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易學的哲思——人類理性的導引

解夢佬

說到易學,我想最基本的認識應該有,那就是:它是哲學思想。近世以來,哲學界人士由于受了東西文化交融的影響,愈重視哲學問題的剖析與精索,大家把易學的卦象擺在桌面上去審查他們的排列組合方式,去思辯它的陰陽生化思想的正確性,去討論它的萬物變動的主張,越研究越覺得它的理論與人類生存世界的實理相合。再用心研究它所提出的晉升人類品格,解決人類疑難以及增進人類福祉的種種思想,彌覺可貴,才終于醒悟到它并非是一門傳統被認為是神秘占筮之學,乃是極深而研幾落實于理性思考之學。雖然,由于長久以來人心積習難反,總有許多人認為易起源于術家,而易經為術家之書,本論文即以此為主題指向,說明易學之所以為哲學思想之由,期以破除世俗之誤解。

一、易之八卦始興于哲學思考

易之興,始于八卦,記載這一訊息最早最可靠的是《系辭傳》之文,原文如下: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現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烏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系辭傳》出自孔門,一般相信為孑l子之言而為弟子所記述,這一節文字是孔子對八卦源起的意見。在這一節文字中,應注意的有兩件事:
第一,伏羲氏之始作八卦,乃起于觀察,普遍觀察天、地、人、物后,歸納所得,制作為八卦的思想符號。這正是哲學思考的程序,由眼前現象出發,經觀察、綜合、比較而得出萬物的共性,然后創制出象以代表此共性。
第二,這節文字的最后兩句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特別重要。前句言八卦既為歸納萬物之共性而產生,故能通萬物之德(德言德性);后句言以其通萬物之性,故能就萬務之情實而予以區分種類(指八卦分別象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類)。
《系辭傳》之言雖然簡約,卻是明白而扼要的交代了八卦的緣起是起于哲思。

