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法中醫:中醫8大法及其代表方全方位詮解!
中醫治法豐富多彩,常用治法是“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正如《醫學心悟》說“論病之倚,則以寒、熱、虛、實、表、里、陰、陽八字統之,而論病之方,則義以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盡之。”
汗法:是通過發汗以祛除外邪的治療方法。用于治療外感表證及麻疹、瘡瘍、水腫初起兼有表證者。其代表方為麻黃湯、桂枝湯、銀翹散等。
吐法:是通過引起嘔吐祛除病邪的一種治療方法。用于治療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胸膈之上,而病情急劇、實邪壅塞的病癥。代表方為二圣散、瓜蒂散等。
下法:是通過瀉下便以祛除病邪的一種治療方法。用于治療實邪積滯腸胃,大便秘結不通的里實病證。代表方為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大柴胡湯等。
和法:是通過和解或調和作用以消除病邪的一種治療方法。用于治療邪在少陽或臟腑失調的癥證。代表方為小柴胡湯。
溫法:是通過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等作用,使寒去陽復的一種治療方法。用于治療中焦虛寒、亡陽厥逆、寒凝經脈等里寒病證。代表為四逆湯、獨參湯等。
清法:是通過清解熱邪的作用以祛除里熱病邪的一種治療方法。用于治療熱在氣分、熱在營血以及熱在臟腑等病證。代表方為白虎湯、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丸等。
消法:是通過消導和散結的作用,對氣、血、痰、食、水、蟲等所結成的有形之邪,使之漸消緩散一種治療方法。用于治療食積、痞塊等病證。代表方為桃紅四物湯、膈下逐瘀湯、消食導滯丸等。
補法:是通過補益人體氣血陰陽的不足,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一種治療方法。用于治療人體的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各種虛弱病證。代表為四君子湯、四物湯、生脈飲、六味地黃丸、當歸補血湯等。
由于八法是常用治法,而病情比較復雜,往往不是單用一法所能適應,因此,八法及其他治法,常數種方法結合運用,才能全面。正如古人所云:“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
中醫治病八法
中醫臨癥上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巧妙運用「理、法、方、藥」四點:
理-就是透過八綱四診的辨認,找出病因與病理變化,以及處理的理由;
法-是根據診斷立出治病法則;
方-是依照治療法則,制定或選用適當、合宜的方劑;
藥-是選擇對癥的藥物,巧妙地運用在方劑中。
所以辨證、立法、制方、用藥,是中醫臨癥的步驟,但是,疾病千變萬化,所以先要去掌握治病的方法。古人針對八綱制定出了治療的八法,并隨著表裡寒熱虛實的變化,相互地配合。
何謂八法?
