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瓷都八字知識

解夢佬

福建日報APP-新福建6月23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魏桂蓮 通訊員 李宏圖 許華森 林婉清 文/圖 )德化瓷是泉州德化的一張“金名片”,從新石器時期就有燒瓷記載。德化陶瓷以“白”見長,瓷雕技藝享譽天下,早在宋元時期燒制出晶瑩如玉的瓷器,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被譽為“中國白的故鄉、瓷藝術的搖籃”,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白瓷的燒制技藝如今達到顛峰,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德化現有陶瓷企業3000多家,從業人員10多萬人,2018年產值328.5億元,是全國最大的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國家級出口陶瓷質量安全示范區,獲評中國瓷都、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榮膺全球首個也是至今唯一一個世界陶瓷之都。

那麼,德化瓷到底是怎樣“出窯”的,德化的匠人們又在做什麼?記者近日走進德化一探究竟。

體驗制瓷過程 感受千年瓷都魅力

6月19日,夏日的午后,天氣有些悶熱難耐,記者走進德化縣潯中鎮城東工業區世尊陶瓷公司制胚車間,寬敞的空間被十多張案臺填充著,一排敞亮落地窗前,十多位師傅坐在各自的操作臺前,雙手靈巧地在快速旋轉的小轉盤上搓出形狀各異泥器皿。操作臺的對面,依墻堆著一包一包“泥巴”,李實溫告訴記者,這可不是普通的泥巴,這些就是著名的德化白瓷的原料“瓷泥”。白瓷“拉坯”用的泥非常講究,里面各種微量元素的配比直接影響著白瓷的質量。

瓷都八字知識

李實溫(右)取出一個瓷器成品,和至尊陶瓷公司負責人李明堂在細細查看。

今年51歲的李實溫是德化桂陽鄉洪田村人,從事陶瓷燒窯工作20年了,起初他在陶瓷廠從事倒坯、壓坯等工作。后來他覺得燒窯工是個技術活,就轉為陶瓷燒窯,從此也愛上了這份工作,在德化也算是“年輕”的老窯工了。

半年學會拉胚 五年學好修胚 陶瓷成型不容易

“揉泥”是制作瓷器的第一步。李實溫用線切了一塊事先和好的泥放在桌案上,像揉面一樣揉了起來。記者看著“揉泥”似乎很“家常”,便也上手試了試,但是剛揉了一會兒,一旁的李實溫搖了搖頭,“泥不是這樣揉的。”李實溫告訴記者,揉泥“胡揉一氣”,要勻速地向一個方向揉,把泥揉勻揉透,將里面的空氣全都擠出來。

“如果沒揉勻,器皿各個部位燒制后收縮程度就不一樣;如果殘留空氣,燒制時瓷可能炸裂。”李實溫告訴記者。

一小塊瓷泥搓揉了半個小時,李實溫使勁拉扯,又用拳頭使勁砸了幾下泥團,點點頭說,“成了。”記者聞言,也學著李實溫抓起泥團使勁拉扯,發現搓揉過的泥團更有韌性,手感更細膩綿潤。

“現在可以‘做造型’了。”李實溫告訴記者,現在做瓷器,瓷坯也有用機器或模具成型的,但比手工“拉坯”要抵好多個擋次。所以德化白瓷眼下還是以手“拉坯”居多。“從明代開始,我們德化瓷藝人就利用當地優質的高嶺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貼等八種技法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調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國白’和‘國際瓷壇明珠’的美譽,成為中國白瓷的代表。鄭和下西洋所帶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李實溫說起德化瓷如數家珍,神情很是得意。

“‘拉坯’就是將泥巴簡單地做出想要的瓷器的形狀。”李實溫一邊向記者解釋,一邊開始操作。在旋轉的工作臺上,“拉坯”開始了。李實溫給手上沾了水,讓泥可以圓滑地成型,隨后握住泥慢慢向上,及至頂端時用拇指扣住“圓泥柱”的中心,不一會兒一個碗狀的“坯”就做好了。記者試了試,卻總是在向上的時候讓“圓泥柱”成了“比薩斜塔”。李實溫告訴記者,雙手的用力要均勻,才能不讓泥倒向一邊,可就是一句簡單的“用力均勻”,李實溫說道,“沒有半年功夫絕對做不到。”

