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之思想原理初探
研"易"理,關鍵在探究其基本原理、基本精神、基本思想體系。本人經多年反復學研,得以下八個思想原理:
第一個思想原理,"易"乃道統思想原理。
"帛書•系辭傳"曰:"易"有大恒,是生兩儀,兩儀生四馬,四馬生八卦,八卦生吉兇,吉兇生六業。而在傳世本"系辭傳"中的這段話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對這兩種表述,多有分歧,多有爭論。有主太極說,亦有主大恒說,還有主道家說。太極說,忽略了生生之思想原理,不解"說卦傳"生生之象與六十四卦內在邏輯關系。深刻理解"易"之恒中生生思想是問題的關鍵。我們應注意恒中生生的內化性質。"易"有大恒是對易之生生本體的推定。孔子已經在"系辭傳"中以生生之謂易,對"易"的理論性質進行了高度的抽象和極其精辟的概括,并對易之生生之道進行了闡述,使易之生生實現了本體論和主體論、自為與自在的貫通。大恒說,忽略了宇宙之本原、本質問題。道家說,帛書"系辭"為道家傳本。
意見不一,如何解決?我主統一說。解讀"易"思想原理,需要在"易"的思想理論體系的整體統一性上作出一以貫之的推定,才能理解"易"之思想理路。太極、大恒,在古代用語中,大意相近,屬同一層級之范疇,乃指天地之起源,萬物之根本,宇宙之本原。我們后人無需再在二者之間打文字官司,無論哪一派都顯證據不足,都是某種理解和推定。所謂太極,始之又始為泰始,一之又一為太一,極之又極為太極。所謂大恒,大之又大為大恒,恒之又恒為大恒。恒是天地之恒律、不易之道理。天施地生之謂大,易道生生之謂恒 。易有大恒、易道恒中。源、本為極,長、久為恒。橫向為極,縱向為恒。極恒相通,極即恒,恒即極。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易"乃恒極原理。
那么,恒極究竟又是什么?太極、大恒究竟又是什么?實際就是道。"周易"道統思想對中國哲學、對中國人的思維影響深遠。"周易"概括為一個字是什幺?實際就是道。天人靠什么合一?靠道。天道、地道、人道,天地人同道,三才之道。"易.說封傳"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材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周易.謙卦"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易.系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其意義在于,天道已經被說成是形而上的意義世界。后來雖有象數之學,但形而上的意義理論始終是易學的重要內容,并且在新儒學即理學中得到了全面發展。形而上之道,是天地人之道。天地人之魂在道,宇宙之本在道。
作為中國哲學根本問題的天人合一思想,源自"周易"。"周易"包含宇宙觀。宇宙觀揭示人與自然關系的本質。樹立正確的宇宙觀,就要求我們按照自然規律和原理去辦事。"周易"認為,先有天后有地,天地相合又有了人。所以,世界歸根是源于天。這是"周易"的創世說。"周易"六十四卦由八個單卦兩兩組合而成,這八個單卦均以自然界八種物質或物質現象命名。干天、坤地、震雷、巽風、離火、坎水、艮山、兌澤,其它五十六卦各有其名,其卦名的字義雖然不完全顯示具體物質,但其所代表的都是物質現象。另外,中國的文字屬象形組合文字,每一字都是由代表不同的物質的筆劃或部首組成,所以每一卦都帶有物質的烙印。如干有日,坤有土、解有刀、困有木等,尤其十九個互卦皆有物或物象。六十四卦的爻辭,也有物質內涵。如否卦,初六:拔茅茹以其匯,有手有草。六二:包承,有用于包裹的布之類的物質。六三:包羞,同上。九四:有命無咎,有生物。九五:休否,有人,有木。上九:傾否、有人、有家具(貝)。"周易"以天為源,以物為本。
"周易"對于天、地、人,有時二分法,天、地,有時三分法,天、地、人,但都是合一,天人合一,或是天地人合一,都是一個意思。"易傳"已經提出了形而上的天人合一[2]的思想。天地二者如何合一呢?先有天后有地,天地相合又有了人,三性相通。就卦位而言,每一卦都有六爻,上兩爻象天,下兩爻象地,中間兩爻象人,構成天、地、人三材。就卦義而言,則不能用機械的方法說明天人關系。實際上,無論是作為整體的六十四卦,還是作為子系統的個體卦,都是從不同方面說明天人合一的。"周易"運用了類比的思維邏輯,即所謂取象比類的方法。其根據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干•文言"),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系辭上")。它認為,自然與社會、天與人,有一種同構關系,這種關系就是以類相從。比如"周易.干.文言"云: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美也。
