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易學典籍范仲淹的易與文分享

解夢佬

易學典籍,浩若煙海,易學人物,代有才出。更為值得一說的是,由于中國的傳統文化系統性、關聯性、基因性都很強,學問兼通、文化相融,很難象西方那樣過于具體的分類,基于傳統以及走到現代的具項分類,言文則為文學家、言史亦為史學家、言詩又亦為詩人。因此,中國古往今來的哲學家、文學家同時又是易學家、政治家;又尤可是詩人。君子不器一直是文化傳統和文人士子的追求,因為他們執道而馭器,不可以單一類別觀立。本文要說的范仲淹,也是這樣一個人物。古往今來,人們大都將他歸于文學家、政治家范疇,這是因為他的文學、政治功業大有可圈可點之處,從我們易學范疇而言,范仲淹可堪稱為易理學家;再換而言之,由于他對易理的研探與闡發,從而奠定他文學家、政治家的思想基礎。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逝后溢文正。他少年喪父,其母改嫁他隨遷,飽受生活艱辛之苦。年少的范仲淹素有抱負,忍饑耐寒,勵志讀書。史料《湘山野錄》、《宋史?范仲淹傳》記載他經常煮一鍋粥飯,冷卻后用刀剁成四塊,再加點咸菜就作為一天的飯食。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刻苦向上的范仲淹終于在宋真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了進士,時年二十七歲的他從此走上仕途。

范仲淹一生任過樞密副使、參政知事、陜西四路宣撫使,知洲等職并守邊塞數年,他博學多才,文武兼能,堪稱北宋朝廷的棟梁之才,在易學上,他也探頤索隱,闡述發微將易學和經邦濟世的儒學相結合,以易學講儒家學說的義理,從而開創了宋代儒家義理易的先河。《宋史?范仲淹傳》稱:(范仲淹)泛通六經,尤長于《易》。在易學上,范仲淹有專門的著作,名為《易義》,在這部著作中,他側重對易學中的二十七卦進行闡發和詮釋,思想觀點與儒家學說一致,不求字詞的講述,而側重于《易》的大義。如:在釋家人卦他言:家人陽正于外,陰正于內,陰陽正而男女得位,君子理家之時也。明乎其內,禮則著焉;順乎其外,孝悌形焉……圣人將成其國,必正其家。一人之家正,然后天下之家正……。又如在闡釋升卦時說:升,地中生木,其道上行。君子位以德升之時也……圣人曰躋其德而至于大寶,賢者日崇其業以成公,以順而升,物不距矣……。如上精辟之見解,著中可見。圣人之德,居乎誠而不遷,君子學而知其仕,欲不可縱,斯止矣等。

易道和文道素有淵源,劉勰的《文心雕龍》大可說是以易道載文道所著,這是我們今后將要談到的一個話題。古往今來,文中見易的例證屢見典籍著述,又多見雅詩妙文,范仲淹的一篇妙文《嚴先生祠堂記》可謂文中見易,文易交融。

范仲淹可謂一個文武全才的人物,既守邊又能行文賦詞,留下了膾炙人口的篇章讓后人吟誦,欽佩不已。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出自先生筆下,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成為文人志士以心憂國、以身報國的人生志向和追求。戎邊時所作的塞下秋來風景異……四面邊聲連角起之詞流傳后世,使人頓感秋風金戈錚錚、鼓角烽煙相振的悲壯蒼涼。對范仲淹的文章早有欽愛,《嚴先生祠堂記》也是欽愛中的一篇。尤為重要的是,文中以易托人,引易喻人,讓人尚思而回味。

此文寫的是對嚴光(嚴子陵)的祠堂記,對先生的高風亮節及生平以示緬懷。嚴光史有所載,少年時與漢光武帝同學,光武帝登位后思其賢遍尋,終于尋到,寢時與嚴光同臥敘舊談道,嚴光在假寐時將腳放在光武帝肚子上,帝也不責怪,并許以高宮挽留他,嚴光堅辭不受復歸于江湖。范仲淹在任嚴州知州時,因崇慕和追憶嚴光,特建祠堂并作記文以緬懷。饒有意味的是文中以易學中兩卦的爻辭來喻光武帝和嚴子陵,足見古文筆法中的襯映之法。如在《蠱》之上九,眾方有為,而獨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陽德方享,而能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光武以之。這是易卦《蠱》上九和《屯》初九的卦爻辭,各引一而用以托嚴光陵和光武帝的行為境界。嚴光是眾方有為,而獨不事王侯,漢武帝是陽德方享,而能以貴下賤。文中進而言之: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而使貪夫廉,懦夫立……。

記起我始讀此文時尚未深涉易學,但文中末句卻讓我印象始終如新,這就是文中末句對嚴光的評價:云山蒼蒼,江水殃殃,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作為開蒙了儒家義理學的一位大家,范仲淹在易學的研究上不可謂不有獨見性,他的易學思想,啟蒙了后學,得到了傳承并進一步發揚光大,作為他的晚輩,北宋引易立論開創理學的鼻祖周敦頤---濂溪先生從范仲淹的思想中受到了很大影響。史籍《宋元學案》特將周敦頤列為范仲淹的高平講友,揭示了他們思想傳承并相似的一面。

范仲淹既是一位忠心報國,勤于政務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感懷豐沛,精神高潔的文學家,更是一位闡奧發微,研理致用的易學家。在易學研究、整合、提升,和儒家思想融匯上他付諸了艱辛努力。在易學的著述發面,除了前文所提到的《易文》外,他還著有《四德說》《干為金賦》 《易兼三材賦》,《窮神知化賦》,《天道益謙賦》等易義思想之說,還著重對一些哲學本體論和認識論的有關問題進行了洞旨。

《易》系辭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針對這個命題他作以深入闡發:若乃高處物先,取法乎天,所以顯不息之義……又若卑而得位,下蟠于地,所以取沉潛之體,擬廣博之義……剛而上者宜乎主,柔而下者宜乎臣……察道長道消之際,見屈伸。此立人之道也,教仁義而有倫。再如,對三才之道他作了三位一體的闡發,認為通彼天、地、人謂之《易》等等,這些充滿儒家觀點的易學思想,為后世漸發漸興的理學進行了開蒙。

先生之文,高妙思廣,先生之易,千古流芳,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作為后代子孫,瞻先生之行之風難以望其項背,仿先生大作《嚴先生祠堂記》之文詞對先生加以贊譽,實為勉強,聊表敬意。

本文易學典籍范仲淹的易與文分享為紫微府原創首發,歡迎轉載但是請注明來源!更多精彩內容請繼續關注我們。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8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