所謂的八法,是指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種。只要能夠妥善運用,即使病情複雜,也能夠從容應付了。
所以,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明白地掌握病情的正常與反常、輕重緩急,除了要了解八法外,還要懂得如何靈活運用八法,以及八法的配合,才能確切地治癒疾病,真正做到「藥到病除」。
汗法-逐邪出表
汗法就是使病人發汗的意思。凡使用發汗的藥方,使病人服后出汗將病邪逐出體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就是汗法。此法一般用于外感初起,有惡寒、發熱、頭痛等表癥時。由于表癥有表寒與表熱,因而汗法也就有辛溫發汗、辛涼發汗兩方法,必須依病人病邪入的不用來運用,才能收到效果。
辛溫發汗法
這是利用具有發散風寒作用辛溫解表藥,以治療惡寒重、發熱輕、頭痛身疼、口不渴、舌苔白薄、脈浮緊等風寒表癥的治療方法。 麻黃、桂枝、紫蘇、防風、荊芥等藥物,以及麻黃湯、春蘇飲等方劑都是屬于辛溫發汗的最住藥方。
辛涼發汗法
這是利用具有發散風熱作用的辛涼解表藥,以治癒惡寒輕、發熱重、頭痛、口渴、舌苔黃薄,脈浮數等風熱表癥。 藥物中的薄荷、牛蒡子、桑葉、菊花等,方劑中的桑菊飲、銀翹散等,均是此法的藥方。 辛溫與辛涼發汗法是應用時的基本原則,在臨癥的應用上,就不會如此單純了。必須再考慮病人的體質、新病與舊病的兼夾、表癥與裡癥并見複雜的情況,巧妙地運用其他方法配合,才會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又有助陽發汗、滋陰發汗、化飲發汗、表裡雙解等方法來加以配合。
助陽發汗
病人體質若屬陽虛,又不慎感受外邪時,雖然病屬表邪,應該要使之發汗,然而陽虛的人,就不可以單紽純地發汗而已。因為陽虛人,衛氣多不固,很容易造成亡陽汗多的危險境,所以在發汗時,必須要兼顧病人的陽氣。 此時,最好以參蘇飲之類的方劑來治療。
假使病人體質屬于陰虛,感染外邪時,也不能貿然用發汗去發汗。因為陰分虧的人,多半津液不足,如果出太多汗,反而會造成津液耗損的病變。所以,在發汗時,必須顧及陰液。 所以,萎蕤湯一類的方劑最適宜此體質的人
化飲發汗
病人常有痰飲喘咳,感受風寒外邪時,導致形寒怯冷,痰嗽氣喘發作或加重。此時不可一味使用汗法,必須一面溫陽化飲,一面開表發汗,才能使風寒外解,痰飲內化。可以使用仲景小青龍湯方劑。
表裡雙解
病邪若在表,應該用汗法;病邪在裡,則要用下法。假使既有表癥,又有裡癥時,就應該先用藥解表,再治裡。然而始末內外壅實,表裡俱急的情況下,就無法先表后裡。此時只有雙管齊下,汗下兼用的表裡雙解法了。 方劑中的防風通圣散、涼膈散即是此法的佳方。
由此可以得知,汗法的配合運用是很靈活的。不過,必須牢記的一點是,惟有表癥又需要發汗時,才是汗法的適應癥,否則就不能使用汗法。所謂的須要發汗,又有兩種情況:
有頭痛、惡寒、發熱等現象,但是郄沒有汗時,就必須要發汗。
雖然有汗(或汗出不透),表癥卻不解,也要發汗。
雖然有這兩種情形時都要發汗,不過,在用藥的分量與輕重方面,則各不相同。此外,在使用汗法時,必須要注意一些問題,才不會事倍功半:
在冬天時,人體皮膚顯得較緊密,腠理致密就不易出汗,因此,在服用發汗劑后,應該用衣被加以溫覆,才能幫助藥力發揮;盛夏時,人體皮膚的腠理疏鬆,很容易出汗,因此,在服過藥之后,就不須用被服覆蓋。此外,夏季時天氣酷熱,對于表癥又須發汗的病人,通常都選用辛涼發汗劑。 假使要用辛溫發汗劑,也要認明癥候,而且藥量要比冬季少。
