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周易與中醫

解夢佬

周易與中醫

易學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對于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中國的歷代著名醫家都非常重視對于易學的研究工作。唐朝遜思邈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從而指出了易學對醫學的指導作用。明朝張景岳則更系統地提出: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于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些陰陽也;醫易同源干,因此變化也。豈非醫學學者,靡不精通易理。而凡精通易理者,于中醫學說則多有發揮。醫易相通,相得易彰。豈非偶然。
易學古稱有三。《周禮.春宮》有太卜掌三易之法,周易為其一。三易是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有人稱《連山》首卦為艮。《歸藏》首卦為坤,《周易》以天地人三才立言,故周適萬物。《周易》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科學分類的框架,后來發展成為諸子百家都來研究的重要著作。
易理在醫學方面具有悠久的應用歷史,其涉及范圍之廣,使用醫家之眾,影響后世之遠,都是有史可微的。現在我們看到,基礎理論、辯證論治、方藥制劑、針灸氣功等各個方面,都明顯地受到它的影響,并且逐漸地成為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縱觀中醫學的發展史,易學的興衰對其產生了很大作用。從三古之易、漢易、魏易、唐易、宋易、清易及現代易的演變,為中醫的前進提供了理論上的武器。同時,也正是由于中醫學的蓬勃發展,又進一步刺激了對于易理的探討和領悟。脫離醫學及自然科學的軌道而談論易理,以經注經,以經解經,經中求經,經上疊經,則對象數的理解始終囿于一隅,避免誤入歧途。所以,在易理的指導下,中醫始終是在一個宏觀的整體的時空條件下來認識所發生的一切,這種大一統的思想形成了中醫所獨有的特色。《周易》說:大哉干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內經》也說:太虛寥廊,肇基化元,萬物資生,五運終天,布云真靈,總統坤元。《周易》說:一陰一陽之為道,夫易開物成務,昌天下之道,干稱父,坤稱母。《內經》也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易經》、《內經》兩者關系密切,互為體用,同出一國計民生。當代某種名醫學家任應秋先生則認為:《易經》與《典帝內經》是出自同一個時期的產物。張景岳說:然則天下相與之際,精哉妙矣。誠可畏矣。人身小天地,真無一毫之相間矣。今夫天地之理具乎理,而身心之理獨不具乎易乎?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內易也。內外孰親,天人孰近,故必求諸已而后可以求諸人,先乎內而后可以及乎外;是物理之易猶可緩,而身心之易不容忽。醫之為道,身心之易也,醫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這就更進一步的說明醫易相關的緊密關系。
《周易》的卦象中,首將人體配封,以干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不僅如此,而且爻辭中直接使用醫學術語來表達封的吉兇程度。例如:注血漣如,血去惕出、貞疾、恒不死,噬臘肉遇毒、無妄之疾,勿藥有喜、損其疾、使遄有喜、臂無膚,其行次且,婦三剛不孕,婦孕不育,這也從另外的角度說明易學的產生,醫學在其中發揮了一的作用。并且滲透到易學的深層。易學在測病防病治病及養生方面也有著神氣之功。
漢朝張仲景《傷寒嫻病論》說:冬至之后,一陽爻升,一陰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陽爻下,一陰爻上也。斯則冬夏二到,陰陽會也,春秋二分,陰陽離也。陰陽變易,人變病焉。這是利用十二消息封來說明季節變化交替對于疾病的影響。在《傷寒雜病論》中,有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侯決病法。文中說:立春正月節,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驚蜇二月節,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清明三月節,指乙。谷雨四月中,指辰。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節,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節,斗指坤。處暑七月中,指申。