第二個思想原理,"易"乃陰陽思想原理。
"周易"概括為一個字是道。"周易"概括為兩個字是什么?我認為是陰陽。"周易"是一整套符號系統,其基本要素是--(陰)一(陽)二爻,二者的不同排列組合,便構成六十四卦。整個"周易"極其豐富的內容,均源自這--(陰)一(陽)二爻不同排列組合。這同生物的基因排列組合相暗合。--(陰)一(陽)二爻就是"周易"的基因,它們在每一卦中存在,而且起功能作用,它在每一卦中的地位不同,作用也就不同,因而顯出復雜多樣性。中和思想強調和諧,并且認為和諧是最高的目標,是最理想的狀態,是中華民族普遍具有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堯典"記堯協和萬邦。"周易.系辭傳下"曰: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易經•乾卦"曰:干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這種陰陽合和型思維模式用一個現代詞語亦可稱之為基因組合型思維模式。
"周易"講的是理、象、數、占,從形式和方法上,好象專論陰陽八卦的著作。但實際上,它論述的核心問題,是運用一分為二、對立與統一宇宙觀,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方法論,揭示宇宙間事物發展、變化的本質及其規律,并運用這一世界觀,運用八卦預測自然界、社會和人本身的各種信息。對立統一和負陰抱陽,是中西方哲學關于對立統一規律的不同表述,其實質相同。西方哲學關于對立統一的基本表述是對立雙方,相互對立,相互聯系,互為存在的前提。中國道德哲學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既分陰陽說明二者不同是對立,既負又抱說明陰陽不可分離是統一,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沖氣以為和則進一步解釋,為什么既對立卻同居一體,既同居一體卻為何對立。原因是陰陽雙方在消耗自身的同時,既增長了自身的勢力,又抑制了對立面的消耗和勢力增長。雙方就是在這樣的消長運動中達到平衡,從而使負陰抱陽的平衡體,能持續一定的時間而存在。當這個平衡被打破的時候,就是事物滅亡的時候,構成了萬物皆有生命(持續時間)的從有到無的過程。中國人應用對立統一負陰抱陰的規律,表現為一分為二、合二而一的分析問題,處理問題。"易經"對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的應用是最具特色的,可以說達到了無處不用,處處都用,出神入化的地步。"易經"以陰陽為基礎立說,研究陰陽消長變化的規律,基礎是一分為二的。六十四卦,兩兩相偶,非復既錯,組成完整的循環。錯卦就是從卦體上的一分為二,合二而一。有的在同一循環中相錯,如坎和離,頤卦和大過,睽和蹇,中孚和小過。有的在同一循環中復卦和錯卦相同,如隨卦和蠱卦。漸卦和歸妹卦。泰和否。既濟和未濟。其它錯卦,分處于不同的循環之中。六十四卦兩兩相偶構成同一循環,但在一個循環中卦名和卦義都體現一分為二。最明顯的有干和坤、師和比、泰和否、剝和復,頤和大過、損和益。震和艮,咸和恒,既濟和未濟。等等。每一卦名所含的意義也是一分為二的,如同人卦,既包括自己追求與人相同,也包括用自己的德行同化別人。又如明夷卦,既含有光明被遮蓋,又包含光明遠大。這樣的例子在"易經"中隨處可見。每一卦從初爻至上爻,可以是陽爻,也可以是陰爻。有當位、失位之分,是一分為二。同一爻辭之中也有一分為二的思想,如乾卦初九、潛龍,勿用。既為龍應當有用,但卻斷為匆用。又如否卦九五,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亡是死,系于苞桑上顯出旺盛的生命力等等。還有爻位位置上的體現,上爻居宗廟之位按禮當吉,但是上位己到卦之末,處于事物發展變化的結尾,卻多顯不吉。初爻居于最下位,按禮多不吉,但是有許多爻辭中卻是吉義。因此,"易經"上的各爻位,無論是陰爻還是陽父,處之皆有既吉又不吉之義,都含有一分為二的思想。
