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老子思想是否來源于周易哲學

解夢佬

《老子》五千言的思想源自何處,我看是源自殷易《坤干》(即《歸藏》)。不是源自《周易》。理由有三。

第一,《老子》書中不見首干次坤的思想,倒是首坤的思想明顯居多。這就說明,《老子》思想與《周易》古經不是一路,而與《坤干》相近。

古代有三部易書,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三部易書當然有不同的思想。前兩部已不存在,經文是什么內容不可知曉。但是它們和現存的《周易》一個樣,都有八卦和六十四卦。有六十四卦,就有卦序問題。有卦序,必然有思想。據古人說,夏易《連山》首艮。首艮有何意義,我們暫且不管。殷易《歸藏》,《禮記·禮運》記孔子一段話值得重視。孔子說: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焉。《坤干》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體會孔子語意,知《坤干》反映殷道。據漢人說,《坤干》就是《歸藏》。

孔子所謂殷道是與周道相對而言的。據《史記·梁孝王世家》說,殷道親親,周道尊尊。自君位繼承制度而言,殷道親親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周道太子死立嫡孫,殷道太子死立其弟。從父親的統系看,應當父死子繼,從母親方面看,應當兄終弟及(《禮記·表記》)。母親而不尊,父尊而不親。(《禮記·表記》)可見,殷道親親是以母統為重,周道尊尊是以父統為重。《周易》古經首干次坤,顯然以父統為重。《坤干》,顧名思義,無疑以母統為重。兩部易書,一個重父統,一個重母統,《老子》五千言的思想接近哪一個呢?顯然接近《坤干》。有人強調《老子》五千言重母、牝、雌,與《周易》古經之坤卦思想一致,所以《老子》接受的是《周易》古經的思想。這樣說,我以為不對。應當看坤卦在六十四卦中占怎樣的地位。猶如看中國封建社會對待女人的態度,不可因為中國當時除男人之外還有女人而且有些女人很優秀,就以為中國封建社會是女權社會。只看有女人不行,重要的是看女人的處境和地位。看《周易》重視什么不重視什么,道理也是一樣。說坤卦,就要看坤卦在整個六十四卦中的地位。坤卦與乾卦并列,共同居首,坤則處干之后。乾卦辭講元亨利貞。不管怎么訓釋這四個字,這四個字簡單明確是顯然的。而坤卦辭則復雜得多,講利牝馬之貞,講先迷后得主等等。都是說坤與干比,好象牝馬,牝馬在馬群中要受未騸牡馬的管制和呵護。而且一切都居于未騸牡馬之后,一定不要搶到它的前面去。總之,《周易》古經,乾坤兩卦是彼此相對而言的,不可以分開理解。有人因此說乾坤看上去似兩卦,實是一卦,是有道理的。

《周易》古經這干先坤后的思想,與《老子》不同。《老子》是我有三寶……三曰不為天下先。(《老子》第67章),人皆取先,己獨取后。(《莊子·天下》)。《老子》講的居后是有普遍意義的。它主張居全天下之后,不管別人如何,自己絕不爭先。《周易》坤卦講居后不爭先有針對性,它不說不為天下先,僅僅說不為干先。它對干而言,絕對居后。此一不同。《老子》五千言中明顯有貴母、守雌的思想,《周易》古經六十四卦哪里有貴母的意思!它講利牝馬之貞(坤卦辭)、畜牝牛吉(離卦辭),只是言及而已。根本沒有《老子》所言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第六章)的意思。此二不同。

高懷民先生《先秦易學史》說:孔子的一生表現了干之健,老子的一生表現了坤之順。這話就孔、老二人一生的實踐而言,可以說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就二人思想而言,則似可商榷。孔子干之健、坤之順都一樣地強調,不分輕重而且言行一致。《老子》強調柔弱勝剛強,乍看,好象強調坤順,然而仔細一想則又不然。如果《老子》以為坤應該順干,則柔弱勝剛強一語就該說成柔弱順剛強。既然說柔弱勝剛強,就是認為柔弱作為一方,應該也能夠戰勝剛強之另一方。這哪里是《周易》古經六十四卦的思想!六十四卦之乾坤兩卦,兩條卦辭,十二條爻辭,一條用九一條用六,都是在講干與坤的關系,告誡人們乾坤兩種精神都要有。絕不講誰戰勝誰的問題。還多少有一點崇干抑坤的意向。《老子》強調柔弱、謙卑、居后,與乾坤兩卦的思想根本不同。所以我覺得高先生說孔子一生干健,老子一生坤順,不甚妥當。若說孔子一生乾坤,老子一生坤干,庶幾近之。

