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管理學在把人、財、物當成管理對象的同時,也把人當成管理的主體。《易經》在這個問題上更看重人是管理的主體,把人看成是社會穩定、發展,使社會得以良性運行的根本之所在。它的主體論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易經》是我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先秦時它是六經之一,漢代時更被崇為五經之首,被當成是各種思想的大道之源。千百年來,易學工作者對其豐富的思想進行著不懈的探究。
1· 民為邦本,重視圣人的作用。《易經》認為易有三道即天道、地道、人道。三道又稱為三才。其中,天道、地道只有通過人道才能實現其應有的價值。它認為圣人是 人類的杰出代表,正是圣人設卦,觀象系辭才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易傳·系辭》),而設卦觀象系辭主要是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同上),從而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氣以便達到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同上),通過圣人而通天、地之道,察
本文試圖從管理哲學的角度對《易經》進行探索和討論,以請方家教正。
一、科層制——《易經》的管理體制論
《易 經》產生的時代是宗法制時期,因而,其管理思想也就是說它對社會、社會組織的各種管理措施與主張不可避免地建立在血緣關系,對家長的效忠、依賴的基礎之 上。其領導者是權力最高者,也是權利最集中者,這就使人們長期以為《易經》的管理思想是一種家長式管理的思想。然而,如果我們細心地研究《易經》的豐富內 涵的話,就會發現《易經》所推崇和體現出來的社會管理制度不是家長制管理而是科層制管理。早在夏代時,我國就已經有了百官管理國家組織,這可看作是我國古 代科層制管理的萌芽,而《易經》在吸收其先輩經驗的基礎上發展和完備了這種理論,從而使處在萌芽狀態的科層制管理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獨立的理論體系。它的這 一思想有以下幾個特點。
1.有序性 《易經》管理思想的有序性依賴于其本身的有序性。它本身的有序性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六十四卦的有序性。根據通行本《易經》我們可清楚地看到六十四卦由干 坤兩卦所生,在此基礎上從屯開始直到既濟、未濟而結束,秩序嚴密。雖然漢墓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經》的卦序不完全相同,但它本身也有完整的結構,嚴密的順 序。二是事物發展演化的有序性,《系辭》講: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兇,吉兇生大業。大業在《易經》中主 要指經濟活動,這里泛指各種事業。這些東西都有內在的邏輯順序,不可變更,不能替換。三是六十四卦中每一個卦的本身也是一個有序的整體。每個卦基本上都有 陰陽二爻組成。而六爻中有上中下的天然順序或秩序并分別對應著天道、地道、人道。這種有序的結構以及結構的有序性,為社會管理提供了可以類、效的藍本,從 而為管理者(統治階級的代言人)進行有效管理提供了方便和可能,由此使最高統治者不必每事躬親,而只需對有關(下一級)部門和人員發號施令即可收到理想的 管理效益。
2.層次性 基于有序性,《易經》的層次性更為突出和明顯,這體現在管理上表現為強調分層管理,其管理的實質是下級要對上級服務,而上級則應保證下級在自己主權范圍內 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同級部門間則強調協作配合。《系辭》指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這首先指出了在層次管理中天是不同層級的 最高點,而天在這里就指社會的最高統治者——君,《說卦》講干為天;為圓;為君……把廣大的臣民放在下層之中。這一思想在《序卦》中有更為深刻的 闡述。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這使我們清楚地 看到《易經》是在宗法制的基礎上,由家庭的等級層次推廣到社會中去。認為社會中人各自有不同層次,分屬不同等級,附屬于不同的組織部門,并且在不同組織部 門中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即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 正家,而天下正矣(《易傳·彖》),并特別指出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環嗄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干以君之,坤以藏之(《易傳·說 卦》)。對雷、風、雨、日、艮、兌、干、坤等的不同職責進行了明確規范,這體現了它對不同層次的社會組織和管理人員有著不同要求。對處在同一層次的社會組 織和管理人員,除了要求他們能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外,還要求他們之間相互配合,互相協調,體現出層次性管理的整體效益,所以《易經》主張水火相逮,雷風 不相悖,山澤通氣(《易傳·說卦》,)認為這樣才會然后能變化,既成萬物也(同上)。它通過八卦變化之多動不息的對立運動和事物交合不悖相統一的思 想,要求各部門能通過對立與統一實現相互配合,能變化而成萬物的理想狀態,這就是說《易經》主張對社會組織和管理人員的職權責任有明確的分工,在實行權力 分級的層次管理的基礎上加強各部門及有關人員的相互配合,認為這樣就會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易傳·系辭》)才能持 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同上),才可以通過管理提高社會效益,實現政治清明、經濟富裕、軍事強大,即富國強兵的目的,才能保證社會系統的 正常運行而使自己的國家立于不敗之地。