對于已受過藥的病人,最好要注意他的出汗情形。只可微微出汗即可,不要太多,同時以身體、四肢出遍為佳;如果只有頭部或半身出汗,病邪反而不容易驅逐。
病人若有血虛、氣弱、患有瘡瘍、吐血、衄血等病癥,最好不要使用汗法。假使真有表癥而且必須發汗時,必須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配合養血、補氣、滋陰等方法來運用,才能達到效果,絕不可以是非不分,就冒失地用汗法來治療表癥。
吐法-涌吐病邪與有害物質
這是利用能夠引起嘔吐,或促使病人嘔吐的藥物,使病邪或有害物質,能由口中吐出,以達到治病的方法。此法通常是用在病情急迫,病邪在焦或中焦部份的一些實癥上。在臨癥的應用上,又可分為兩大類:
涌吐停積:因為暴飲暴食,導致積停胃脘,無法進行消化時,顯得脹滿疼痛;不慎誤食毒物,而且時間不太長時,都可以使用此法。瓜蒂散、參蘆飲之類都是涌吐停積的方劑。
涌吐痰涎:痰涎壅盛,阻塞咽喉的喉風、喉蛾、喉痹等癥,必須用雄黃解毒丸類的方劑,以便催促勇吐毒涎。此外,又如中風痰厥、痰涎壅滯胸膈、喉頭、鳴聲如鋸,甚至人事不省時,就要用稀涎散之類的方劑,催促病人涌吐風痰。
這些都是用涌吐痰涎的方法,治療病情嚴重迫急的急救方藥。
在使用吐法時,必須注意下列二點:
不只是上焦、中焦阻塞且病情急迫的急癥可以使用吐法,任何疑難雜癥也能適用,不過由于吐法的危險性很大,只要使用不當,就容易造成意外。
吐法不只用瓜蒂、參蘆一類的催吐藥,也有人用二陳湯、或補中益氣湯服后,再用手指或鵝翎探入喉中取吐,稱為「因癥用藥、隨藥取吐」,也稱為「探吐法」。
通常在使用吐法之后,病人會出現極大的反應,有時會發生暫時性的頭暈目眩,稱為「暝眩」。因此,只要使用不當,最容易粍損人體元氣,而且由于刻烈嘔吐會損粍胃津,會招致病情的惡化。在使用時,必須小心謹慎,
在下列情況的時候,絕不可使用:
孕婦或產婦、小兒、老人及虛弱者。
肺病、胃病,或有喀血、吐血病史的病人。
患有嚴重腳氣病者。
下法攻逐裡實
此法主要應用在胃腸積滯,或熱邪內搏的大便秘結與下痢;也可用在腫脹喘滿、瘀血內蓄等裡實邪結的疾患,是一種攻逐裡癥實邪的方法。 由性質來說,可以分寒下、溫下兩類,由藥方來說,又有峻下、峻下兩類。
寒下與溫下:用苦寒性質的藥物,使病人瀉下的方法稱為「寒下」;大黃、芒硝等藥物、與三承氣湯等方劑,就屬于寒下的藥方。
用辛熱性質的藥物,使病人瀉下的方法稱為「溫下」;巴豆、續隨子等藥物,與備急丸等方劑,就屬于溫下的藥方。寒下的方法,大都適應于腸胃實熱的癥候;而溫下的方法,則適用于脾胃寒實積聚的疾患。
峻下與緩下:在使用下法時,除了要考慮病情的寒熱外,也要注意病人體質的強弱,採用峻下或緩下的方法。峻下是猛烈攻下的意思,緩下是緩和潤下之意。
病人的體質與病勢的輕重緩急,採用的下法也不同。例如在寒下的方法中,急下存陰的大承氣湯,就屬于峻下性質;潤腸通便的脾約麻二丸,屬于緩下的性質。在溫下的方法中,攻逐寒積的備急丸,屬于峻下的性質;溫潤通暢的半硫丸,屬于緩下的性質。
此外,對于水飲內結則用瀉下逐水法,痰熱膠固用瀉下袪痰法,瘀血內蓄所用的瀉下逐瘀法等方法,由于也是攻逐在裡實邪,因此也屬于下法的范圍。下法在應用上,也可與其他方法配合運用,例如與汗法、補法、和法相互搭配,都可以使病癥更加快速痊癒,維持體內元氣。