二、易經為哲學思想之書

八卦是易學第一期的發展,伏羲氏是始創者。第二期易學則是到了周文王,它將八卦重為六十四卦,并為每一卦每一爻作卦爻辭,從此時起,易學就成了一部書,即后世所稱的易經。
易經是周文王承繼伏羲氏的八卦哲學而建立,自然也是哲學思想的書,但因為周文王又將六十四卦用做筮術占斷,藉吉兇之斷以教化人,所以后人又以易經為卜筮之書,今日社會以易經為術家算命之學,便是由此而來。實際上易經的真面目是哲學思想,占斷吉兇不過是方法之用,這一認識極為重要,以下且作簡要敘述。
當伏羲氏八卦哲學之時,彼時尚為歷史上的畜牧時代之初,人們在大自然中與天候環境爭生存,人道未顯,故八卦所代表的是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到·了周文王之時,人文思想已相當進步,一切人道設施如家庭、國家、社會的倫理制度已立,物質生活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人們此時迫切需要的是如何有——個高尚人格的標準作為人生的理想目標,周文王乃應時而興,完成此一時代偉業。它將八卦重為六十四卦后,藉著六爻上下的變動、卦與卦的關系、陰陽二性的分別,為人生規劃出—·個普遍遵循的法則,所以易經是中國第——本,人生哲學的書;又由于周文王的圣智卓越,見地深透,三千年來這本書成了中國人推崇的寶典。
易經哲學思想的內容,非常繁富,不是少數字句能夠敘述盡意的,扼要說來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人是天道所生,所以人應該效法天地之道行事。天地之道是如伺,易經中有明確的揭示。
第二,人與萬物為同源,只是人的靈性高于萬物,故應該發揮愛萬物之心,諧和相處,使萬物各得其宜地生存。
第三,宇宙是一大變動的存在,人在宇宙的大變動中以變應變,應該認識宇宙變動的大秩序,不失正道。
第四,最密切關系人生的是時間與位(即空間),所以周文王藉卦爻象特別指明時位之要,要人們因時因位行事。
第五,人與人相處、與物相處、與周遭的環境相處,關系錯綜復雜,周文王利用卦爻象的相應、相比、承乘、相錯、相互等名目以及卦象的先后排列等情況,以指示正道之行。
總之,易經的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認識,明白人于天地如子女之于父母,人道是天地之道的一環,而低于天人合一。易經的這些經營,當然是哲學思想的事業,后世人稱為文王演易。
然而,文王的理想不是輕易得能實現的,主要因為當時人絕大多數無知識,文王雖有心于教化,無能為力。當時社會最流行的民間信仰是占卜,長久以來承傳的龜甲牛骨占斷吉兇的方法,周文王思藉助于這種社會信仰以推廣教化,乃改革甲骨之卜法為六十四卦之筮術,藉卦爻之變化斷決吉兇悔吝,后來《系辭傳》述其義云:
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者也。
失得指失于正道或得乎正道,是教人知道言行的正或不正。根據史家考證,文王制作筮術后,并未立刻推行,過了約三十年至成王時方推行于社會,因而卦爻辭中有一小部份文字涉及文王死后事,大約是周公或當時卜官所修增;也因此,后世又有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之說。孔子后來作《易傳》,對文王藉助于筮術占斷以推廣教化之事,大加贊賞,云: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句中圣人即指文王。
文王創筮術以斷吉兇,由于迎合人心故,此后便大行于世,到了秦始皇焚書時,易經便由于此故而逃過被焚之災。后來班固作《漢書》,儒林傳遂寫下:易為卜筮之書,獨不禁。按班史言易為卜筮之書,并非說易學源起于卜筮,乃是說在秦焚書之時易為卜筮之書,然后世學者因不知易學源起于哲思故,竟誤解為易學源起于卜筮,以訛傳訛,學界多以為信言。至南宋朱熹,尤為張揚此說,竟謂易至孔子始說義理,伏羲、文王之易唯是占斷吉兇,如后世杯較之用。見于《朱子語類》書中,此等言論甚多,用于教育門下弟子,不顧念對伏、文王二圣之厚誣,是以為后來學者如王船山所斥。雖然,近代以來,朱熹由于《四書集注》一書與科舉制度相應合,在社會上享大名,遂使他對易學的錯誤見解,也為人所信,影響至今,許多人尚信易為卜筮之書之言。試想,如《易經》唯是占斷吉兇之文而無哲學思考,孔子豈能述之而為《易傳》?歷代前賢豈能奉此經若神明?中國士人又豈能數千年推崇之而不衰?此道理不辯可知。