白露八月節,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寒露九月節,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戊。立科十月節, 斗指干。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節,指導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節,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二十四氣,節有十二,中氣有十二,五日為一侯,氣亦同合,有七十二候,決病生死,此須調解之也。。這是以艮巽乾坤四封為位,以定節氣物候之變,用業判斷病癥狀況。清朝汪琥在《傷寒論辯證廣注》中說:總按上時節氣候決病法,此仲景《傷寒論》一部綱頌,以故為例之首。……用藥之道,不無省差。所以傷寒之傷,一名時氣,知時知氣,斯醫之為道,可判然于胸中矣。在運用易理進行《傷寒論》研究中,代不乏人,各具精義。其中,清朝《傷寒來蘇集》的作者槿韻伯最有心得。在《傷寒論注.卷一》中有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陰也。發于陽者七日愈,發于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一句,槿韻件解釋說:寒熱者,水火之本體。水火者,陰陽之微兆。七日合火之成數,六日合水之孤陽。陰中無陽,便是死陰。若是直中之陰,無一陽之生氣。安得合六成之數而愈耶。《內經》曰:其死多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使死期亦合陰陽之數。而愈期不合者,皆治者不如法耳。這是以易理天地烽來解釋傷寒六經之總綱。在《傷寒論注·卷四》中有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省陰也……他注云:欲吐而不得吐者,樞病而開合不利也……欲吐不得吐,欲寐不得寐,少陰樞機之象也。五六日,正少陰發病之期。太陰從濕化,故首利不渴。少陰從火化故自利而渴。省陰主下焦,輸津液司閉茂者也,下焦虛,則坎中之陽,引水上交于離而未能,故煩而渴。關門不閉,故自利。以坎離二封來說明少陰病的病機。在《傷寒論·險子湯證》中有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他解釋說:少陰主水,于象為坎,一陽居其中,故多熱證。是水中有火,陰中有陽也。……這以坎卦而定少陰之象,在解釋真武湯時,槿韻伯說:真武,主北方水也。坎為水,而一陽居其中,柔中之剛,故名真武,是陽根于陰,靜為動本之義。蓋水體本靜,動而不息者,火之用也。炎失其集裝箱,則水逆行。君附子之辛溫,以奠陰中之陽。佐芍之酸寒,以收炎上之用。茯苓淡滲,以正潤下之體。白術甘苦,以制水邪之溢。陰平陽秘,少陰之樞機有主,開合得宜,小便自利,腹痛下利自止矣。生姜者,用以散四腳之氣,與膚中之浮熱也。W幫為朱雀、白虎、青龍、真武之一方的真武湯,目標是為有水氣,其原因實用坎中之無陰,坎中火有秒宣,故腎家本體失職,是下焦虛寒,不能制水故也。所以應當壯元陽以消陰翳,逐留垢以清水源。在解釋黃連阿膠湯時,柯韻伯對組成該湯的黃連、阿膠、黃鈴、芍藥、雞子黃做了如下解釋:雞感巽化,得遲之母氣者也。共稟南方火色,率芍藥之酸,入心而斂神明,。引芩連之苦,入心而清壯火。驢皮被北方水色,入通于腎,濟水性急趨下,內合于心,與之相溶而成膠,是火位之下,陰精承之。凡位以內為陰,外為陽,色以黑為陰,赤為陽。雞黃示而居內,驢皮黑而居外,法坎宮陽內陰外之象,因以制壯火之食氣耳。可以說以此解方,獨出心法,別具一格。在豬膚湯證之下省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解釋說:少陰下利,下焦虛矣,少陰脈循喉嚨,其支者,出絡心注胸中,咽痛胸滿心煩者,腎火不藏,循經而上走于陽分也。陽并于上,陰并于下,火不下于腎,水不下承于心,此未濟之象。豬為水畜,而津液在膚。君其膚以除士浮之虛火,佐白蜜白粉之甘,瀉心潤肺而和脾 ,滋化源,培母氣,水升火降,上熱自除而下利上矣。未濟之封象,上坎下離,水火不交。豬膚象水,降上虛火,以致水升火降,坎離易位,而成既濟之封象,如此則同解上下之疾。
唐朝著名醫學家王冰,在《黃帝內經素問注》之中,就運用易理來注解醫經。在《上古天真論》中,有《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之句,王冰注之:老陽之數極于九,少陽之數次于七,女子為少陰之氣,故以少陽數偶之,明陰陽氣和,乃能生成其開體,故七歲腎氣至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之句,王冰注云: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其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故曰圣人所以處天地之淳和,順八風之順理者,欲其養正,避役虛邪。這是直接使用了《周易》乾卦文言。在《四季調神大論》中,有陽氣進閉塞要,在氣者風熱之害人,則九竅閉塞。霧濕之為病,慢掩翳精明。取類者,在天則日月不光,在人則兩目藏曜也,靈樞曰:天有日月,人有眼目。