"周易"是用陰陽的對立統一來說明天、地、人,在不同條件下闡述事物的絕對性,并肯定事物的相對性,包含了深刻的哲學道理。"周易"中關于卦爻象變化、人事吉兇變化、自然現象變化的記載和對世間萬事萬物進行論述,都有相反相成的性質,對立統一的性質,辯證思維的性質。"周易"認為,任何事物都有與之相對立的事物,同一事物也有對立的兩方面,這是絕對的。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同一事物的對立面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轉化的,是有條件的、具體的。"周易•泰卦"應該說是非常好的了,但到了極點它會走向反面而成兇險;"周易•否卦"是最不利的,但走到極點,卻會達到反面而為吉利。六十四卦,構成了三十二對矛盾體,范圍了我們生活的全部。
第三個思想原理,"易"乃三才思想原理。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系辭下")這就是說,"易"這部書的內容之所以廣大而完備,博大而精深,就因為它專門系統地研究了天、地、人三才之道。六畫卦之所以成其為六畫卦,就是由于它兼備了天、地、人三才之道而兩兩相重而成的。所以說,六畫卦,并非是別的什么東西,而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象征。
"系辭"說:道有變動,故曰爻。就是說,天、地、人三才之道是處于生生不息的永恒的變化發展之中的,反映在六畫卦里就叫作爻。換言之,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系辭上")"釋文"引鄭玄注曰:三極,三才也。可見,所謂三極之道,即三才之道;所謂六爻之動,即體現了三才之道的發展變化。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立位而成章。("說卦")這是對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內涵的界定。所謂天道為陰與陽,是就天之氣而言的,是指陰陽之氣的。所謂地道為柔與剛,是就地之質而言的。所謂人道為仁與義,是就人之德而言的,是指仁義之德的。而人道之所以為仁與義,乃是由于人稟受了天地陰陽剛柔之性而形成的。
為什么要立天、地、人三才之道呢?這乃是由于古代圣人作"易"時,為了要順性命之理。性,指人性而言。命,指天命而言,即自然界的必然性與規律性。這是說,圣人作"易"時之所以立天、地、人三才之道,乃是為了順從人的本性與自然現象的必然性。換言之,這也就是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說卦")。其所以要窮盡物之理與窮盡人之性,乃是為了使人最終能夠達到與自然規律相一致。天、地、人三才之道之間的關系,并非是平面的、并列的,而是有主次之分,從屬之別的。這就是天道與地道乃是人道的范本、標準、指南;人道應該學習,效法、實踐天道與地道。
易與天地準。易,本乎天道,依乎地道,法乎人道,揭示三才大道,講天道、講地道、講人道,主導生化法則,放之則彌六合,舍之則退藏于密。易學是闡明宇宙運動變化規律,彌綸萬有,亙貫古今。"易"乃三才大道彌綸運化原理。
"周易"最早、最明確、最系統、最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偉大學說。這個學說早就深入中華民族之心,貫穿于中華民族的人倫日用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華民族樂于與天地合一、與自然和諧的精神,對天地與自然持有極其虔誠的敬愛之心。中華民族與天地和諧相處的高妙智慧,對于今后改進、調整、理順、整合、協調人與天地即自然環境的平衡和諧發展的關系,以及人與社會、人心與人身的平衡和諧發展的關系,使生態、世態、心態的三態都得到同步平衡和諧發展,對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實現世界和平發展,對創造人類更美好的明天,必將具有巨大的啟迪。我們對于"周易"中天、地、人三才及其三道,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握住"周易"的本義及其價值,并弘揚出其現代的意義與價值。
第四個思想原理,"易"乃四德思想原理。
干元具剛健之德性,六龍御天,純陽精進,故能開創萬有,為各卦之首。文王系其卦辭曰:元、亨、利、貞,統稱為干元四德。