三、易學的理性

以上簡約說明易學的本來面目是哲學思想及其被誤解的經過,那么我們現在說到易學究竟是怎樣一個哲學思想了。要而言:他全然是一大理性思考。為·了明白起見,以下分作幾方面述說:
(一)理性的萬物一元論
易學以宇宙萬有為一整體,為一大秩序,為一大變化,此一整體有本有末,本為一,末為多。這可以從兩方面說:
第一,從存在方面說,宇宙萬有的存在,可分為道與器。道是形而上的原理法則,器是形而下的現象世界,此即《系辭傳》所說的: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道的原理法則是變動的,宇宙自然之性如此,觀萬物之不得不變可知,如人不得不生長老死,草木不得不生榮枯衰,風起云涌,春花秋月,莫不在變動中。可知形而上的道的變動作用是萬物生成的因,而萬物的現象是變動中生成的果。萬物均準于道,各因其自身的條件而變動,而成其秩序,也就是說,道是萬物生成之元,道之原理法則統涵萬物。《系辭傳》云:
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道與器只是就形而上與形而下做分別,本質則為一。故如就本質而言,道即是器,器即是道。
其次,從變化而生萬物方面說,道之化生萬物原為自然之性,不落意志,但就萬物之被生者言,則道為生之源,即此生之源立名,又名太極。太極者,生生之大始,故道與太極為異名而同指。
(二)理性的萬物發生論
易學認為萬物發生于宇宙間兩大根本存在的作用相交,即陽性的一與陰性的一。
其實,這與上面所說道的變動是密切相關的,道的變動根據易學的由觀察所得,為圓道周流的動,如人之生長老死,如草木之生榮枯衰,如器物之成而毀及事件之興而廢,現象世界萬事萬物莫不呈圓道之變化,是以老子言周行而不殆,孔子言周流六虛。既是圓道之流行變動,自有往有來,往即陽,來即陰;往即動而進,來即靜而反。推而言之,即升降,即開合,即明暗,即剛柔等等;用于人生,即男女,即君民,即生死,即隱顯等等。《系辭傳》云:
一陰一陽之謂道。
言陰陽而不言陽陰,正由其為終始周流之故。又云:
太極生兩儀。
陰與陽之兩極作用,原生于一大太極作用之流行。宇宙是一大太極,陽為天之道,陰為地之道,故《系辭傳》又云:
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萬物發生之實情如此,易學的理論與萬物的實情無不合。
(三)理性的萬物差別論
兩儀陽之—與陰之--乃太極—中之分,但在思想層次上,太極之—為上層思想,兩儀—與--則為次層思想,易學不另創制其他符號,即以陽儀之—同于太極之—,正說明此二而一,分而不分之義。理性思辯,十分高明,讀易者應于此處細著思。
然后,再說到易學如何看待萬物的差別,依照易學,萬物的差別便是陰陽二性多寡的問題。同為人,或剛強,或柔順;同為鳥獸,或疾或徐,或羸或肥;同為草木,或枝或蔓,或實或否;形色萬億,不可窮究,一言以蔽之,所具性分有別,故物物相異。在這里,八卦的制作確實令人欽佩,八卦利用單純而明確的幾個卦象,將—與--兩個基本符號加以組合,每個卦象采用三畫的奇數重疊而成,如此則非陽多即陰多,藉以示明二性多寡,十分明白。例如:三震、坎、艮三個卦均陽性少而陰性多,卻以二性組合排列之不同,各代表不同之
物類;巽、離、兌三個卦均陰性少而陽性多,具義相同;干與坤二個卦則表示宇宙間本有純陽純陰二作用之存在(非現象世界之物)。伏羲氏畫卦之止于八卦,也正因為卦象發展至此,已足以說明萬物之差別,盡到了卦象是思想符號的含意。在《系辭傳》中我們看到許多處的贊賞辭,如: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象也者,像也。
圣人立象以盡意。
八卦以象告。
八卦的創制,論年代約在距今七千年之前,古人有此理性思考,寧不令人心折。
(四)理性的萬物交感論
在西方古代哲學中,罕有道及萬物間交互感應之事,然而中國易學不然,萬物交感是最根本義之一。道為一,一中分陽一與陰--,陰陽雖分立而實為一體之兩面,在道的流性變化中,陰極轉陽,陽極轉陰,陰陽二者永遠互動不離。且道’’之化生萬物,物物為一太極,即物物具陰陽之道,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是。正由于萬物具陰陽之道,萬物具陰陽互動不離之性,故萬物交互感應,打通了物與物間形體的隔離而性性相通。
易學是以人為本位而發揮的哲學思想,言感應之大者自以天人感應為主,這在文王卦序六十四卦排列上明白看得出來。六十四卦序分上下經兩部分,上經起于乾坤二卦,終于坎離;下經則起咸恒二卦,終于既濟未濟。乾卦象為三,坤卦象為三三,象宇宙間原有陰陽二作用之存在;降落在萬物世界則為火為水,火之卦象為三,水之卦象為三,上經表示宇宙間有此陰陽水火之體。咸卦象為 ,恒卦象為主,咸即感,象少男少女之相感,恒則象長男長女之久與相處,為陰陽二性表現于人生;降落在萬物世界則為火與水之相反相成,成則為既濟 ,反則為未濟 。六十四卦上下經之安排,正揭示人生的一大法則,即人法天。天之道在先,為體;人之道在后,為用。
