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地位提高的今天,提高中國文化價值觀的地位也自然而然地成為有識之士的追求。人們已漸漸意識到,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的營養。那么,中國的智慧在哪里?余敦康先生認為,中國的智慧在《周易》,《周易》的智慧則在和諧。和諧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一以貫之的理念,宋人張載指出的仇必和而解更是揭示了《周易》最為核心的價值。 很難再找出一本書像《周易》一樣,擁有五千年的歷史,很多西方漢學家都承認,《周易》是全世界歷史最久遠的一部書,在歲數上,《周易》是西方的《圣經》、印度的《奧義書》都難以比擬的。
易為群經之首
《漢書·藝文志》云: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三圣指的是伏羲、文王、孔子。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孔子作易傳。根據研究,伏羲的時代當為新石器時期。《周易》成書歷經了上古、中古、下古2500多年的時間,由三位圣人共同完成。因此,《周易》早于五經就已出現,把中國文化融入了薄薄一本書中。
春秋戰國時代,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家學說興盛,諸子百家爭鳴,形成了一個思想文化繁榮的時代,而諸子百家思想都有一個共同的源頭,這就是《周易》。也就是說,中國的智慧在《周易》,這是有根據的。
那么,《周易》的智慧又在哪里呢?很多人把《周易》看成算卦的學問,認為《周易》無非就是算卦,算不上什么智慧。實際上,古時候人們對《周易》完全不是這么看。
《周易》是中國智慧的源頭,自春秋戰國至漢、唐、宋、明、清,《周易》一直都居于中國文化的主流地位。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自漢朝開始,易為群經之首,一直到清代編修《四庫全書》時仍是如此。《四庫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頭一部經就是《易經》。
為什么易為群經之首?因為《周易》一直被認為是智慧的源泉、思想的源頭。從漢朝開始,所有知識分子都要讀經書,《周易》更是必讀。唐太宗時期編纂《五經正義》,第一部就是《周易正義》。清康熙在欽命李光地主編的《周易折中》中親撰自己讀《周易》的心得作為序言,自問讀《周易》五十多年,深知為了治國平天下,長治久安,必須從《周易》找智慧的源泉。《周易折中》將《周易》各派的思想綜合起來,成為一本易學全書,是清朝知識分子必讀之書。
我的老師馮友蘭先生晚年曾說:我搞了一輩子中國哲學,但是對《周易》研究不夠,中國哲學離開《周易》是不完全的,因為中國古代哲學家都是從《周易》中找到思維模式、價值理念、哲學源頭。馮先生雖然寫了很多關于中國哲學的書,但對很少涉及《周易》感到遺憾。他的大弟子朱伯昆后來繼承了他的遺志,歷經數十年,與很多學生一起,寫成了《易學哲學史》。
仇必和而解是《周易》智慧的關鍵
中國哲學智慧,與西方比不太一樣,有自己的特色,這個特色就是來自《周易》,后人則對《周易》內容進行了各個方面的發揮。我與朱伯昆共同創辦了國際易學聯合會。多年前,我曾經與他討論《周易》的智慧在哪里?朱伯昆以故宮三大殿的名字相答。故宮里面最大的殿是太和殿,太和就是最偉大的和諧;中和殿之名就是講究陰陽、剛柔的互補;保和殿的保和則是指保持中和。這就包含了《周易》的核心思想。清朝建制承自明代,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和諧二字的應用自古有之。
《周易》的釋義詞句有干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推天道以明人事,而保持和諧產生的功效則有首出庶物和萬國咸寧。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七編中引用宋代張載《太和篇》的四句話: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這四句話總結了一部《周易》的智慧。《周易》的核心思想是講陰陽。陰陽相對,因此世界上所有的事情總有與其相對的事物存在;既然相對,行為方式相反,應該互相尊重對方,但是難以做到;由于不尊重別人,不承認別人的合理存在,因此有斗爭,甚至對抗。前三句話是世界的普遍現象,無論中外、古今,甚至將來,都不外如是。問題是,碰到這些矛盾、斗爭、摩擦應該怎么辦?中國的智慧就體現出與西方的不同來。
我們都知道有一個叢林法則,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子,蝦子吃泥巴,誰厲害誰就能稱王稱霸。西方一般用這種方式處理問題,這就是霸權主義。早在20年前,馮先生曾經提出應該從斗爭哲學轉到和諧哲學來。他認為,仇必和而解是《周易》關鍵的關鍵,中國的智慧就在這里。儒家講究王道,認為霸道只能造成口服心不服,最后必然出現無法解決的矛盾,儒家崇尚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服人。換句話說,是仇必和而解,而不是仇必仇到底。
