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八字研究生考運

解夢佬

本文刊載于《三聯生活周刊》2019年第35期,原文標題《<曾國藩家書>:一個大人物的內心世界》,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曾國藩雖然在舊體系中成長,卻能對西方文明的優勢大加贊賞提倡,在他的倡議下,清政府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也因此,他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記者/王珊

八字研究生考運

曾國藩書信手稿

“我的頭癬還沒好。”

“孩子沒有母乳吃,現在每天兩飯一粥。”

“在京同鄉沒什麼變故,一切都跟以前一樣。”

“弟弟們最近讀書不努力,回的信太短太應付了。”

……

這些內容均摘自曾國藩寫給家人的書信里,我只是將文言文改成了白話。讀曾國藩家書的最大感慨就是,曾國藩真是太嘮叨了,什麼事情都能寫到書信里。這讓我忍不住將他的畫像找了出來,仔細研究了一番——瘦削的長臉、三角眼、掃帚眉以及深重的法令紋。看起來確實不像一個干脆利落的人。

從1838年考中進士到進京,幾乎每半個月,曾國藩都會往家里寄一封書信,有時是寫給父母,有時則是直接寫給兄弟。這些書信的內容,大抵是問候父母身體、講述近來自己學習交友的情況,然后就開始一板一眼地告誡兄弟要好好讀書,并要求他們多寫信匯報學習情況,如果有人寫得短,他還會批評對方應付自己。嘮嘮叨叨的像個唐僧。

曾國藩出生在湖南一個小地主家庭,他的父親也是個讀書人,科舉考過17次,直到40多歲才中了個秀才。曾國藩自己也是考了七次之后才進了翰林院成了一名七品小官,自此變成曾家五六百年來第一個與功名打交道的人。加上長子的身份,曾國藩在家里的地位和說話自然更有了分量。他經常在信里要求弟弟們將所做的詩賦寄給他以作評點,有時也會告訴他們自己悟出的一些學習之法。

一直到做官的第七年,曾國藩在京城都不算忙碌。他在家書里向家人講述自己每日的工作,說為人寫對聯條幅、要款待來借錢的應試舉人,還要接見門生、應酬待客,言語中有一些失落。曾國藩是有大志向的人,早在未中科舉之前,他就寫過詩抒發自己澄清天下的志氣:“竟將云夢吞如芥,未信君山鏟不平!”然而清朝的政治到了曾國藩這個時候,已經腐敗不堪、社會頹靡,有其勢莫挽的樣子。像他這樣沒有靠山的農家子弟,想要做出一番事業,更是難上加難。

曾國藩也沒有給家人的生活帶來大的改變。入京七年以來,他都處在囊中羞澀的狀態,有一封家書為證。在這封信里,曾國藩陳述了為什麼在接到祖母去世的消息后沒有即刻趕回家。他列了三個理由,第一就是缺路費。他在信中說,來回一趟路費需要四百兩銀子,自己在京城還欠有賬目五百兩,“欲歸則無錢還賬”。在將三條原因一一交代清楚之后,曾國藩將選擇的權利交給了家里的老人,聲稱如果家里老人想讓他回去,他就回去,否則,就繼續待在京城。

如果不是在信中讀到這一段,很難想象,為官七年,已經位列朝廷五品翰林院侍講的曾國藩此時還要如此為平日花銷作難。曾國藩在翰林院的職位,整天與皇帝、大臣打交道。在現在看來,職業起碼可以用個“高大上”的詞匯來評述。但翰林院的官員并無實權,薪資俸祿與其他官員比起來非常低。清代有一條諺語對翰林院官員的生存狀態進行了描述:上街有三厭物,步其后有急事無不誤者:一婦人,一駱駝,一翰林也。這句話是說翰林因為窮買不起車,只能走路去上朝,但因為要面子還是會擺架子邁八字步,因此將人行道堵住,引發后面人的不滿。

因為俸祿少,又沒有實權,曾國藩沒少尷尬。有一次,曾國藩的妹夫因為考運不好多年沒有功名,又跟妻子關系不好,就來京城投奔曾國藩,希望他能夠在翰林院為自己謀個書寫的雜事。曾國藩將妹夫在京城留住了三個月,最終還是將他打發回家,他是實在無力安排和幫助。

