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根。《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誕生了。據說是由伏羲的言論加以總結與修改概括而來(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時也對中國的道教·儒家·中醫·文字·數術·哲學·民俗文化等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于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別名《周易》
<一>、關于《周易》的〔周〕字,歷來有很多種說法:
1、有人認為:〔周〕是〔易道周普無所不備〕的意思。因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籠罩萬事萬物,所以卦爻的含義,自然是周延普遍的。
2.有人認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為一般人所接受,因為很多人都認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稱。
<二>.關于〔易〕字的解釋有很多,例如
1.上日下月為易。〔易之為字,從月從日陰陽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為易,剛柔相當。〕
2.化繁就簡則為易。《簡易道德經》:〔簡則簡,易則易。簡則簡之易,易則易之簡,萬物皆在一簡一易中矣。〕
《易經》的內容
《易經》包括《經》和《傳》兩大部分
1.《經》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干、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八卦重疊演變而來的。每一卦由卦名、卦畫、卦辭、爻辭組成。爻的名稱叫做爻題,爻題組成了爻辭,共64×6=384爻題。對應也有384條爻辭,其中乾坤兩卦的〔用九〕·〔用六〕不是說明爻的,故不算爻辭。
爻辭就是說明六十四卦中各爻要義和判斷吉兇的文辭,如坤卦第一爻〔初六〕的文辭:〔履霜,堅冰至〕。就是一條爻辭。
爻題就是說明爻在卦中的位置和陰陽性質的。如坤卦中的〔初六〕·〔六二〕等都是爻題,其中初表示爻的位置是六爻中的第一爻,其位置在六個爻的最下方。
每個卦畫都有六爻,爻又分為陽爻和陰爻。陽性稱為〔九〕,陰性稱為〔六〕。從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個卦畫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2《傳》一共七種十篇。分別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
【古人把這十篇〔傳〕叫做〔十翼〕,意思是說〔傳〕是附屬于〔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的。】
⑴.《彖》是專門對《易經》卦辭的注釋。卦辭原來稱彖辭。相傳彖是一種長著利牙的怪獸,能咬斷鐵。故引伸其意為斷、判斷等意。唐代以后改稱卦辭,這樣就比較通俗易懂和合乎文意。卦辭就是說明每一卦的要義和判斷吉兇的斷語,如乾卦中的元亨利貞,就是卦辭。〔解釋卦辭的《彖傳》仍延襲原稱使用至今。〕
⑵.《象》是對《易經》卦名及爻辭的注釋。其中解釋64卦卦名卦義的有64條稱為〔大象〕;解釋386爻爻辭的有386條稱為〔小象〕〔64卦,每卦6爻辭,共384爻辭,此外再加是用九·用六二爻,共386爻〕。解釋卦名·卦義的都以卦象為根據解釋爻辭,也多以爻象〔包括爻位〕為根據因此題其篇曰〔象〕,也稱象辭。
⑶.《文言》則專門對干、坤二卦作了進一步的解釋。
⑷.《系辭》與《彖》·《象》不同,它不是對《易經》的卦辭·爻辭的逐項注釋,而是對《易經》的整體評說。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對《易》的產生·原理·意義·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統的說明。它闡發了許多從《易經》本義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經》的哲學綱領。其內容博大精深,是學《易》的必讀之篇。又稱《系辭》,分為上·下篇。是對《易經》的通論。不僅總論占筮大義,而且詮釋卦爻辭的觀念,闡發《易經》的基本原理。將《易經》由一部占筮著作提升為哲學著作,是《易傳》哲理思想的代表。
⑸.《說卦》是對八卦卦象的具體說明,是研究術數的理論基礎之一。
⑹.《雜卦》則是將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錯的形態、兩兩相對的綜卦和錯卦,從卦形中來看卦與卦之間的聯系。
⑺.《序卦》則講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最初《經》和《傳》是分開的。東漢鄭玄將《彖》和《象》分附到相關各卦下;魏王弼又將《文言》分附到干、坤二卦下;南宋朱熹《周易本義》恢復鄭玄以前的經、傳分開的原始排序;明代官方刊行時再次采用用鄭玄和王弼的方法,只將《系辭》、《說卦》、《雜卦》和《序卦》四篇單列。
以上就是小編給您帶來的解析易經奧秘之易經誕生于何時,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更多指南,請繼續關注紫微府算命專題!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7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