干元四德,元、亨、利、貞,可見五意:第一意,乃元、通、和、正之意。子夏傳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文言傳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仁,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 朱晦庵云:元者物之生,亨者物之暢,利者向于實,貞則實之成也。然而四者之間,生氣流行無有間斷,此即干所以包容四德而統天也。第二意,乃春、夏、秋、冬之意,因天德莫大于四時。周省度謂:元,于時配春;亨,于時配夏;利,于時配秋;貞,于時配冬。第三意,乃東、南、西、北之意,因地備于四方。第四意,以五行言:元,木也;亨,火也;利,金也;貞,水也;土則資運四事,通四行。第五意,乃孟子四德。元為仁,亨為禮,利為義,水為智,若以五常而言,信若土,通四德。
天道的本質是一個生生不已的過程,這個過程雖然細分為元、亨、利、貞四個階段,但也可以歸結為元亨和利貞兩個階段。在元亨階段,萬物創始亨通,蓬勃生長,生機盎然,到了利貞階段,結成碩果,收斂歸藏,生長的過程順利完成。"彖傳"說,干道變化,各正性命,萬物各得其性命之正,這就是所謂利貞者,性情也的確切含義。性是指萬物內在的本性,情指這種本性外在的表現和功能。萬物順從自己的天然之性情在廣闊的天地間茁壯成長,自由發揮,在總體上呈現為一種既是斑斕多彩而又和諧統一的太和景觀。就本源的意義而言,形成這種太和景觀的根本原因在于干元之道的創始發動,干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公無私,無為自然,這種干元之道是宇宙生生不已的動力資源,偉大得無以復加。其所具有的品德,可以用剛健中正四個字來概括。剛以體言,健兼用言,中者其行無過不及,正者其立不偏,此四者結為一體,純粹精美,通過六爻的發揮,展示貫通萬物變化日新的情理,好比駕著六條巨龍翱翔于天空,行云施雨,促使萬物各得其所,天下和平。
元亨利貞乃宇宙運行自然之法則,天地變化,本然之理,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如山川之茂盛,如松柏之長青,生生不息,億萬斯年。此乃天道,若就人道而言,立身行事、治國齊家、待人接物,則必須體會其四德之真義。
所謂元,元者始也,為氣之始生,亦即創始發端之義;元者善之長也;元者大也,有創始與博大之義。乾陽有開化資始之功能,乃天地生化之大本。無形無象,至大無外,無邊無際,剛健不息,與宇宙同根,乃萬有之源。事物莫不有始,有始始能生,生則可以不息。故凡在創始之初,必須有宏偉遠大之構想,精確周祥之預估,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始可以成大事、立大業。
所謂亨,亨者暢也,通也,也就是流暢而通達的意思。為氣之大達,亨者嘉之會也。有流暢與通達之義。此二者名似相近,而其作用則有區別。凡物有生自有長,有一必有二,萬物得陽氣之剛,以生以成,滋潤繁衍,欣欣向榮。如水之就下,暢通四達。如風之飛舞,無遠弗屆。蓋流暢乃一種力量,力量雖備,但不一定通達,因在行事中難免不遭遇阻滯,故在流動中須具排斥阻礙之能力,故流暢與通達必須具兩者條件,始可濟事。
所謂利,利者事之宜義之和也。為氣之初斂,于時為秋,故利者義之和也。有適宜與和諧之義。易言之,就是適宜與和諧,此二者本有相從相應的關系。世事消息盈虛,因循變化,動靜有常,起伏有節。氣有收斂,數有節度,由滋長而趨茂盛,自茂盛而至成熟,此為和諧發展之結果。人時地物,重在彼此相互的配合與平衡,輕重、緩急、冷熱、晴雨、天時、地利、人和,一切貴在和諧與平衡也。
所謂貞,通常是用正字與固字來說明。有端正與穩固之義。前者屬于內在的德性,后者說明外在的形勢。為氣之終伏,故貞者事之干也。天地生化,有始必有終,有盛必有衰,有喜自有悲,有苦自有樂。凡百事物,起承變化,錯綜復雜,高下左右,緩急輕重,善惡良窳,吉兇禍福,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但萬變不離其宗,所謂不偏不倚、不過不及、允執厥中,古有明訓。故中庸為一切之總綱,端正為基本之立場,而穩固為因應之手段。不論是人情或物理,有了端正的德性作出發點,才能獲得穩固長久的形勢,這是必然的現象。因一事之成,一物之存,必須堅固牢實,歷久彌新,才能垂之永恒不朽。
