謀略,淪為貪詐手冊。金錢美女,成為糖衣炮彈;欺蒙拐騙,令人家破人亡。道德危機,日益堪憂。
《易傳》高瞻遠矚,宣揚崇仁、尚誠的處世準則,至今不無教育意義。《易傳》將仁義定為做人的根本、人道之核心。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系辭下》第一章)不仁不義或為富不仁,即違反人道,人所不齒。又說君子體仁,足以長人。(《文言·干》)作為民眾之長,首當有仁德,行仁政,一切施政舉措,當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節·象》)對于大眾疾苦,不可麻木不仁。仁德是鞏固政治團結民眾的重要法寶,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系辭下》第一章)沒有仁德的執政者,其寶座難以鞏固;欲增強民眾凝聚力,必須上有仁愛之心,民有生財之道。西方社會,當文藝復興時期,高舉博愛旗幟,以反對中世紀封建統治。爾后,資本主義發展,個人主義無限膨脹,博愛思想被置諸腦后,人與人之間幾無愛心可言,正如《**黨宣言》揭露的: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誠、騎士的熱忱,小市民的傷感這些情感的神圣激發,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中國先賢重視仁愛,孔子強調泛愛眾。主張對人當有愛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不要傷害別人,而要努力幫助別人。還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將心比心,不做別人不愿意的事。孟子也強調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下》)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這都是注重仁德的表現。如今在市場競爭機制下,與此恰恰相反,己欲立不欲人立,己欲達不欲人達。己所不欲,千方百計強施于人。世風日下,釀成道德危機。《易傳》宣揚崇仁美德,確有現實意義。《易傳》矯正時弊的另一準則是誠信,即誠實無欺,言必有信。寫道: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文言·干》)對人不講忠信,說話不誠實,必至信用掃地,事業無成。市場經濟下,講誠信就要說話做事做到四不:不期詐,公平交易;不作假,貨真價實;不蒙騙,言而有信;不陰謀,正大光明。總之,崇仁、尚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力發揚這一光榮傳統,努力矯正市場競爭機制下出現的不仁不誠的惡劣行徑,社會自會安定和諧,人與人之間將日益親密和順。
明法崇德以安定社會,緩解社會沖突,防范政治危機。
任何時代必然存在各種社會沖突。在階級社會,主要表現為激烈階級斗爭;在非階級社會,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政治、宗教集團,不同民族之間的社會矛盾亦將長期存在,只是沖突的實質和表現的形式各有不同而已。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韓非,稱當時社會存在五蠹,即五種害人蟲。他所指的是詆毀法制的儒生,搖唇鼓舌的游說之士,揮劍舞杖的游俠,雞鳴狗盜的食客,盤剝農民的工商游食者。他斷言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國家難免破亡。(《韓非子·五蠹》)當今無論東西方社會,都難免新的五蠹之患:如強施暴力的恐怖分子,坑害人民的邪教組織,貪污受賄的蛻化分子,分裂祖國的民族敗類,走私漏稅的不法商人等,不除此五蠹之禍,亦將國無寧日,民難安生。為防范社會不穩定因素和敵對勢力的滋生漫延,《易傳》曾提出德治與法治并施的經世準則,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實行法制,遏惡揚善。
《易傳》主張厲行法制以安定社會,運用法律手段打擊罪犯、保護人民。首先強調明罰敕法。(《噬嗑·象》)制定法令要清楚,公之于眾,三令五申,使人人明白,不敢違犯;施行刑罰要清明公正。特別強調刑罰清而民服。(《豫·象》)既不可重罪輕罰,亦不可輕罪嚴懲。尤其主張明慎用刑(《旅·象》)執法要慎重,以免縱容違法者或枉罰無辜者。一切法令措施要真正發揮遏惡揚善(《大有·象》)功能,以保證社會的安定。
實行德治,崇德廣業。
《易傳》主張法治要同德治結合,不可偏廢,尤其強調以德治國的重要性。認為《易》的中心內容和根本任務在教人崇德廣業。寫道: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系辭上》第七章)把崇德放在首要地位,意義深遠,實乃儒門治國理財之要道。若不能崇德,提高道德水平,加強道德修養,就不可能很好地廣業,開拓事業,鞏固政治。崇德要求執政者從自身做起,將進德修業(《文言·干》)作為自己日常努力的方向,終身進取的目標。為此,須日日反身修德(《蹇·象》),時時自昭明德(《晉·象》)。樹立高風亮節,為人表率。崇德廣業就當施行德政,孔子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易傳》強調執政者欲安定社會,須同民眾上下一心,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文言·干》)做到上下通而其志同(《泰·象》)。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相互溝通;執政者對于民眾的疾苦、愿望能了然于心。一切號召,要使民眾心悅誠服,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兌·彖》)《易傳》提出治理社會的最佳結局在于:各正性命,保合太和,……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干·彖)最終達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咸·彖》)。天下和平即古人理想的人人平等,友愛互助,無憂無慮的大同世界。