《易》曰:‘喪明’。于《易》豈非搖搖欲墜養著正之道邪。這里運用易辭來說明人體天地相應之理。在《陰陽應象大論》中,有《陰靜陽躁,陽生陰工,陽殺陰藏之句,王冰注后新校正云:詳陰長陽之義,或者疑之。按周易八封四方之義,則可見矣。坤者,陰也,位西南隅,時在六月七月之交,萬物之所盛長也,安謂陰無長之理。干者,陽也,位戊亥之分,時在九月十月之交,萬物之所以殺也。孰謂陽氣無殺之理。以是明之,陰長陰殺之理可見矣。這里根據《周易》乾坤之義明陰陽氣無殺之理。在《天元紀大論》中,有太虛謬廊,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之句,王冰注解則直接運用易辭而言:易曰:大哉干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也。在這里,《內經》與《易經》之言,幾如自一人之口,何其相似乃爾。在《天元紀大論》中說》: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王冰則借孔子之言注云:天地之道,變化之微,其由是矣,孔子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此之謂也。由此可見,王冰是我國運用易理全面注解《內經》的奠基者。
金張元素在《病機氣宜保命集.陰陽論第四》中指出:大哉干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所以王碼以陽,地為陰,水為陰,火為陽,陰陽者,男女之血氣。水火者,陰陽之微兆。水火既濟,血氣變革,然后剛柔有體而開質立焉。經所謂天覆載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稟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故人生于地,懸命于天。……系辭云: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故偏陰偏陽謂之疾。這里運用易辭闡明了天地人身疾病這陰陽的道理。
金朝劉守真在《素頭號元機原病式》中,詳言五運六氣盛長勝復之理,其后附于病機十九條,主論則多主于火,治法多用寒涼之濟攻其有余,成為溫熱學派的開山,他在原序中說:古如祖圣伏羲畫封,非圣人孰能明其意。二萬五千言,至周文王方始立象演封而周公述爻。后五百余年,孔子以作十翼而鐵囤方完。然后,易為推究所習者眾而注說者多,其間或所見不同而互有得失者,未及于圣,竊突擊道教故也。易教體乎五行八卦儒教存乎三綱五常,醫教要乎五運六氣。其門三,其道一,故相段以用而無相失,蓋本教一而已。若忘其根本而求其華實之茂干,未之有也。……仙經曰:大道不可以籌算,道不在數故也。可以籌算者,天地之教也。若得天地之教,則大道在其中矣。他從易學的發展史角度論述了易醫一理,三門歸一的道理,并指出兩者需要相須以用,不可相失,否則就會忘其根本。他以此為鑒,發出感慨,由是觀之,則不知運氣而求醫,無失者鮮矣。
在對于病癥的病機分析上,劉守真常從易理的角度出發,判別陰陽,詳審機轉,如磁主氣為病熱類的鼽者一條說:鼽者,鼻出清涕也,夫五行這理。微則當其本,化甚則兼有鬼賊,故經曰:亢則害,承乃制也。易曰:操萬物者,莫莫乎火,以火煉之金,熱極而反化為水,及身熱極則反汗屆也,水體柔順而寒極則反冰如地也,……經曰:鼻熱者出濁涕,凡痰涎涕唾稠濁者,火熱極甚稍煉致之然也。或言鼽為肺寒者,誤也。以火極化水,熱極汗出之理申明鼽為肺熱所致,可以說是立論的確,恰合病機,在戰栗一條說:戰栗動搖,炎之象也,陽動飲靜而水火相反,故厥逆禁固屈伸不便為病寒也。栗者寒冷也,或言寒戰為脾寒者,未明變化之也。此由心火熱甚亢極而虞,反兼水化制之,故寒栗也。然寒栗者,由火甚似水,實非兼有寒氣也。……或曰:冬后陽升而出則陰降而入,夏后陽降而入則陰升而出,乃妄意也,如冬至子正一陽生,生而得其復封,至于已則陰絕而六陽備,是故得其純干封。夏至午正則一陰生而得垢卦,至于亥則陽絕而陰備,是故得其純坤卦,至于冬至則復陽也。然子后面南,午后面北,視封之爻則子后陽升,午后陰降明矣,安得反言冬后陰降而夏后陽降孜孜不倦……,經言火熱主于出行,寒水主于閉藏,故天氣熱則地氣通泄而出行,故地中寒也,猶人汗出之后體涼。天氣寒則地凝凍而閉塞,氣難通泄,故怫郁而地中也。……故子正一陽生而至于正月寅,則三陽生而得其秦卦,秦者通利而非通秦也。然而否極則泰,秦極則否,故知人之胃于寒而內為熱者亦有之矣。……故諸戰栗者,表之陽氣與邪熱并甚于里,熱極而水化制之,故寒栗也。雖爾為熱極于里,乃火極而似水化也。這段洋洋大觀的文字,以乾坤秦否筆垢六卦,論述陰陽寒熱消長互變之理。根據否極秦來,秦極否來得對立轉化,申明了火極似水,熱極水化的病理,這不僅為戰栗屬熱甚而立論,而且將火之論的病機系統化和理論化,并奠定了溫熱學說的理論基礎。