 第二,《老子》的辯證思維模式屬于與《周易》古經不同的另一類。中國古代辯證思想模式是只有一種,還是有多種。我看不是一種,而是兩種。一種在六經尤其《周易》古經中,后來由孔子及早期儒家繼承、發揚下來。另一種就是《老子》五千言中的。前者,說一千道一萬,歸根結底就是孔子和子思、孟子發揮的中的哲學。中的哲學最早始于堯舜時代的允執其中(《論語·堯曰》),然后是殷周之際完成的《周易》古經六十四卦。然后是孔子道中庸,子思講中和,孟子說權,完成中哲學體系。中哲學,說穿了就是辯證思想的一種中國模式。它的特點有二,一是對立統一,包括一分為二,合二而一,物極必反三個意思。二是時中。前一個特點是《易》、《老》共同的。后一個特點,卻只見于儒家承傳的六經,特別是《周易》古經之中。時中,以承認變化為前提。時就是變化,有變化才有中與不中的問題。《周易》是講變化的書。這是古今人所公認的,不須證明。《系辭傳》不論是什么人作的,它說《易》之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一段話,誰也不能說它講的不是《周易》六十四卦的實際情況。

《老子》五千言恰好相反。它雖然也講變化,但是它反對時中。強調在任何時空條件下都要守柔、居后,即在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中死丁丁地堅守一個方面。例如《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見小曰明,守柔曰強。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清靜為天下正致虛極,守靜篤。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乃至力主抱一、抱樸、守柔。《老子》五千言最反映他辯證思維特點的是第40章的兩句話: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前一句講事物一分為二之兩面相反相成,是變化的動力,這當然是對的。后一句則暴露了老子與人不同之處:強調弱是對立兩面之有意義的一面。《呂氏春秋·不仁》說:老聃貴柔,柔與剛是對立的,既言貴柔,就必輕剛。《呂氏春秋》對老子的概括,再恰當不過。《老子》思維正處于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的反面。正如金景芳先生所說,老子是半截子辯證法。

 這樣一來,則不能說《老子》五千言的辯證思維方式源自《周易》古經六十四卦。如果按《老子》的思想,以柔為好,則《周易》古經八卦六十四卦也就無從談起。

 若一定想說《老子》五千言的辯證思維模式與《周易》古經一個樣,就一定要想辦法把《老子》貴柔,守雌,居后,抱一的主張消溶掉,或者給《周易》六十四卦卦爻辭加入類似的內容。而這是無法實現的。

 所以,《老子》五千言的辯證思維模式與《周易》六十四卦不是同一類。除此,我們得不出另外的結論。

 第三,關于宇宙生成問題,《老子》的主張也與《周易》古經不是一路。《老子》是這樣說的: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又說: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老子》認為宇宙間一切自無產生。無是什么?依《老子》的意見,無就是道。道是什么呢?《老子》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 者同出而異名。(第1章) 

《老子》說,道有兩種,同出而異名。一種叫做非常道,一種叫做常道。非常道是可以名狀,有物有形,看得見,摸得到的。如《莊子·知北游》里講的在螻蟻、在釹稗、在瓦甓、在屎尿的道。這種道在萬物之中。常道是不可以名狀、無影無蹤,看不見、摸不到的。這種道在天地之先。《老子》對于常道是這樣描述的:

 和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第25章)

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老子》想象的這個無名的常道,說來說去就是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無。由此看來,《老子》的宇宙論就是:宇宙天地是被創造出來的。是無中生有。

 《周易》古經六十四卦的宇宙論又是怎樣的呢?按照一些人的意見,《老子》思想在《周易》古經影響下形成,則在宇宙論問題上,二者應當大體一致。然而實際上二者大體不一致。

 《周易》六十四卦卦爻辭不曾涉及宇宙論問題。可以這樣說,《老子》五千言的宇宙論出于它自身,并非受《周易》古經的影響所致。

 六十四卦卦爻辭不見宇宙論,但從六十四卦排列看出一些端倪來。它只是從干、坤開始,一卦接一卦地講,就是說,《周易》古經只講有。有之前是怎樣的,它不講。根本搭不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邊。有人說《老子》五千言思想受《周易》古經影響而成,這在宇宙論上是無法講通的。

 有人說《周易》古經影響《老子》,《老子》影響《易傳》。畫出《周易》古經—《老子》—《易傳》一條線。如果事實如此,則《老子》的宇宙論一定影響到《易傳》。可是《易傳》的宇宙論完全是另一樣。《系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話既是講八卦生成的過程,也是講萬物生成的過程。《系辭傳》講萬物生成始于太極。太極之前是什么,它不講了。太極相當于《老子》講一生二的一,有生于無的有。如果《老子》沒說道生一,沒說有生于無,就與《系辭傳》講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段話一致了。那樣,說《易傳》受《老子》影響,還可以成立。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7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