嚴格地說,科層制管理是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然而,《易經》管理思想有序性、層次性的基本特點以及分科 執掌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相互配合的主要內容,與近代資本主義科層制管理的特點完全一致,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認為早在二千余年前,《易經》就已 經形成了科層制管理的思想,這比西方近代科層制管理的思想早了一千多年。值得指出的是《易經》產生后我國古代社會的管理體制一直是專制主義集權制即家長 制,大權只集中在一個人手中,但這并不能抹殺《易經》的科層制管理思想,這只能說明其思想太超前而難以推廣運用而已,其思想沒有適宜生存的環境和土壤。
二、盛德大業——《易經》的管理目標論
以 科層制管理為體制的《易經》,它所主張的管理有特定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盛德大業。《系辭》指出:顯諸仁,藏諸用,持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 哉。《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盛德首先指圣人和君子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即圣人體道,而這個道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之道,體會了這個道,就具備了顯諸仁,藏之用的崇高美德。其次指不斷更善日日增新,認為日新之謂盛德,盛德可以看作是《周
易》德治或政治的管理目標或管理理想。什么是大業呢?大業即是富有,《易傳》講富有之謂大業(《系辭》),原意指物無所不備,無所不包,在這里我們可以理解為指經濟的富足。
這 是因為在古代社會中政治是第一生命,有了政治就有政權,但政治的基礎是經濟,沒有經濟基礎做保證,就談不上政治,談不上特權。概而言之,盛德大業主要是指 政治和經濟上取得豐碩成果,而這就是《易經》的管理目標。為了實現盛德大業的目標,其總的管理要求是崇德廣業即崇尚美德和發展經濟,具體來看主要體現在以 下兩方面。
1.崇德 《易經》對道德是十分重視的,特別是《易傳·系辭》作為闡釋經文的重要篇章對德更是推崇有加。它指出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 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拾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對樹立道德的基礎,施行、 修養和充裕道德的方法以及鞏固道德的途徑,檢驗道德的標準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討,對六十四卦中的近三分之一的卦用道德來解
釋,表明其對道 德、對盛德的高度重視。具體地說來,其崇德體現在三方面,其一,是對德的政治功能有較為充分的認識。我國封建社會除秦朝實行純法治外大都是德治與法治相結 合,并且把德治放在首要的位置上,這就是孔子所講的仁政。在《易經》特別是《易傳》中德治的觀念比較明顯,對德政、仁政的認識十分深刻。《系辭》講天地 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這就是說,天地的根本大德是生長萬物,圣人的大德是守住王位,但怎樣才能守住王位,而順 利地進行統治呢?這就要靠仁政,靠道德。可見,《易經》把道德與政治統治緊密地結合起來,把仁德、仁政當成是進行政治統治的首要前提或基礎,從而肯定了德 對于國家的重要作用。其二,認識到德與個體、個人之間的緊密聯系,認為德可以促使人成為圣人或眾人之長。《易傳,文言》指出君子體仁,足以長人,而 《系辭》也指出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把道德當成人長人成名的途徑和手段。《彖》指出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象》則曰君子以果行育 德、君子以懿文德,這又把道德當成教化百姓的根基,認為德行、美德是教育百姓成為順民的保障。其三,認為德
行是人性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 指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傳·象》),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易傳·系辭》)。認為一個人只要潛心道德修養,就會沒有過錯,可 以心胸寬廣坦蕩容納萬物,從而取信于天下成為一個君子,即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同上)。由此可見,它把德治當成治天下的基礎和手段,即所謂 的君人南面之術也(《漢書·藝文志》),而它重視道德與個人的關系,實際就是主張通過增強個人的道德修養,使人有符合統治階級意志的品行,從而有利于 其統治的穩定。