中國的智慧在《周易》,《周易》的智慧則在和諧。仇必和而解的思想也體現在改革開放30年的非凡成就之中。中國的發展形成了中國模式,為世界所矚目。和諧,也符合中國泱泱大國的形象,用仇必和而解去解決國際關系中的問題。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必然有五千年的文化、智慧。大到國事、天下事,小到家事,都可以用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這四句話去驗證和解決。
自清末開始,我們在尋求生存、發展中遇到了很多磕磕碰碰。百年來,我們向西方學習,并取得了成就。當前,中華民族正處在轉折點。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的程度,必然要求文化的進步和產生更大影響力。我們要與世界接軌,就需要有主體意識。我們學國學,為的也是這個目的。因為一百多年來,主體意識已經被我們丟了,這是很可悲的。
在《周易》中找到主體意識
現在要找回我們的文化,為時不晚。我們的文化不能從西方去找,我們是炎黃子孫,有中國人自己的文化,有中華文化的根,這個根可以是伏羲、是文王。學國學就是要學習這些文化、智慧,不是要復古,而是要走向世界,要抬頭挺胸,告訴別人我是中國人代表著中國文化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和智慧,有中國自己的核心價值觀。
只要我們把仇必和而解這句話學會,我們就能走遍世界。如果我們能夠在全世界都交朋友,中國的智慧得到廣泛傳播,這才是真正的復興,而并不是一定要穿唐裝、古服、旗袍等等,即使穿著西裝,只要仇必和而解,照樣是有著中國的智慧。
我們自己學習的時候,不要把學習當作時髦,當作炫耀自己的資本,智慧才是最重要的。學習國學是為了未來,首先不是說為了中華民族的未來,從小的來說,首先為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學會仇必和而解,至少,要把家庭做到家和萬事興,也要仇必和而解。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它的開篇第一句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我看來,用《周易》的智慧去解讀,幸福的家庭只有一句話,就是仇必和而解,不幸的家庭則是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這句話無論在古今中外都有其不尋常的價值,值得推廣到全世界。
現在西方人老是說中國不講普世價值,認為中國沒有自由、平等、人權這些普世價值,中國的普世價值就是和諧,和諧把這些普世價值都包括在內,甚至中國有的價值觀念西方未必有。比如梁啟超為清華大學寫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學生要有陰陽互補的中和精神。
21世紀的和諧觀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繼承了《周易》的思想,包含了六個方面的內容: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互惠互助,充滿活力,人與自然保持和諧。這里包括了西方的普世價值,也包括了西方所沒有的價值,比如人與自然的和諧等等。這正是源自于《周易》的哲學思想。所以,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周易》中的和諧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一以貫之的核心價值觀,也塑造了我們中國走向世界的形象。
普通人學《周易》不必像我們專業研究的人一樣去寫專門的研究文章,而是要融入生活中去,有了自己體會,把《周易》思想深入到各個方面,把各種類型矛盾處理好,達到和諧的境界。
進入《周易》大門從認卦開始
《周易》的入門,首先是要認卦。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些都是簡單、基本的道理。太極指的是宇宙,太極生兩儀,即陰與陽,這其中包含了一個重要的思想,獨陰不生,孤陽不長,也就是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存在分工與合作關系。
乾卦是陽卦,卦象是天,對應的是坤卦,卦象是地,兩者相對,運行方式各自不同。比如天是自強不息,地是厚德載物,二者的關系是構成宇宙,分工合作,產生萬物,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對立統一。同樣的,坎卦的卦象是水,離卦的卦象是火,看似水火不容,但二者結合起來,卻共同構成現在的生活方式。這象征著世界相生相克、對立統一、互動互補、達到平衡,中國的最高思想太極就是陰陽互補,平衡相宜。
正如學下棋要認識和研究各種棋譜,有自己的戰略思想一樣,要讀懂《周易》中的智慧,就要學習六十四卦,這是《周易》入門所必需的。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8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