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流傳六、七千年至今的古書,要追溯它產生于什么時期,作者何人,大概不是一件尋常之事。但是像《易經》這種震驚世界的巨著,人們去追溯它的起源及價值,人們為了找出更能破譯寶籍的理論依據,在所不辭,自然無可非議。所以在這千百年來,無數學者窮經皓首,有些花畢生的精力去論證、考究它,但如果僅是為了追溯誰是《易經》的作者,追蹤其具體成書年月,則是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有的學者甚至為孔子對《易經》說的一句話"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竟也引出大規模的爭論,如清朝康有為據經摘典地對孔子《論語》中的這句話一再提出質疑,便是一例。我個人呢認為,今天我們對易學的重視,主要在于充份理解對《易經》的本質意義的理解及其預測運用,更不必要在《易經》的旁支側流上爭長論短,也大可不必對幾千年前的歷史細節處處考證,為此而浪費其畢生精力。
對于《易經》的起源。今天我們則可以與歷代的大多數學者認可的理論依據與事實來達成共識。
《易經》一書,最早由伏羲氏創立先天八卦,到周文王(西伯侯姬昌)改變了伏羲氏的坐標系,創立了后天八卦,繼而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且寫了每一卦的卦辭,歷史上稱之為《周易》。這也可以說是最早期的《易經》。
至于《易經》中的系辭按當代大易學家劉大鈞教授考證了很多歷史資料,得出的結論是,《系辭》成書于老子以后,莊子以前,而《彖傳》、《說卦》、《文言》等文也應在莊子以前。《文言》早于《系辭》,《彖傳》早于《文言》,《大象》早于《彖傳》,《說卦》早于《系辭》也早于《彖傳》和《大象》。
中山大學楊維增教授認為,《周易古經》成書于殷周之際。這是一支占筮書,通過一定的筮法起卦和占斷,它是根據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 yao)的變化來預測吉兇。這標志著古人在那個時期就已經意識到自身的力量,由迷信轉向科學的人類覺醒,是科學與迷信相混淆的-種認知體系。春秋戰國的大圣人孔子及其弟子們熟讀《周易古經》,創作《周易大傳》,把蘊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煉出來,并且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周易》成為一本關于宇宙和人類的充滿偉大哲理的書,標志著哲學從神學中脫胎而出的人類新發現。自從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周易》一躍而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之首,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首要代表作。
總之,《周易》包括經和傳《易經》講占筮,《易傳》講哲理同時也是-本充滿著中國古代人智慧的重要經典。它為人類在那個時期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曙光,也為現今的科技發展及時代文明的產物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為人類的發展促進帶來了相當大的貢獻及價值。
以上就是追尋易經的起源發展及當代價值的介紹,更多關于算命的內容請繼續關注“紫微府熊掌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7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