2.大業 《易經》六十四卦本身的目的就是要為成就大業的人提供關于事物吉兇、追求行動而獲得成功的參考,實際上,大業正是《易經》本身所追求的目標或理想, 《易傳》在釋《經》的過程中,不僅繼承了這一思想,并且對這一思想進行了進一步的發揮與引申,使大業成為其追求的管理目標或管理理想。大業是事業即舉而 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從《易傳》的解釋來看,對大業、事業的定位不外乎富有,即經濟強盛。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盛德大業并稱,因為盛德作為一 種德治政治必須有經濟為基礎來做保障,這樣才能以財聚人,所以財成了富有的代名詞。追求富有即追求財,而追求財,要富有之大業的內容主要有二方面:一 是重農業兼顧工商業。古代社會是以農立國,無農則無國,所以十分重視發展農業,這在《易經》中亦有深刻體現,如《易經》提倡開墾荒地、種植糧食,反對不 耕,獲;不災,畬。(《無妄·六二》,要求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提倡通過制造農具加快發展農業,并要求發展漁業即作結繩而為 罔罟,以佃為漁(《易傳·系辭》)。發展農業是我國古代社會的傳統,然而這種情形在春秋時的齊國發生了變化。齊國由于管仲的大力改革,把工商業當成經濟 支柱,這一思想在《易傳》中得到繼承和發揚。這表現為《易傳》在重視農業的同時兼顧工商業的發展。其工業主要是手工業,如制造農具、舟車、弓矢等,這是實 現工業所必須的,故《系辭》講備物致用立成器,為天下利,這就是說要制造出足夠的器具供人們使用,從而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便利以實現富有之大業,正 所謂有工而富。發展商業也是《易經》追求富有之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易傳·系辭》講日中為市,致天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由于商品 即部分農、工產品的相互交流而使天下人互通有無,從而滿足人們的不同需要,促進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大業得以實現。二是要善理財。重農業兼顧工商業可 以說是富有之源,無農、無工、無商就談不上富有,談不上有財,更談不上什么大業。但是有了農工商業的發展,有了一定的經濟勢力,是不是就一定富有了呢?也 不是,還必須善理財管理好財物,一方面,要使財物有所用,用到正當該用之處,所以《易經》主張理財、正辭、禁民為非,理財指的就是治理或管理財物,使 財物用之有方,量入為出,節約開支。正如《易經正義》所言治理其財,用之有節。另一方面,要節儉,反對奢侈。《易傳》指出君主應節以制度,不傷財, 不害民,而臣民則要以儉德辟難,要求人們安節之亨;承上道也‘《象》’,即讓百姓以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美德去克服困難,而統治者則節儉顧民損 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彖》)。
總之,《易經》以盛德大業為管理目標,試圖通過有效的管理來實現治國平天下國富民強的政治目的。
三、陰陽之道——《易經》的管理決策論
決 策是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決策是管理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易經》對這個問題也有較為令人滿意的答復,在它看來,要決策并使決策有針對性、實效性、長遠 性就要進行預測,即以預測為基礎,然而,在此基礎上果斷決策即決定行動。從預測來看,《易經》是一部占筮之書這是沒人懷疑的,而且用易最早的時候其意義極 可能就是以占卜吉兇為主要內容。正如朱熹所說易本卜筮之書,想當初伏羲畫八卦之時,只是陽為吉,陰為兇,無文字,某不敢說,竊意如此。后文王見其不可 曉,故為之做彖辭。或占得爻處不可曉,故周公為之爻辭尸……皆解當初之意。(《朱子語類》)可見朱熹不僅把《易經》的內容即卦象當成是筮書,而且認為卦 辭和爻辭亦是為卜筮而做,此說似可信。從《易經》來看,其卦辭、爻辭都是先賢圣人的經驗總結,所以后人就不懷疑其占筮之功用。這可從《易傳·系辭》的闡釋 中看出端倪,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認為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因此這就為管理預測提 供了方便和基礎。《易傳·系辭》講《易》于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預測是決策的第一步,但預測一定 要觀天文、察地理,即詳細了解管理的環境’、對象、過程及方法等各方面條件,對這些條件做到心中有數,知幽明之故,然后據此來做決策。