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說: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
我們都知道讀書好,要好讀書,讀好書,但絕對不能讀死書,死讀書。
有書君為大家整理了8個古代名家讀書法,這些讀書見解直到今天依然非常有用,可以讓大家讀書更高效,收獲更豐盈。
陶淵明:讀書會意
讀書,讀的是一種心境。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讀書只領會要旨,不會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探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的連飯也忘了吃。
他在《歸去來兮辭》里說:
“樂琴書以消憂。”
可見,他把讀書當成業余消遣,在他看來,讀書和采菊鋤地一樣,都是自然而然的,是人的活動,不要附加太多的東西。
這是洞達世事后的超然心境。
持這種讀書態度的不止陶淵明一個。
同樣淡泊寡欲的“素心人”錢鐘書,他在《寫在人生邊上》的序言里說:
“世界上還有一種人。他們覺得看書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寫批評或介紹。他們有一種業余消遣者的隨便和從容,他們不慌不忙地瀏覽……”
從容讀書,在書里獲得片刻安靜的時光,也是不錯的選擇。
顧炎武:萬里行路
讀書或遠行,身體和心靈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一直踐行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讀書方法。
在《亭林先生軼事》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顧炎武出門時,常常需要一只騾子,兩匹馬,帶著一車的書上路,每路過一個地方,都要停下來和當地人聊聊天,考察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
如果和自己所知道的不一樣,就會寫書詳細考證,直到沒有疑問為止。
讀完書,把書里的內容和實際情況相對照,得到的信息更完整,才不會把書讀死。
我們不僅要讀紙上的有字書,還要讀“生活”這部無字書。
讀書是智慧,行路是閱歷。
你需要通過讀書獲得一定的人文素養,知識儲備;通過行路來獲得人生閱歷。
讀了萬卷書后再行萬里路,在生活中驗證你讀過的書,把生活的閱歷變成你生存的智慧。
鄭板橋:精當法
讀書,除了讀以外,更要會選書,要讀適合自己的書。
清代書畫家鄭板橋認為讀書要“求精求當”。
“求精”,是讀書要有選擇,選好書,讀精品。
“求當”就是恰到好處,要適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老話說貪多嚼不爛,讀書也是如此,貴在精不在多。
書的種類多種多樣,什麼樣的書才能稱得上是精品書呢?
時間是最好的檢驗員,能經得住時間考驗,不被世人淘汰,一代代流傳下來的都是精品好書。
讀書只求多,就會胸中撐塞如麻;讀書求精,才能讀到書里去,讀完才有收獲。
另外,讀精品書,也要讀適合自己的書。
所謂適合自己,就是根據自己的認識水平,興趣愛好,不同的讀書目的等去選書。
你覺得自己不太會聊天,就多看看人際交往的書;你想讀書消遣,就讀一些美文故事;你想研究學問,就選擇更專業一點的書籍。
總之,根據自身需求去選自己看得懂的書。
看完后,可以把書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有輸入有輸出,知識理解的更深,生活也因讀書變得更好。
歐陽修:計字日誦
讀書,不僅要讀,對于書中的精華還可以背誦熟記。
北宋文學大家歐陽修就根據自己的讀書經驗,提出“計字日誦”的讀書方法。
他曾經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總字數為455,865個字。
他說如果每天熟讀300字,那麼用三年半的時間就可以全部熟讀完畢,如果每天背誦150字,只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
我們很少有人能過目不忘,大多數是讀過就遺忘了,腦海里只有一些或殘缺或淺淺的印象。
對抗遺忘最好的方法就是背誦,如果你沒有更多的時間精力背誦,可以通過熟讀加深記憶。
熟讀背誦要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合理的計劃。
你可以制定一個每天都很容易完成的目標,能長期堅持下去,牢記的知識就會在你腦海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積少成多,持之以恒才有成效。
最后,你會發現,你讀過的書,都藏在你的修養氣質里,滋養著你的生命。
蘇軾:各個擊破
徜徉在書籍的海洋,弱水三千,你取哪一瓢飲?