下法與補法:虛癥用補法,實癥用下法,是一般療的基本法則。但是如果病人體質衰弱,又染患積滯、實邪;正是體質雖強健,在受邪后,沒有及時採取適當地處理,導致病邪深入體內而造成痼疾。此時,就處于邪實正虛的情況,此時如一味用下法,恐有危境出現。因此,必須以下法與補法相互配合,才能轉危為安,古人稱為此為「攻補兼施」。黃龍湯、增液承氣湯之類的方劑,就是其代表。
下法與和法:這兩種方法相配合時,具有和解與攻下的雙重作用。例如傷寒邪在少陽,逐漸結于陽明時,就會出現寒熱往來、胸滿煩的少陽癥,同時又有腹滿脹痛、便閉溺赤的陽明癥時,不妨用柴胡、大黃同用的大柴胡湯進行治療,就可以達到兩解的目的。
運用時更要注意下列各點:
有表癥而無裡實癥,或者既有表癥也有裡實癥(表裡同病),但是表癥急于裡實癥,或雖病在裡,而非實癥的,都禁止用下法,以免招致反效果。
老人、產婦、及病后津液不足而便秘者,不可用峻下的方劑。
孕婦、月經期間,如要用下法,必須十分謹慎。
和法和解疏滯
和-有調和之意。和法是針對于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裡,在半表半裡之間,既無法用汗法也不能用下法時,加以和解的一種方法。小柴胡湯(傷寒論)就是其代表方劑。
和法的應用范圍很廣,既可用于外感熱病,也可應用于內傷雜癥上,是臨床上重要的法則之一,因此,不可以等閒視之。
和法與外感熱病:主要是應用于病邪在少陽半表半裡之間,往來寒熱、胸悶脅痛、不思飲食、噁心欲嘔等癥之上。
此時,病患既不宜汗,也不宜下,只適宜和解,小柴胡湯正是和解少陽的主方。而治療疫癥的達原飲,是和解三焦的主方,治療溫病似瘧的蒿芩清膽湯,是和解膽經的方劑。以上都是將和法應用在外感熱病上的實例。
和法與內傷雜癥:和法在內傷雜癥上的運用十分廣泛。因為肝氣抑鬱而引發的頭痛、目眩、煩渴、口苦、兩脅脹痛、婦女月經不順等癥,可用逍遙散來治療,這是應用疏肝和肝的原則。
因為濕痰胃而引發的胸脘痞悶、噁心嘔吐、飲食不下時,可用溫膽、二陳來治療,這是化痰和胃的法則。此外,方劑中的戊己丸,是屬于兩和肝脾的方法,越鞠丸是和解氣、血、痰、火、濕、食鬱結的方法。
凡是不用汗、吐、下三法,以一種緩和的方法來解除病邪困擾的,都可算是和法。除了單獨使用外,和法也可以與其他各法配合應用。例如與清法同用的是柴胡白虎湯,與溫法同用的柴胡桂薑湯、兼表而和的柴胡桂枝湯、兼裡而和的柴胡芒硝湯等,都是用和法與清、溫、汗、下各法搭配的典型方劑。總而言之,和法的運用很廣,只要辨證明確,選方恰當,都能夠達到很好的效果。
溫法回陽溫中
這是針對陰癥、寒癥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驅除陰寒、恢復陽氣。此法在臨癥應用上又分為回陽救逆、溫陽袪寒兩大類。
回陽救逆:這是用熱性藥物組成的方劑,藉以回復病人的陽氣,挽救危險逆癥的方法。
此法通常用于寒邪「真中三陰」的急癥或、熱病汗、清涼太過而導致「邪入三陰」的危境,在癥狀上可見到惡寒踡臥、手足厥冷、口鼻氣冷、冷汗自出,嘔吐泄瀉,或腹中急痛、脈象微細或沉伏等現象。由于此時已是陰寒凝聚,陽氣衰微欲絕的生死關頭,所以,必須用回陽救逆的方法來急救,否則將會回天乏術了。四逆湯(傷寒論)是本法代表方劑。
溫陽去寒:這是使用溫復陽氣的藥物,使病人的生理功能得以復原,達到袪除寒邪,以及治療疾病的效能。此法通常用于陽虛裡寒的慢性病,如脾胃陽虛的人,通常會有少氣倦怠、飲食難化、大便塘瀉等癥狀,可用理中湯來治療,這是「溫中袪寒」的原則。
如是腎陽不足,素多痰飲,經常會有咳逆痰多、行動喘息、小便清長的癥狀,可用金匱腎氣丸來調理,這是「溫腎納病」的原則。由此可知,溫法的應用包括回陽急救與溫陽調理兩方面,不過,一定是在陽氣衰微的情況下,才能應用。