進行預測還要依 據陰陽之道,陰陽之道是《易經》最基本的一對范疇,整個《易經》可以說始于陰陽終于陰陽而由陰陽組成,而陰陽變化的陰陽之道就是預測的基本規律,陰陽之道 為預測依據時主要是指規律之道,正是這個規律之道可以為決策、預測提供方便,故《易傳·系辭》講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 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這是對陰陽之道對預測作用的極好解釋,在它看來知陰陽之道(事物發展規律),就知剛柔相推之 理,于是就能知天地變化,能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系辭》,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從而為預測打下堅實基礎。因此,對于 《易經》來說,其預測基礎——陰陽之道就是要細于觀察,善于類推而明于變化。從決定行動來看,《易經》主張要堅決、果斷,反對猶豫不決,因為猶豫就會心生 疑慮,心生疑慮就會瞻前顧后,坐失良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易傳·雜卦》),這是說管理中進行決策時,要堅決果斷, 不能像《解》卦講的那樣松懈舒緩,猶豫不決而貽誤戰機。
四、變易協調——《易經》的管理方法論
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易經》十分重視管理方法,而其管理方法概而言之主要有二類,一是變易,二是協調。正是通過變易和協調來實現管理,促進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的。
(一) 變易易就是變化,孔穎達說:夫‘易’者,變化之總名,謂之為《易》,取變化之義(《易經正義·序》),《易傳》也講生生之謂易(《系辭》), 認為易就是變化、變易。變易亦即變化、變通、改革之意。這成為其管理的主要方法。為什么要變易、變通、改革呢?首先,在社會發展中要成就盛德大業就不能墨 守成規,或者永遠處在一種停滯不前的穩定水平上,只有變易、改革,才是社會發展的出路,才能推動社會不斷前進,即通變之謂事,因此說變易、變通、 改革是事業成功、社會進步的基礎。其次,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只有通過變化、改革才能通暢,只有通暢了才能使社會得到進步與發展,并使社會統治得以長久地存 在下去,所以《易經》主張對于過時的方針、政策、制度要進行改革,指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傳·系 辭》’。這就是說只有通過改革過時的制度、政策,才能使百姓樂于進取而不知懈怠;也只有在管理實踐中不斷地發展變化,才能使百姓適應改革的社會思潮,從而 投身于改革、發展的大潮中去。另外,革新、變易也是治國平天下安身保國的必要條件,它指出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 也‘同上,。那么,怎樣變易、革新、變通呢?《易經》提出了幾條基本原理。一是要順天或應天而變。這是說,變易革新要根據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來進行,不 能逆規律,逆歷史潮流而行,指出要廣大配天地,主張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易傳·象》),認為只有順承事物發展的客觀規 律,才可以資生萬物,應乎天而時行(《易傳·彖》)。特別是在《易傳·彖·革》指出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把商湯推翻夏朝建 立商朝,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王朝的革命看作是順應當時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二是要順時而變。即是說,變易、變革必須根據客觀環境的變化選擇適當的時 機,才能取得成功,否則只會徒勞無益。《易傳》指出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要求變通、變革適應四時的變化,并特別指出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 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文言》)要求觀乎天事,以察時變;觀乎人事,以化成天下 ‘《彖》,,認為只有隨時而變與時行才可見天地萬物之情(同上),一旦時機成熟,環境允許,就要盡快地實行革命;如果不成熟,就不能急于變易,如 果已經開始變易,也應該馬上停止。所以,它要求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同上),真正做到君子以治歷明時(《象》),剛柔 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趨時者也。(《系辭》)三是要應乎人。在社會改革的大潮中僅僅順天趨時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改革的目的雖然是為了統治階級的統治, 但改革的結果是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所以改革的受益對象也包括廣大的黎民百姓。因此,改革是否符合廣大民眾的利益,能否滿足廣大百姓的愿望,能否滿足他們的 需要,是變易改革成敗的關鍵,因為天地養萬物,圣人養賢以及萬民(《易傳·彖》),所以,《易經》在順乎天、順乎地、趨于時的基礎上,還要應乎人,以 滿足廣大民眾的愿望、利益與需要。它指出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主張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易傳·系辭》),要