元、亨、利、貞四種德性,在人類的生活上是離不開的,也是不能違背的。因為我們立身處世,所謂格、致、誠、正,修、齊、治、平,這一切都要付諸行動,才能創造發展,成就偉大的事業。所以,五步、五種精神:第一步,始創。要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創始。在開創計劃的時候,必須要高瞻遠矚,設想周密,而且要有博而大之的精神抱負,才能弘揚光大,前程似錦—此即元的精神。第二步,通達。我們為了推展工作,達到目的,必須要排除障礙,克服困難,這樣才能通達流暢,順利進行—此即亨的精神。第三步,協作。我們要以協調合作、互助互利的態度,雙贏,來進行內外聯系,上下溝通,如此才能適宜和諧,使一切事務能夠按部就班,避免意外—此即利的精神。第四步,中正。我們要把握基本原則,按照既定方針,嚴格控制自己,并作適時修正,不致發生偏差,而且要把事業做得端正和穩固---此即貞的精神。這就是元、亨、利、貞的模式。第五步,貞下起元。易經上的干元四德:元、亨、利、貞,除了以上講的以外,還有貞下起元之義。以元亨利貞為春夏秋冬,則冬至屆臨,一歲成也。一陽來復,萬象回春。以元亨利貞為東南西北,則萬物罔乎北而直乎東,四面八方周布環繞。以元亨利貞為晝夜朝夕,則亥子將盡而丑寅又生。以元亨利貞喻之吉兇悔吝,則剝極而必復,否極而泰來。要皆相因循環,周而復始。以人道而言,剝復之機,互為倚伏。事業發展到某一階段,已經圓滿成功了。可是,百尺竿頭要更進一步。我們不可滿意于既得的成果,自鳴得意,或掉以輕心,或抱殘守缺。反之,必須要再接再勵,研究發展,更上層樓,日新又新。以天道而言,生生不息,造化無窮。所謂貞下起元,乃周而復始之意。這樣就可以創業垂統,乾坤再造了。此即"周易"之周的精神。
元亨利貞乃宇宙自然現象、自然法則、自然之最高原理,可謂自然之大道。
第五個思想原理,"易"乃動變思想原理。
"周易"特別強調,事物之動變演化。"周易"之易,乃三易:變易、不易、簡易。所謂變易是指一陰一陽的變化、發展;所謂不易是指變中有不變,變化的是現象,不變的是規律;所謂簡易是指這種易道簡單平易,大道簡約,大道至簡,易知易從,并不難以掌握。在這三層含義中,簡易之道具有特殊的意義。這種簡易之道也叫乾坤之道,天地之道。"系辭"指出:干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同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乾坤兩卦反映了陽性勢力和陰性勢力在萬物生化過程中所起的兩種不同的作用。陽性勢力主宰萬物的創始,陰性勢力配合完成,此二者既對立又統一,既相反又相成,相互依賴,缺一不可。這種陰陽變易之道,就是乾坤兩卦的底蘊、主旨、要領,"周易"陰陽哲學的核心。對易之這三層含義,應辯正統一地來把握,以正確的認識和處理事務。
第六個思想原理,"易"乃生命思想原理。
"周易"根本主旨在于推天道以明人事,使得社會領域的君臣、父子、夫婦的人際關系能夠像天地萬物那樣調適暢達,各得其所。"周易"對人生的啟示,構成中華文化最穩定、最本質的內核,體現了中華文化的面貌、特色和趨向,決定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審美意識及風俗習慣。它不僅在本體論、方法論上給人以指導,而且在行為方式上給人以啟迪;不僅滲透到最深層的思維方式,而且滲透到實用性的操作層面,不僅在哲學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對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各學科均有重要影響。"周易"對人生豐富深刻的啟示,很值得我們開發研究。
古代先民認識事物,總是先從自身開始的。"周易"講生命,講主體。"周易"關心生命現象,注重生命意義,并且從人類的生命活動出發,觀察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從中尋求人類生命的來源和根據,尤其重視人類生命活動的實踐意義和社會意義。"周易"認為,自然界的各種現象都和人的生命活動有著內在的聯系,具有生命的目的和意義。
"周易"的意義世界主要是由卦、爻辭表現出來的,除了它的預卜吉兇的原始意義之外,其中更深刻的意義則是生命意義,"周易"最關心的是人類與自然界的生命現象。它把人與自然界統一起來,并在統一中尋求生命的意義和規律。"易經"卦、爻辭所提出的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人類生命為何產生、發展和實現的問題。在它看來,生命來源于自然界,并且一刻也沒有脫離自然界,二者處在相互感應、相互作用的統一過程之中,是一個雙向交流的有機整體。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都與自然界和人類的生命有關,每一卦中的--、—二爻,便是構成生命的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生命是一個不斷生成、不斷演進的過程,人和自然界構成這一演進過程中的兩個基本項,一切聯系都是圍繞這一基本關系展開的。