順天休命,改善生活環境,化解生存危機。
人類生活的改善,有賴于舒適的環境,新鮮的空氣、潔凈的水源,綠色的食品,鳥語花香的庭院。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上要求不難實現,此乃文明賜予人民之福。然而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第五十八章)現代科技發展,戰天斗地,河山變色,卻不免為人類生存帶來負面影響。當前,人與自然沖突的大暴露,即生態平衡的嚴重破壞。大氣日益污染,臭氧層不斷破壞,酸雨不時降臨,森林毀滅,狂沙漫天,水源枯竭,植被減少,土地荒漠化、貧瘠化,大批生物瀕臨滅絕,能源危機,糧食危機迫在眉睫,人類依仗科學技術,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不顧及持續發展的長遠利益,到頭來遭受自然界的懲罰,造成生存危機。恩格斯早已警告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步的成果取消了。如何才能改善生態環境,解除生存危機?《易傳》為我們提供了某些處理天人關系的原則,值得參考。
《易傳》首先倡導人同自然統一的原則:《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系辭下》第十一章)天道地道人道的統一,即天人合一思想,乃《易》的根本指導思想,正是東方思維與西方天人對立思想根本不同之點。《易傳》從來將自然史同社會史統一立論,認為后者是前者發展的必然結果。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措。(《說卦》)天地、萬物、男女(雌雄),屬自然史范疇;夫婦、父子、君臣、上下(尊卑)、禮義,屬社會史范疇,二者既有區別,又緊密相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乃自然史的延續,人類屬自然的一部分。這種天人統一的自然史觀,對于處理人同自然界的關系,具有指導意義。故《易傳》宣揚的處理天人關系的準則是:觀天效天,奉天順天,參天輔天。
觀天效天,即認識客觀自然界運動變化的規律。《易傳》指出,伏羲畫八卦,就是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系辭下》第二章)八卦的產生,《周易》的成書,是圣人仰觀俯察的結果,體現天人統一思想。又說:天地變化,圣人效之。(《系辭上》第十二章)是說《易》的內容,以客觀事物的變化為依據,絕非主觀臆造,強調自然變化法則的客觀性。自然變化在先,圣人觀察、仿效于后。
奉天順天,指人在認識自然法則后,樂于遵守它、順應它,以之指導實踐。《易傳》說:"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文言·干》)人對自然"合其德"、"合其序","奉天時",都是強調人類當順應自然法則以行事。又說:"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益·彖》)教人無論思想、行為,都要與時俱進。緊依自然法則,時時事事注重克服主觀隨意性。人類不可妄自尊大,隨心所欲地改造自然,不可只顧眼前利益盲目地戰勝自然,要防止自然界的報復,做到可持續發展。
參天輔天,即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遵循自然法則,因勢利導改造自然。人在自然界面前,并不象道家主張的"無為","不爭",無所作為,而應"參天地之化育"。順應自然,促成萬物發育生長。《易傳》主張:"財(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泰·象》)利用自然法則,促成自然資源的開發,因地制宜,繁殖生物,為人類謀福利。既要改造利用自然,又不違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防止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周易》對人類前途,始終持歷史樂觀態度。堅信有英雄人物輩出,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克服生存危機,建造"天下和平"、"萬國咸寧"的新世界。"樂天知命,故不憂"。(《系辭上》第四章)這正是易學家的性格。
以上就是談易學在當今社會的發展現狀的全部內容,更多算命資訊請關注紫微府。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8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