推此義以往,則時間上古今相應,空間上人與天地萬物相交通,一感應之功,遂使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之征,擴大其用同乎天地。此一義言來非短語所能盡,讀者宜廣思之。孔子在《咸卦·彖傳》中云: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讀此,可知感應之重要。
(五)理性的萬物歸根論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這是老子的話,老子這話便是站在易學思想的繼承上說,因為根據易學,道與萬物形異而質同,萬物只是道的變化形態,萬物脫去其形即回歸于道之本。在易學,無物不歸,如果有不歸之物,即是有非道之物,而如果有非道之物,即等于說是道外有物,道便不是絕對的一了,烏乎可?所以在易學,萬物無不歸于道。
在這里,涉及到動與靜的含義,老子說歸根曰靜,動與靜究竟有何不同呢?不可不知。后世人以動與靜相對待,多解釋靜為不動,其實是不對的,根據易學,靜非動固然不錯,但并非就是不動,因為宇宙間根本沒有不變動的存在,何有不動?所謂靜者,乃形上之道之自然流行,未著生物之意之變動。換句話說,自然不著力的
動是靜,而著力的動是動,乾陽的動生萬物乃是著力于生生,故言動;至坤陰之極,生之功用已盡,歸根于原始之未生,故言靜。此老子言歸根曰靜之故,為易學思想的本義。
(六)理性的人道論
說到易學的人道思想,是一個大題目,應該用大篇幅述說,但在此只要說明易學的人道論為依據于合理的思考而建立,故扼要述之。
就易學的創立與發展來看,是先起源于對大自然的觀察,得天地萬物之道的大則,然后收歸到人,做自我的反省,立人道以求天人合一。也就是說,宇宙論思想在先,人生思想繼起。伏羲氏的八卦哲學屬前者,自周文王六十四卦以后,到孔子《易傳》之作屬后者。是故易學所揭示的人生,乃立于天地萬物之道之上的人生,易學認為人應該對天地萬物之道有所認識,有認識而后才得人生之正。因此,以上所述萬物始于一元、萬物由陰陽化生、萬物由性分不同而生差別、萬物交相感應以及萬物終歸于根等都是基本的認識。由于篇幅所限,以下只舉大端以明易學所示的人道論:
第一,人為萬物之一,人與萬物不同者,唯是靈性較高,然而就物而言,人非物外之存在,故人與萬物在生命的本質上說,為一大平等。
第二,天地也是物,只不過是物之大象,其他萬物與人由天地生,故人應該尊敬天地,效法天地之道。而事實上,天地之道即在人生之道中,細察之,則知人離天地之道即不能生。
第三,人具有高于萬物的靈智,應發揮此靈智以指導萬物、安排萬物,使各得其宜,不可傲物暴物,此即開物成務之義。要言之,人為萬物的代表,應擔負起輔相天地化育萬物之責。
第四,宇宙自然之道因流行故,有其指向,此自然的指向為道之正,人應循正道行事,以不違正道為志業,吉兇悔吝之用心在此。
第五,時與位為人生行事之大則,故當特別重視,因時當位而行事,則吉祥隨之,君子與小人之分別即在此。
第六,人也當注意與周遭環境事物的和諧,易學分別以乘、承、比、應表示,告人何者當為與何者不當為。
第七,人在行事中,或有窮困阻滯之處,易學則勉人用變,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以通物極為重要,圣人的立名主要便在能夠通物上。
第八,人生行事,難免有過失,有過知悔即改,謂之善補過。
以上八項,約略已概括易學人道思想之要,至于如何視卦爻之變通以行事,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一卦每一爻均為指導之范例,讀者于用心思考中自可得之。

結 論

近世以來,人類常夸耀進步,然而細心觀察,所謂進步者,多屬于知識方面與生活享受方面,知多識豐與生活享受奢華固可以滿足人類欲求心,但對于生命價值而言,不唯無益,且有損害,昔老子稱此為道之華,勉人應該處其實不居其華。易學數千年來作為中國文化思想的領導,中國歷代圣哲賢士之所以無不究此學、無不推尊此學者,主要原因在于它是理性的產物,從形而上的理論依據到形而下的人道安排,都可以做合理的解說,在本質上它是與人心相應的學問。易學認為人之生不只要擴大知識面,不只要滿足欲求心,更要緊的是要生存得幸福快樂,守保合太和,之正道而不失,才是人類自求多福的努力方向。否則,如果只務于知識的增長與欲求之滿足,最終或將遭受泛濫成災之害。本文有見于此,故以易學的理性為題旨,約述其意。

作者:臺灣政大哲學研究所教授

以上就是紫微府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易學的哲思——人類理性的導引,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如果想要了解算命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7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