其基本的演進過程正如"周易.序卦傳"所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儀有所措。它把天地看作生命的來源,認為萬物是由天地產生的,人類則是由天地萬物產生的,因此,這種思想從原始八卦中已經看得很清楚。干、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卦,分別代表自然界的八種事物或現象,這八種現象與人的生命有密切聯系,在某種意義上被看作是生命的來源或不可缺少的條件,實際上代表著生命整體。干是純陽,代表天,以龍為象,而龍象征著水中所生之物,又能升至天空。因此,天并不是遠離生命的宇宙空間,也不是宗教意義上的上帝,而是生命的來源。坤是純陰,代表地,以馬為象,而馬象征著地中所生之物,又能不斷生息繁衍。因此,地并不是沒有生命的荒漠之原,而是生命得以孕育和生長的源泉。干、坤二卦被認為是八卦和六十四卦中最基本的兩個卦,又被稱之為父母卦(這也是生命意義上的象征說法),二者都象征某種生命,這是很能說明問題的。至于由干、坤二卦所衍生出來的其他多卦,就可想而知了。事實上,八卦中的其他六卦都與生命有關,或者具有生命意義。震、巽象征雷、風,而雷、風正是生命發生的動因;艮、兌象征山、澤,而山、澤正是生命活動與止息之所;坎、離象征水、火,而水、火正是生命得以維持和延續的基本條件。總之,八卦及其卦、爻辭都是圍繞生命現象展開的。對卦、爻辭略加分析,我們就會看到,人與自然之間以生命為軸心的對應關系是互相轉換的。有些卦雖象征某種自然界的事物,卻同時可以轉換為人的某種生命活動。比如兌卦,在澤這一物象中隱合著說這一意義,進而引伸出其他的相關意義,并且直接轉換為人類的某種活動,通過這些不同的活動表現了生命的意義。兌卦初九爻的和兌(溫和而說),九二爻的孚兌(有信而說),九四爻的商兌(商度而說),都象征著和諧統一,對生命有益,故為吉;而六三爻的來兌(言未及之而說),九五爻的孚于剝(俘掠于剝落之時),則意味著過與不及,對生命不利,故為兇。在這里,人與自然是統一的,生命信息是相通的,從人的言說中體現出生命的某種象征意義。
在"周易"中,六十四卦作為象征性符號,從不同方面體現了這種生命意義。"周易"主體思想,雖處于萌芽狀態,但是卻最有生命力,它對后來的中國哲學思想產生了實質性影響。所謂主體思想,就是重視主體即人在有機整體聯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意識到主體在實現天人合一方面能起到決定性作用。從占筮的觀點看,這就是后來(春秋時期)人們所說的吉兇由人,就是說,吉兇禍福是由人自己造成的,并不是由天命或神意決定的。如果說"周易"在這方面還保留著天命或神的形式,那幺,它在實質上已經不起重要作用了。這種由整體思想進而強調主體地位和作用的思想特征,在"周易"中已經表現出來,并且越來越突出。這是對神秘主義思想的一個突破和超越。
第七個思想原理,"易"乃修德思想原理。
"周易"提出修德問題。這就把宇宙本體論問題變成社會倫理學問題,把抽象理論問題變成現實實踐問題,把客觀存在問題變成主觀自我問題。"周易"認為,人受命于天,便具有向善的目的。"周易•系辭上"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一陰一陽之道,本是自然界的生成變化之道,以其授命于人而為性命之德,故有潛在的道德目的性。善就是目的。就人而言,以繼承天的道德目的為職責,為使命,故說繼之者善也。所謂成之者性也,是指人能成就其善性而言。只有繼善才能成性。成性就是盡性,盡性而至于命,就是天人合德,即實現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照"易傳"所說,人在本質上是善的或向善的,即具有善的潛能,因而具有自我實現、自我完成的動力和目的,表現為主體實踐的能力,在"易傳"中,有大量關于修養和實踐的論述,都是指向天人合一的心靈境界的。君子進德修業。("周易•干卦")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理,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干,元、亨、利、貞。自然界的元、亨、利、貞之德,表現為四時運行,萬物生長(與孔子所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須相近),其真正實現,則為人(君子)之仁、禮、義、正之德,這就是性命之德。性命之德是天所命之德,它不是外在地命令,而是內在地賦予,君子人格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他內在地修養出這種德性,問題只在于他能不能盡之、行之。只要能順性命之理,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說卦"),就能夠合天德,即實現天人合一。