讀書,還是要有目標的,要不就會迷失方向,把自己困在書的海洋里。
讀書千百本,茫然無所知。
宋朝著名文學家蘇軾說: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
人的精力有限,而知識無限,我們不可能讀完所有的書,但我們可以集中有限的精力去讀一本書,把一個問題研究透徹,這才是聰明的讀書方法。
蘇軾自己就是這樣來讀《漢書》的。
他第一遍讀《漢書》學習“治世之道”,第二遍學習“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
這樣連續數遍之后,蘇軾對《漢書》多方面的內容都爛熟于心了。
在生活中,讀書也是這樣,好的書值得一讀再讀,把問題研究透徹,真正領會書中的要義,帶著目的去讀書,你能更快獲得自己想要的知識。
韓愈:提要鉤玄
讀書要能領會書中傳達的重點內容。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進學解》中提出:
“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意思是說,讀記事一類的著作,一定要提綱挈領,抓住要點;讀立論一類著作,一定要尋求奧妙,抓住精髓。
這就要求我們在讀不同類型的書時,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到書中的重點,真正把書讀懂。
所有書都胡子眉毛一把抓的讀,讀完和沒讀差別不大;囫圇吞棗的讀書,一知半解,也不能很好的消化。
所以,讀書一定要用對方法,邊讀邊理解文中傳達的思想,然后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起來。
所謂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會用正確的方法存精華,去糟粕。
讀明白書,不做糊涂的書呆子。
朱熹:讀書三到
讀書之前,要端正讀書態度。
南宋著名儒學大師朱熹說: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這“三到”里,最重要的就是心到。
讀書時,如果心思不在書本上,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不專注,隨隨便便地讀書,什麼內容也記不住,這就屬于“假讀書”。
讀書之前,一定要先摒棄雜念,收收心思,端正讀書態度,我們不僅僅是用眼看書,更要用心看。
當你把心放在讀書上時,你的眼睛自然是專注的,讀著讀著就會漸入佳境,在不打擾別人的情況下,你還可以讀出聲來。
因此,在準備讀書之前,一定要先處理好身邊的事,給自己空出一段不被打擾的時間。
你可以選擇在周末或者午飯后,放下手機,泡上一杯咖啡,選一本自己喜歡的書,讓自己安靜下來,在書本里盡情汲取知識。
這種讀之于心,入之于眼,誦之于口,傳之于耳,全身心投入式的讀書,一定讓你讀書更高效。
董遇:“三余”法
有空的時候,多讀書;忙的時候,可以抽空讀。
漢代著名學者董遇說:
“讀書三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
在古代,冬天是一年的農余時間,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時間,下雨的日子是平時的多余時間。
因此,他認為這三個時間段,最適合用來讀書。
看來,古人早就知道利用業余時間閱讀的重要性。
魯迅先生說: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要擠還是有的。”
如果你平時沒有大段的時間閱讀,你可以利用一切你能利用的時間。
你可以在環境適宜,相對清閑的上班路上,坐在地鐵公交車上看會兒書,紙質書或電子書可自由選擇。
碎片化閱讀需要注意兩點:
一是閱讀的文章篇幅短小,在5-10分鐘內能看完,讀一個小故事,一首詩詞,甚至語錄體的書均可。
二是,要有固定的業余時間,形成一個習慣,長期堅持,才能積少成多。
黃庭堅說:
“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你讀過的書,都變成了你骨子里的修養氣質,甚至改變了你的精神面貌。
因此,無論生活多麼忙碌,讀書不可停止。
▽
余秋雨說: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所以,讀書要宜早不宜遲。
他人已經寫好書,我們豈能白辜負。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借此機會,打開一本書,讓我們一起靜下心來,讀好書,悟人生。
來源: 有書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63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