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說:平衡是和運動分不開的,就是說有動必有靜,所謂靜,即指相對的靜止,也就是相對的平衡。
《周易》在平衡觀方面,已經初具平衡論思想的雛形,《周易》已對認識到有動必有靜的動靜平衡觀,如《易.系辭》曰: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周易》的平衡觀還反映在卦的結構上,如無論八卦,還是六十四卦對于陰、陽爻的數量,位置其分布都是平衡的。體現了平衡是動態的、相對的原理,亦即是在發展中、變化中的平衡,《周易》六十四卦樸素地反映了這一觀點。平衡的目的在于維持相對的靜止,亦即相對的穩態,平衡是對立統一的產物,沒有對立統一便沒有任何平衡。《周易》的平衡現是建立在對立統一的基礎上的,是在陰陽、天地、水火、日月、剛柔對立統一的基礎上產生的相對平衡。《周易》的平衡觀還表現在制約關系上,就是說有制約才有平衡,亦即對立統一的雙方,要在一定制約的基礎上才能維持平衡。如既濟卦的水火互制,泰、否卦的干、坤交感,都是平衡制約的樸素萌芽。平衡是為了維持整體的統一性。
《易經》的易,其含義包括變易和不易,實際上也就是動和靜的統一。有變易就必有不易,變易是絕對的,不易是相對的,有了不易,事物才可能有相對的靜止,也才能保持平衡,所謂動中之靜,動態的平衡。正所謂易者,變易也,不易也,簡易也。上述皆體現了《周易》的平衡論思想,《周易》的平衡論思想,滲透于《內經》,促進了《內經》整體衡動觀的發展。
《內經》整體衡動觀的一個主要內容便是平衡論思想。是整體運動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內經》的平衡觀十分豐富,包括自然界的平衡及人體內的平衡,以及體內外環境的平衡。
在自然界的平衡方面,運氣學說的論述極為精辟,如《素問.氣交變大論》說: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即太過者抑之,不及者舉之的意思,運氣學說的平衡理論主要包括勝、復、郁、發規律。這是自然界的自穩調節機制,是維持氣候六氣之間相對平衡的保證。實質上是六氣陰陽的平衡。此外,《素問.六微旨大論》曰:亢則害,承乃制,制測生化。《素問.五運行大論》曰: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皆為制約,平衡理論的精辟論斷。
人體內部臟氣之間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平衡,是賴人體內部的自調機制實現的,有動必有靜,大自然界具有充分自衡的能力,如生態的穩定自調,這是一種自然規律。人體的自衡、自穩能力也是驚人的。包括生理上的自我平衡及心理上的自衡。主要通過臟腑相關理論,臟象理論,氣機升降出入,臟氣之間的生、克、乘、侮關系,以及經絡之間氣血多少的調節來實現的,如以臟腑而言,其間的平衡協調、制約是通過十二藏之相使實現的。正如《素問.靈蘭秘典論》所曰:十二藏之相使……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輔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說明臟腑之間具有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自衡能力。
以經絡而論,經絡之間的制約關系以及氣血的多少調節也是天賦的。如《素問.血氣形志篇》曰: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體現了經絡之間的氣血是自我協調的,表經多氣少血,則里經多血少氣;里經多氣少血,則表經多血少氣。經絡之間諸經又主統于太陽。如:《素問.熱論》說:巨陽者,諸陽之屬也……故為諸陽主氣也。說明太陽為六經的統領,掌握著六經的協調與平衡。
《內經》平衡理論的特點主要以陰陽的相互關系來說明,在生理方面,《內經》認為,維持陰陽的平衡是生命機能的重要環節,從而提出陰平陽密,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篇》),在病理方面,提出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內經)認為疾病的發生與臟腑陰陽的協調被破壞密切相關,在養生防病方面順應陰陽的消長平衡。在診斷方面以審查陰陽的變化為主要診查原則,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出:審其陰陽,以別柔剛。在治療方面又以恢復陰陽的平衡為宗旨,故《素問.全真要大論》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目的在于糾正陰陽的偏盛偏衰而達到恢復陰陽協調的目的。
綜上所述,《內經》大大地發展了《周易》的平衡觀,并突出地發揮和應用了陰陽平衡理論,充實了動靜觀思想,使中醫的整體衡動觀更富于生命力.
以上就是《周易》與中醫平衡論的全部內容,如果你想閱讀更多算命的相關資訊,搜索“紫微府熊掌號”關注并回復“算命”,免費為您解答。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7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