由于回陽求逆法,都是以辛熱刺激的藥物為主,只宜暫服,不可久用;而溫陽調理法,大都是與補法相配合,因此可以多服久服,才可收到藥效;這是在運用溫法時必須掌握的基本原則。
此外,溫法若與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所具有的效果及作用也不同,如與汗法相配合,就是溫散法;與下法配合,是溫下法;與補法配合,就是溫補法。由于溫法是針對寒癥所設計的,尤其是回陽救逆一法,只要使用得當,就能立刻見效,否則就會有反效果出現。
因此,在進行溫法時,必須注意下列兩點:
病人患有實熱癥候時禁止使用溫法,以免造成不良反應,甚至立刻刻出現險境。
對于陰虛、血虧、或津液不足的人,雖然有溫法適應癥,也該小心使用,防止意外。
清法退熱降火
所謂清法,就是用寒涼性質的方藥,以達到退熱降火的一種療法。清法和溫法是相對的,對陽癥的癥狀常有效,是治熱病的主要法則。
因為熱病的癥狀十分繁雜,清法在運用上,也可歸納成清氣涼血與熱開竅兩類。
熱氣涼血:熱病的病候分類,有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當邪入侵至衛時,可用辛涼發汗法(辛涼解表);表邪全解、裡熱熾盛,出現發熱、不惡寒、汗出、口渴、苔黃燥、脈洪數時,表示熱在氣分,可用清泄氣熱法治療,白虎湯是代表方劑;如再入侵到營分,就會有脈數舌絳、心煩不寐的癥狀;或是出現煩躁、譫語、發斑、衄等入侵血分的癥狀時,必須採用「清營涼血」法來治療,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等,都是典型的方劑。
清熱開竅:適用于高熱不退、神志昏糊,甚至不省人事,手足抽搐、譫語、痙攣等「熱入心包」、「熱極生風」等病癥,至寶丹、紫雪丹就是有各的方劑。
此外,清法不只用于外感熱癥,也廣泛地用于內傷雜癥,如清心火、治牙齦腫 痛的清胃散;清肝火、治脅痛耳聾的龍膽瀉肝湯;清肝火,治燥熱咳嗽的瀉白散;清湯火,治熱痢后重的白頭翁湯等,都以清涼降火為主,專治諸經有火的方劑。清法也可與其他相配合,如與汗法配合,是為清解法;與下法配合,則清下法;與補法配合,稱為清補法;也可與溫法配合,成為溫清合一,可治寒熱錯綜複雜的疾病。
雖然清法具有退熱降火的作用,應用的范圍也很廣,但是使用不當,或是長年服用,反而會傷陽氣,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在使用,必須注意下列兩點:
凡是虛寒體質、食欲不振、大便塘潟的病人,應該謹慎使用,以免造成反效果。
產后,大病后,由于體質虛弱,即使有熱癥,也要小心使用。
消法 -包含了消散與破削兩種。
此法適用于痞塊積聚一類頑固性的病癥,或食積、痰飲、水濕壅滯的慢性疾病,以漸消緩散的方法,達到治病的目的。在臨癥運用上,可分為消堅磨積、消食導滯、消痰化飲、消水散腫四類。
消堅磨積:
這是消散和破削堅硬積塊的方法。凡是因氣結、血瘀、或濕痰聚所導致的腫核痞塊,依其病因使用軟堅磨積,或行氣消瘀的方法,都可算此法。如消除「瘧母」的鱉甲煎丸等,即是此法最佳方劑。
消食導滯:
本法適用于因飲用太過,脾胃不運,消化機能呆滯等所導玫的噯腐吞酸、脘腹脹滿、惡食倦怠等癥狀。如保和丸、織實消痞丸等方劑,便是專治這些癥正的。
消痰化飲:
本法適用于因脾胃氣弱,水飲不消,以致凝聚生痰,積于上脘,感覺有如杯盤狀的積聚物的病癥。金匱織術湯,是消痰化飲的方劑之一。
