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易經》的一些基礎知識:
《易經》包括《經》和《傳》兩大部分:
1、《經》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干、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八卦重疊演變而來的。每一卦由卦畫、標題、卦辭、爻辭組成。
每個卦畫都有六爻,爻又分為陽爻和陰爻。陽性稱為九,陰性稱為六。從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個卦畫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標題與卦辭、爻辭的內容有關。卦辭在爻辭之前,一般起說明題義的作用;爻辭是每卦內容的主要部分,根據有關內容按六爻的先后層次安排。
2、《傳》一共七種十篇,分別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
【古人把這十篇傳叫做十翼,意思是說傳是附屬于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的。】
⑴、《彖》是專門對《易經》卦名和卦辭的注釋。
⑵、《象》是對《易經》卦名及爻辭的注釋。
⑶、《文言》則專門對干、坤二卦作了進一步的解釋。
⑷、《系辭》與《彖》、《象》不同,它不是對《易經》的卦辭、爻辭的逐項注釋,而是對《易經》的整體評說。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對《易》的產生、原理、意義、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統的說明。它闡發了許多從《易經》本義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經》的哲學綱領。其內容博大精深,是學《易》的必讀之篇。
⑸、《說卦》是對八卦卦象的具體說明,是研究術數的理論基礎之一。
⑹、《雜卦》則是將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錯的形態、兩兩相對的綜卦和錯卦,從卦形中來看卦與卦之間的聯系。
⑺、《序卦》則講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五、《易經》的宇宙思維模式: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種宇宙思維模式,它是《易經》哲學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易經》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經》中用干、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經》看來,天地間的萬物均統之于天,地與天相輔相成,不可缺一。但地畢竟是順從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個自然界。
盡管人作為天地之所生、只是萬物中的一個自然成員,但人畢竟不同于萬物。因為人有仁義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這就決定了人在天地萬物之中,負有一種神圣的使命。
用《易經》的話來說,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獲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條件的同時,更要裁成、輔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義,從而達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經》的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維模式,充分注重了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
六、《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陰陽。
《系詞》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是《易經》內涵的核心所在。
1、《易經》卦象的核心:
《易經》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陰、陽二爻兩個符號的基礎上的,這兩個符號按照陰陽二氣消長的規律,經過排列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構成和排列,就體現了陰陽互動、對立統一的思想。八卦又經過重疊排列組合而成六十四卦,陰陽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兩個方面:
除了卦本義上的一陰一陽,《易經》還將陰陽當成事物的性質及其變化的法則,把許多具體的(自然的和社會的)事物都賦予了陰陽的涵義。
⑴、從自然現象來看: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暑為陽、寒為陰,明為陽、暗為陰,晝為陽、夜為陰,……。
⑵、從社會現象來看:男為陽,女為陰,君為陽,民為陰,君子為陽,小人為陰,……。
除以上兩個方面的現象外,《易經》對自然和社會中共有的現象也以陰陽來解釋,并賦予其陰陽的涵義。如:剛、柔,健、順,進、退,伸、屈,貴、賤,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經》認為: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自然現象,都存在著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就是陰陽。
七、《易經》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謂易。
《系辭》中的生生之謂易,是對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對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徹的說明。
1、易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則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生成過程,沒有一刻停息。它并沒有由一個主宰者來創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來不斷地生成、不斷地創造。天地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現著宇宙的生化過程。
易的這個生成過程,表現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從混沌未分的太極發生出來的,而后有陰、陽,再由陰陽兩種性質分化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等四象,四象又分化為八卦。
八卦的八組符號代表著萬物不同的性質,據《說卦》的解釋:干,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這八種性質又可以用天、地、風、山、水、火、雷、澤的特征來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說到了六十四卦,這個宇宙的生成過程就完結了,實際上仍然可以展開。所以六十四卦最后兩卦為既濟和未濟,這說明事物發展到最后必然有一個終結,但此一終結卻又是另一新的開始。
八、《易經》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系辭》中說的,也是《易經》中的一個重要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
《易經》自古就有變經的說法,但變與不變卻又是統一聯系在一起的。
1、 天道運行的規律:唯變所適。
《系辭》說:《易經》之為書也,不可遠,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事物有變就有常,有常就有變。《易經》就在這種變動不居中、顯示了恒常通久的不變法則,又在這種恒常通久中、表現了唯變所適的可變規律。這種規律就是所謂的天行,即天道運行的規律。
2、事物變化遵循天道運行的規律。
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所以事物變化必須遵循天道運行的規律。
《易經·說卦傳》: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經》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陰陽、柔剛、仁義之分。六位的陰陽與六爻的柔剛,也就是道的常變,彼此交錯,互相迭用,才構成了易卦的根本演變規律。
3、所以《易經》認為既然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那么人就應該效法天道,不違天逆常,順時適變,如此才可以保持長久。
九、《易經》的兩個指導人行為的概念:時與中。
在道德修養上,《易經》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時與中這兩個概念。這種時中概念是一種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時行時止,要求人的行為與天地人萬物的運動變化產生協動、發生共振,在順應性的相通相協的一致性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運行,既不太過,又不不及。
2、時指與時勢一致:
識時之義:察覺時機的來臨,重視來到身邊的機會。
知時之行:知道時機來臨時,如何抓住機會。
用時之機:把握、利用來到身邊的機會,不要錯過而后悔。
待時而動:一旦時機到來,立即作為、行動。
觀時之變:能夠看到時機的變化,并隨著它的變化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整。
時行時止:在恰當的時機開始,恰當的時機停止,在與天地萬物相通相協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
《易經》的這種主動性適應、創造性順應的時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隸的、閉鎖的、內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質完全不同的,它構成了中國人積極進取和待時而動的品格。
二、《易經》的研究:主要在于《易經》文本的研究。卦爻辭的解釋經過歷史的推演,已經失去了他本來的含義,要從文字和卦象方面去推敲文本的真正含義。同時要挖掘《易經》對于當下的意義以及易經所呈現的古代自然、社會、人文圖景。了解歷史,預知未來。研究《易經》不能老是談玄。
感謝閱讀易經學習的基本知識大匯總,希望能幫助到大家,謝謝大家對紫微府的支持!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的熊掌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8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