第八個思想原理,"易"乃和諧思想原理。
和諧理念,乃是"周易"的核心思想。我們應充分注意周易文化的和諧價值 。
和諧,作為修身、齊家、治國的理想追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流派儒、釋、道所共同推崇,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源頭的"周易",則奠定了和諧理念的基礎。中和原則與和諧理念,不僅是天地萬物的宇宙法則,而且是指導人的行為的原則。"周易"中提出的保合太和,乃利貞,即以陰陽處于高度和諧的境地為萬物存在的根本條件,把和諧視為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發展的基本法則。"周易"的社會和諧理念,是其陰陽的相感、相推、相摩、相蕩的辯證思維在社會生活中的體現。像天道為陰陽,地道為柔剛,人道為仁義,把陰陽作為世間一切事物內部共同具有的相互對立而相互消長的兩種基本力量或因素,并認為這兩種力量不是一方消滅另一方,而是形成一種和諧。"周易"中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說卦傳"),是講認識事物的規律,進而提高人的思想境界,為安身立命的依據。樂天知命,故不憂("系辭上傳"),講的是順乎理,樂天也;安其分,知命也;順理安分,故無所憂。
和諧是易學所尊崇和倡導的社會政治理念。"易經"是通過一些具體的自然、社會和人生中的現象和事件闡述道理,如卦辭和爻辭中蘊涵和總結概括了那個時代的治國經驗和智慧。"周易":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意思是說,天地交互感應使萬物變化生生不息;圣人感動人心,使天下和平。"周易"社會和諧理念的形成,是與中國古代農業社會追求風調雨順及家庭要求和睦的生活環境分不開的,是當時社會各種政治、經濟、人際和諸侯國之間的關系的反映。
和諧理念,乃是周易文化的核心價值,是現代易學文化主題。易學就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所說的推天道以明人事,教人們向自然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宇宙生物共生,人類各民族共生。任何個人、任何單位、任何組織、任何政黨、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應承擔起三種責任:經濟效益責任、社會道德責任、環境保護責任。我們應努力傳承和弘揚易學和諧理念的價值,并融會貫通新的內容,讓易學煥發出新的光彩。"周易"發源了中國哲學和文化中的四個合一,即天人合一、陰陽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
"乾卦•彖傳"曾經做了經典的表述:干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務,萬國咸寧。太和,大和之和為太和,即最高的和諧,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保合太和即通過人的主觀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斷地進行調控使之長久保持,來造就一種符合人所期望的萬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先秦時期,道家測重于強調自然的和諧,儒家測重于強調社會的和諧。比如老子曾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孔子的學生有子指出: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周易"則提出了太和的思想,把自然和社會看做一個整體,適用于自然界的原則同樣也適用于人類社會。因此,就價值理想而言,"周易"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一種以太和為最高目標的天與人、自然與社會的整體和諧,其思維模式是一個儒道互補的新型的世界觀,代表了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體現了中國思想的共同特征。