如果是換作另外一個人,也許就與這樣的生活妥協,選擇碌碌平庸一生了。曾國藩卻不曾放棄過對自我的提升和完善,并在30歲的時候給自己立了一個目標,即“學做圣人”。曾國藩給自己定了圣人的幾個標準,其中一個是立“堅忍不拔之志”。曾國藩想了一個方法來磨煉自己,即每天做“日課”。

從起床那一刻起,曾國藩就時時刻刻監督和提醒自己的一舉一動,每天臨睡前他還會用楷書寫日記,回憶一天的言行,然后進行深刻的反省。他還要求自己每天讀史書十頁。然而,一個人日積月累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比如說有一天他去朋友家為其母祝壽,結束后本來打算回家學習,結果被朋友拉去下棋。他下了一局,又旁觀了一局,心里就開始有兩個小人打架了,一個說索性不如放縱一次,一個則提醒他許下的各種諾言。最后他趕緊回家,并在晚上的日記中反省了自己。

在家書里,曾國藩將這種方法介紹給了他幾個弟弟,并將自己的日記抄給他們看。他在信中告訴幾位兄弟,做事一定要有恒心。他在家書里給兄弟們舉了自己戒煙的例子。他說自己戒煙第二天寢食難安,彷徨無主,堅持了一個月之后,他覺得自己能夠戒掉了,兩個月則認為不抽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他以戒煙這件事勉勵兄弟們做事和做學問,“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

在我看來,這個時候的家書,與其是寫給弟弟,其實不如說是曾國藩自我又一次檢討和反省的方式。他在信中梳理著自己一段時間的經歷,并一次次勉勵自己要繼續堅持。困頓中的勤勉和自我反省是曾國藩一直堅持和踐行的。即使是到了官生二品有了實權之后,他還在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為。比如他在湘軍組建之后,有一次翻閱舊日信稿,發現了當日武昌告急時,他請求駱秉章發兵援救的一封信。寫這封信時,他覺得字字有理有據,現在讀來,卻發現字字如錐如芒。

信中稱湖南湖北“唇齒利害之間,不待智者而知也”,曾國藩重新品讀,覺得自己下筆之中沒有一點商量的口氣,且略帶嘲諷之意。為了防止駱秉章干預他募練水師,他在信中又說:“其水路籌備一端,則聽侍(曾自稱)在此興辦,老前輩不必分慮及之。斷不可又派員別為措置。”又是一副洋洋自得、鋒芒畢露的模樣。曾國藩開始明白,自己在官場上一再碰壁,不只是皇帝心眼小、大臣私信多,自己性格、脾氣上的缺陷都是原因。

對待左宗棠的態度是曾國藩變化的例證。曾國藩官運亨通的時候,左宗棠還是個默默無聞的舉人。左宗棠進入仕途,擔任浙江巡撫,也是因為曾國藩的推薦。不過左宗棠高傲自大,一直不愿意屈居曾國藩之下,不論是在公開場合還是私人書信里,左宗棠都和曾國藩以兄弟相稱。曾國藩并不在意。即使到后來,左宗棠向朝廷揭發在平定太平天國的戰亂中,洪秀全年幼的兒子趁機逃走,并非曾國藩所說的已經自盡,曾國藩也只是跟左宗棠斷了聯系,但在后面左宗棠西征需要糧餉的時候,曾國藩仍出力幫助。

就是以這樣一種近乎苛刻的方式,曾國藩完成了人生中的自我完善,他的學術見解、道德修養都有很大的收益。他改掉了以往性情浮躁、傲慢自大的毛病,開始以一種寬于待人的形象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

然而,曾國藩的身份是清朝的官員,士大夫階層始終是他的憑依,他必須要忠君。但清政府的政策總是敷衍現狀,讓他又很灰心。在一封家信里,他寫下了下面的一段話:

“余近年在外,問心無愧,死生禍福,不甚介意。唯接到英法美各國通商條款,大局已壞,令人灰心!時事日非,吾家子侄輩總以勤勉二字為主,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八字研究生考運

《曾國藩家書》

北京日報出版社2018

| 推薦閱讀

《曾國藩傳》蕭一山,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62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