人肖天地,……易曰:坤厚載物,德合無疆。信乎天之包地,形如卵焉,故人首之上為天之矢,足之下為地之天。……無形者包有形,耗電量天總包地也,天左行而西氣隨之。他利用十二辟卦來說明氣學流經脈始終之理,認為血氣因流于十二經,總包六子于其中。在清氣為榮,海囗市氣為衛的論述中,他說:清者,體之上也。陽也,火也,離中之陰降,午后一陰生,即心之生血,故曰清氣為榮。濁者,體之下也。陰也,水也坎中之陽升,子后一陽生,即腎陽舉而使之,故曰濁氣為衛。利用離坎之卦來說明陽中之陰,陰中之陽的生發以及氣之清濁分為榮衛的機理。有人曾問脾數多少,他答道:脾雖寄于坤,實用于已,從上肺心,從下腎肝,脾中得三數也。如氣寄于親而用于寅,包絡三焦寄于丑而用于申也,此人之所以肖天地而生,易曰:干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脾數為三,是為人身氣血生化之源,后天陰陽之本,人肖天地,物格一理,而成人體易象。此論承緒東垣先生《脾胃論》之粗髓,傳其心法,得其真諦。
元朝氣震亨,后世稱丹溪,為金元大家之一,他認為陽易動,陰易虧,并告誡人們以飲食為箴。在其《格致余論. 飲食箴》中說:我獨多病,悔悟一萌,塵開鏡凈,曰節飲食。易之象辭,養小失大。孟子所譏,口能致病,亦敗爾德,守口如瓶,服之無澤。這就轉引《周易》的頤卦之辭心肝慎言語,節飲食之意,《格致余論.色欲箴》亦說:惟人之生,與天地參。坤道成女,干道成男,配為夫婦,生育攸寄,血氣方剛,惟其時矣,成之以時,接之以時,父子之親,其要在茲。這是用乾坤二卦,以定人生男女之別,關鍵在于成接的時間怎樣,具有一定的優生價值。對此,他在《受胎論》中進行了具體的討論。文云:易曰:干道成男,坤道成婦。夫乾坤,陰陽之情性也。左右,陰陽之道路也。男女,陰陽之儀象也。父精彈琴血,感而會施也。血能攝精成其子,此萬物資始于干元也。血成其胞,此萬物資生于坤元也。男女之分別,在于胎兒的遺傳基因,這已為當代科學所證明。朱失利用易經之理探求人生造化的奧秘,企圖找同男女之另的內在原因,并從父母的稟賦及成接時間進行研究,是很有價值的。講到現代醫學,應該是多元醫學,其中包括中醫、西醫、中西結合,針灸、按摩、電子儀器治療,氣功,特意功能等,這也是一個多要素,多層次,多側面的巨大系統。
現代易學科技與中醫科技的結合,主要表現在易學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認知模式,太極的多數(包括陰陽,五行,干支)模式,此類取象的思維模式,提取信息的預測模式,與中醫的臟經絡的生理模式,正邪盛衰的病理模式,辯證論治的診斷模式,和陰陽平衡的治療模式的結合,這種結合使易醫科技產生了新的生命力。所謂易醫科技簡言之是易學科技與醫學科技有機結合是以易為主導、以醫為主體的科技,是人體生命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易醫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代表,是古代先民、先哲、先賢、先圣們的智慧的結晶。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它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發展富強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易醫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引以自豪的瑰寶,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觀。研究易醫文化的目的不只是對其作出科學的分析和評價,更重要提開發其蘊藏的科技資源,使易醫科技與現代人體生命科技接軌,并能在實踐應用過程中轉化為現實的生命力。從而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造福人類。

易學生克概念淺識

數術學中生、克是最常見的的用語,通常被用來表示物與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生作為中國哲學術語,在《易·系辭上》有生生之謂易一說。此處生生蓋指衍字義。然而在許多數術學的書中對生克的概念概述得不甚明朗。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生一方面可理解為一種化學反應,即當此物生成彼物時,此滅彼生,分子結構發生改變。例如木生火,火生土,化木成灰,木滅土生。然而木與土的分子結構全然不同。另一方面生可理解為此物是生成彼物的先決條件,但性質不發生根本改變。例如水生木,其實水并未變成木,只是儲蓄在木中,是木生成的條件,其分子結構并未改變,是忘此從彼,決非滅此成彼,但在成木狀態中水處于被忽略地位,同樣克亦有二個方面的理解,但更偏重理解為一種物理變化。譬如,金克木,喻為用刀斧斫木,刀斧與木的分子結構皆未發生變化,即便水克火,看似由此滅彼,其實只是能量的轉化,亦不出物理變化的蕩疇。
以上只是從淺顯的現象上歸結生克的初步認識,但如果從更接近哲學意義上來講的話只論生、克是行不通的,必須講生生、克克。所謂生生是指物質化學反應后再產生物理變化又進行化學反應的這一事物發展規律,而克克則反之。我想不論是生生還是克克,皆是萬物衍化過程中的形式,生、克概念皆不出《易·系辭上》中的生生之謂。

以上就是周易與中醫的詳細內容,更多請關注紫微府其它相關文章。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7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