求變革變易以明察民情為基礎,在此基礎之上而使民不倦使民宜之,并能充分發揮人道的作用。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同上)。
(二) 協調 無論哪種管理,都是對人財物的管理,實際上,管理就是協調好他們之間的關系,以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這其中尤其是要處理好人際關系,這是現代管理學的要 旨,也是《易經》所推崇的管理方法。《易經》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要求協調好人們之間的關系,防止各種矛盾激化,從而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所以它反對在 處理人際關系時出現太過和失中兩種情況。并指出太過則反,即物極必反,人就會走向反面。而失中則致于兇,會使自己(指統治階級)處于兇險的境地, 故而它提出協調的中和、平衡思想,認為保合太和乃利貞(《易傳·彖》),這同孔子的和為貴以及《中庸》的致中和思想極其相似。它的協調思想主要包括以 下幾點:
1.中正 《易經》認為中正是管理中追求的較為理想的協調結果。它指出剛柔分而剛得中,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易傳·彖》),認為中正可以觀天下 得吉利,有利于上下級關系的協調。從《易傳》對經文的解釋看,經文中六十四卦每一卦的二爻、五爻為得其中。因為二爻、五爻分居下、上卦之中,而傳統的理解 認為得其中則為吉,即使不得位的陰爻陽爻也可因其得中而吉。如《易傳·彖·節卦》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剛指上坎為陽卦,柔指下兌為陰卦,剛得中指 九二、九五分居下,上卦之中。王弼注云;坎陽而兌
陰也,陽上而陰下,剛柔分也;剛柔分而不亂,剛得中為制主,節之義也。故節,亨。這對管理來說只要使人們處在一種和諧的狀態之中社會就會穩定,就會使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等級分明,從而有利于其統治。
2. 當位 《易經》之爻有當位不當位之說。一般說來,當位則吉,不當位則兇。實際上位是指每個人所處的地位或代表的身份。當位指地位的恰當,說到底,當位是統治階級 強調尊卑關系,讓百姓民眾安于現狀的一種理論,因為它把陽、陰、君子、小人的關系及君臣、父子間的主從關系看作是自然賦予的一種不可移易的本性。《易傳》 指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因此 可見,《易傳》的作者把人們之間的那種尊卑、主
從、依附、上下的關系當作是當位的東西。這些當位的東西不能隨意變化,若變化則為不當位,就要受到懲罰。所以,《易經》把當位看作是協調的另一重要內容。
3. 相應 協調也指上下相應,對立統一。因為對立本身也是一種協調,并且是事物發展變化不可缺少的協調;統一相應也是協調。所以《易經》除追求中正、當位外還強調相 應與對立統一。從《易經》六十四卦看,乾坤二卦是父母卦,其它六十二卦皆由此而生,這些卦中有許多是對立統一的,如泰否、損益、既濟未濟等都是完全對立的 卦象。這成了六十四卦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易經》強調對立更重視相應、相交、和諧、統一,如《易傳》講泰:小往大來。吉,亨,指的是天地交而萬物 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彖》’,把上下相交當成事物亨通的條件。并對否卦的上下不交而帶來的小人道長,君子道消的后果深感不安。所以它反對上下不應上下不交,要求上下相親,指出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易傳· 文言》)。在它看來上下相親即是相應,相應則社會上下團結一致,從而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傳
·系辭》)。正如《易經正義》所講有感必應,萬事皆通。這就是說陰陽交感則成大業。而陰陽分別代表不同等級、地位的人,因此,它所主張的實際是要求萬民相通而成就盛德大業。在這里,上 下相應就包括了要溝通上下左右多方面的信息,使人們團結一致,和諧發展,共同創造出巨大的社會效益,從而使社會處在有序的運行狀態中。
總之,《易經》是要通過變易、協調等管理方法以實現盛德大業的管理目標,從而為社會的良性運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民為邦本——《易經》的管理主體論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從管理學的角度重新審視易經的內容,希望以上內容能對您有幫助。如果您想了解到更多的算命,請多多關注紫微府。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您來閱讀。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7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