拉完坯后,濕漉漉的“坯”要放在陰涼通風處,讓“坯”全身均勻地晾至半干,才能進行下一步——“修坯”。因為是手工捏制,剛晾干的瓷坯顯得沒那麼“精細”,為了讓白瓷細節更漂亮,所以要進行“修坯”。同樣是旋轉的工作臺,師傅們再用不同的刀具對青瓷的各個部位進行“修理”。

記者數了數,光是刀具的種類就是9種,長刀、短刀、彎面刀……各式各樣,不同的刀具被用來應付不同的造型。修坯時,師傅也保持著絕對的安靜,哪怕只是喘個氣這樣細微的動作,都可能讓刮蹭的厚度偏差那麼一丁點,從而毀了整個瓷坯。李實溫說,這樣的氣定神閑,練上五年左右才能初具功力。

聽完李實溫的介紹,記者觀察發現,所有轉盤都在順時針旋轉著。李實溫告訴記者,因為揉泥時有固定的搓揉習慣,所以揉的泥放上了工作臺,也要順著搓揉時的方向操作。“經過千百次揉捏的泥是有自己的內里的紋路的,在拉坯和修坯時,我們可不能一不小心‘頂’著這些紋路捏型刀刮,不然刀頂在了紋路上,可能刮下整塊的泥坯。”修好的坯經過簡單的素燒,模具才算是真正成型。

李實溫還介紹道:“我們的陶瓷在技法應用上,明代德化瓷大師何朝宗在前人經驗基礎上,開創了捏、塑、雕、刻、刮、削、接、貼的八字技法,沿用至今。在創作中,工匠充分利用瓷土的可塑性,裝飾和刻劃并用,將工藝美與材質美融為一體,注重器皿整體造型的同時,強調內心世界的刻劃,靜中有動,形神兼備,賦予作品以生命力和感染力。”

一窯燒12小時左右 溫度高達1300多攝氏度

“更難的是燒制,陶瓷三分靠做,七分靠燒。燒制過程中的每個細節,溫度的高低、時間的長短、氣候的變化、爐內氣壓的大小每個因素哪怕有著細小的變化都會影響整個窯燒出的瓷的質量。”

隨后記者跟隨李實溫來到生產車間,推開大門,一股熱浪撲面而來,溫度比太陽光下還要高出許多。八個有大有小的窯爐分布車間內,大的有4立方米,小的也有2立方米大。李實溫介紹,隨著電、天然氣等新能源的出現,德化改變了以柴火、焦油燒窯的歷史,取而代之的是電、天然氣窯。廠里兩個大的天然氣窯和六個小電窯都由他負責。

瓷都八字知識

裝窯看似簡單,也很講究,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技術。

開始裝窯了,李實溫拉開大號窯爐厚重的門,頓時讓記者有種被架在火上炙烤的感覺,空氣燙的讓人無法呼吸。“雖然已經停火幾個小時了,但現在的余溫也有60度左右。”說著,李實溫把大小不一的坯有序地往兩塊擱在軌道上的碳化硅板上擺放,擺滿后,用8個支柱支撐在兩塊板子的4個角上,在上面又安放兩塊碳化硅板,就這樣一層一層相疊。他說,疊方板子時要裝得正,適當留有空隙,以便火焰通行,空隙也不能留得太大,免得既浪費空間,也浪費電或氣。

瓷都八字知識

李實溫裝好一窯,通過軌道把窯車推進窯膛后,已是滿頭大汗。

記者環顧四周,發現等待裝窯的坯基本是各種形狀的器皿。李實溫介紹,公司今年接了大量器皿的訂單。李實溫告訴記者,德化陶瓷器皿類產品從功能方面分類,可分為日常生活用具,包括盤、碗、杯、碟、罐、壺、文具、燈具和燭臺等;陳設裝飾包括瓶、尊、觚和鼎、爐、豆等。“說起來只有兩大類,但目前統計已燒制出的品種多達數百萬種。”

約兩個多小時,李實溫終于將層層疊疊的碳化硅板擺滿了坯,然后緩緩推進窯膛。此時,汗水正順著李實溫的褲管往下滴。

“裝電熱井式窯更辛苦。彎下腰爬進去從底下開始擺坯,一層一層往上疊,直到裝滿。”李實溫告訴記者,瓷器的燒成溫度要1300多度,連續燒12小時左右。隨著窯爐的溫度逐漸升高,車間溫度非常高,最低也有50度,就是大冬天也穿不住衣服,整天像在桑拿房汗蒸。