和諧理念這個"周易"的核心思想也叫中和思想。易道貴中和,中和的實質性的內涵,可以歸結為陰陽協調,剛柔并濟,雙向互補,動態平衡,是事物生生不已持續發展的內在的生機活力,總體上是從陰陽哲學的基本原理自然引申而來。按照"周易"的觀點,整個客觀世界是由陰陽兩大勢力所組成,處于普遍的聯系之中,是個一體化的大系統,表現為大化流行的動態過程,生生不已,變化日新,其內在的動力機制則是陰與陽的協調并濟,相反相成。陽之性為剛健,陰之性為柔順;陽之功能為創生,陰之功能為成全;陽居于領導的地位,陰居于從屬的地位,此二者的關系,既對立,又統一,相互依存,彼此感應,由此而形成天地交泰,這就是宇宙的和諧,自然的和諧。人類社會的組織是效法宇宙自然的組織建立起來的,也相應地區分成為陰陽,既有合理的分工,又有相互之間的協作,從而形成一種上下交而其志同的社會和諧。"系辭"指出: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適用于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的一條總的原則,統貫天、地、人三才之道,"周易"的哲學體系完全是圍繞著這個命題而展開的,為了切實地把握中和、太和思想的實質性的內涵,應該把自己的思想提升到陰陽哲學的高度來加深理解。
"周易"十分強調國家的統一,反對分散割據。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中國幾千年來保持一統山河,各民族團結和睦。"周易"提倡萬國咸寧,中國從來主張天下一家,同領邦友好相處。"周易"主張發展農業,安定人民生活;國家要節約開支,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發展手工業,使物產豐富,方便群眾,備物致用,立成器,為天下利;還要發展商業,促成物資交流,滿足人民生產生活需要,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有濃厚的民本思想,要求君主時時注意聚人、安民,如果人民離散,無安士之心,社會就不會穩定。它教導歷代仁人志士與民同患,把人民的憂患放在心頭。"周易"也重法治,主張明罰清而民服,不縱容違法者,不枉罰無辜;執法公平,賞罰嚴明。一切法令制度貫徹遏惡揚善的原則。中華民族富有革新精神,每到歷史發展的危急時刻,總有仁人志士奮起進行政治經濟革新運動,這也同"周易"思想哺育分不開,"周易"最早提出革命主張,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這革命二字固然同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概念有本質區別,但它主張,革命事業,必須順乎天而應乎人,即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適應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才是可取的。"周易"告誡人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引起變化,變化了就會暢通,暢通才能持久。過時的方針政策、規章制度要及時修改,損益盈虛,與時偕行。當去掉的就去掉,當實行的就實行,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周易"教育后代人要有憂患意識,不可滿足現狀,存在麻痹思想: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周易"提出的許多主張,都是從統一國家、安定社會、發展經濟的政治目的出發的。不少思想原則對今天仍有一定借鑒意義。
愿有更多的人自覺、深入學"易"、研"易"、用"易",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人心,指導人生、指導實踐、指導事業。
以上就是易之思想原理初探的介紹,更多關于算命的內容請繼續關注“紫微府熊掌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6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