消水散腫:
本法適用于水氣外溢、肢腫腹滿、大便塘瀉、小便不利既不汗又不下的病癥。實脾飲是此法的代表方劑。
除了上述癥候外,蟲積、內外癰瘍等,也可以用消去法來療。因此,消法經常用來治療雜病,不過,為了能夠順利運用,
以下幾點仍必須注意:
由于消法漸緩散的方法,所以,不能應用急癥上;又因消法具有剋伐破削的性質,體質極其虛弱者,也不能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
積聚初起,正氣尚旺時,應先用消法,再滋補氣血、恢復體力;積聚已久,無法立刻消散時,就必須用一天消、一天補的方法,稱為「消補并行」。待積聚漸除,就只有補法來調養。由此可知,運用消法時,必須在正氣的基礎上,進行祛邪磨積的調治。
對于體虛無積,有類似消法的適應癥時,應該特別注意,必須仔細審視,才不會用錯方劑與治方。
此外,氣虛中滿的膨脹,士不制水的腫滿,脾陽不過的腹脹泄瀉,婦人血枯的血經閉止等病癥,絕對禁止使用消法,以免發生意外。
補法-補益虛損
這是使用滋養強壯藥物,補益人體陰陽氣血,使一切衰弱癥狀得以消除,達到病癒的目的。補法在臨癥上,可分為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類來運用。
補氣
本法適用于倦怠無力、懶言怕動,氣短自汗,或因氣虛而引起的脫肛、疝氣、子宮下墜等癥。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就屬于本法的方劑。
補血
應用于面色萎黃、爪唇蒼白、頭玄耳鳴、嘈雜心悸,婦女月經愆期、色淡量少,甚至閉止不行等血虛病癥。四物湯、歸脾湯等,都是本法方劑。
補陰
適用于形體蒼瘦、口乾咽燥、肌膚枯澀、怔忡驚悸、虛煩不寐、遺精盜汗、咳嗆喀血等陰虛病癥。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都是本法的方劑。
補陽
本法用于形寒祛冷、腰膝酸痛、少腹冷疼、大便塘瀉、小嫂頻數、陽痿早洩、虛喘腫滿等陽虛病癥。桂附八味丸、菟絲子丸,都是本法方劑。
大致而言,補法是針對虛癥而來的方法。因此,在臨癥的應用上,也十分廣泛複雜。補法除了可依病癥分為這四類,也可依病情緩急、虛弱程度分為峻補與緩補。
峻補
這是加強藥力,以挽救生命垂危的一種方法。因為對于極度虛弱的病人,以及危急的病癥,一定要用中量的補劑才行。人參、附子回陽;人參與麥冬救液,就屬于峻補的方劑。
緩補
這是漸緩調補,使病人逐漸復原的方法。四物湯的補血、四君子湯的補氣,都屬于緩補的方劑范圍。
此外,在使用補法時,必須掌握住一個原則,那就是要照顧脾胃。因為脾胃太弱,就無法吸收與消化,則任何補劑也無法發揮作用,所以,在使用補法時,一定要把握此要點。
不過,還必須要注意下列兩點:
外感病癥不宜輕用補法。如屬正虛,應用補候,同時應該視情況與其他方法相配合,以免邪氣滋長,傷及元氣。
如果不是虛弱須補的病癥,最好不要濫用補藥,否則使用不當,反而會減弱機體功能。
由以上的說明,可知八法是一切處方用藥的基本法則,而且彼此又可隨病情變化互相配合,因此,只要能靈活運用八法,又能掌握規律,在臨癥時,必可得心應手,毫無困難。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61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