傳承老手藝 推動新老技術的融合

“德化瓷的所有步驟都一樣吧。”記者問道。

“也不是,相比白瓷,德化的‘中國紅’或‘帝王黃’以及‘冰裂等’有著更厚重的釉料。”一位正在給模具上釉的師傅介紹道:上釉前,要將釉料在水中充分攪拌均勻,隨后將模具放入釉料中浸泡。而在拿起模具時,要把模具在油料中勻速旋轉很久之后才慢慢提起。師傅說,只有這樣,才能讓釉料均勻地吸附在模具上,提起釉料也不容易輕易地從器壁上滑落。

與白瓷不同的是,其他瓷的釉料很厚,只是簡單地一次浸釉達不到那種“厚重感”,所以之后還要在浸過的模具上一層層地“噴釉”,有些瓷甚至需要噴上七八次。有些瓷上刻上了花紋,而在這些細縫上釉料的處理更加小心,師傅們會用毛刷蘸著釉料小心翼翼地涂抹上去。

“而且這些瓷難度最高的是燒制,沒有一份堅持,完全無法做到。”半路出家的李實溫學了整整10年,才覺得自己算是出師了。

瓷都八字知識

李實溫在調控溫度表。

記者湊近已經斷電的空窯仔細觀察發現,在窯爐外面,有一個溫度顯示器幫忙監控著里面的溫度,下面有排氣孔。李實溫說,這是老手藝人燒窯留下的習慣,以前看窯里的溫度,全憑自己的雙眼看里面火焰的顏色,現在有電腦或數據幫忙。

為什麼要細致觀測窯里的溫度呢?李實溫告訴記者,陶瓷燒制時,瓷上的釉料在“流動”,如果溫度低了,瓷器很可能沒有燒“透”,溫度如果高了,又可能讓過多的釉料從模具上滴下來。

“剛開始做窯工,我也失敗過很多次。”李實溫坦誠道:“當時設備沒這麼先進,僅憑一定的經驗,通過窯爐邊的“照仔”孔安放“溫錐”,觀察測量溫度變化。有一次沒注意看“溫錐”,時間超過了,溫度過高,那一爐陶瓷產品要麼釉面裂開,要麼變形,基本成了廢品。

提起往事,李實溫覺得這反而是一份歷練:做瓷,情緒便不能大喜大悲。如今,他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但是李實溫說:“和大師比,我還差得很遠,在燒制的學習和工藝的研究中還需要做得更多。”

李實溫對年輕人傳承有些憂慮。德化瓷的燒制方式全面從傳統窯變成了現在的“氣窯”“電窯”,更環保、更方便、燒制溫度更可控。“好的工藝不僅提升效能,還有助于提升作品的品質,許多大師都學會了使用現代設備。老匠人會用新手藝,可是新匠人對于老手藝卻所知甚少。現在有興趣、肯鉆研的年輕人很多,但是他們對老工藝并不熟悉,所以老人們有必要將老手藝教給他們,讓他們把這些老手藝繼續傳承下去。”李實溫說。

如同其他老手藝,德化瓷也曾一度遇到傳承、發展的難題。一味守古不創新,不重品牌保護,傳承斷代等情況也曾出現。但如今,德化瓷重新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在德化,不斷地有年輕人加入到傳承的行列中,給德化瓷的發展增添了許多活力。同時,老工匠們在德化瓷上孜孜不倦地探索創新,并將自己的感悟融入到德化瓷文化里,傳承給下一代。

德化瓷燒制技藝綿延千年,經久不衰,其珍品藏于中外各大博物館,對于研究、了解、弘揚中國文化,促進文化交流及友好往來,具有重要意義。在德化瓷燒制技藝的傳承過程中,德化窯爐對中外窯爐改革和窯業技術進步起過推動作用,尤其是它的燒成技術、窯爐結構、坯釉配方等,成為國內外專業人士不遺余力潛心研究的課題,它所達到的藝術高度,以及獨特的藝術風格,至今垂范后人,成為競相追求的目標。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63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