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意味著什麼
:嵇國光管理視界
摘要:決策,是管理者的基本功能。管理者必須做決策,必須做好決策。因為決策正確與否,不僅僅影響自己,更重要的是影響團隊,影響,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正確的決策決勝千里,錯誤的決策南轅北轍。決策的核心之一是用人。用人得法,事半功倍。正因為決策的重要性,我們必須不斷提升決策質量。
1 決策力–基本力
決策,是管理者的基本功能。管理者必須做決策,必須做好決策。因為決策正確與否,不僅僅影響自己,更重要的是影響團隊,影響,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
的核心是決策。正確的決策決勝千里,錯誤的決策南轅北轍。
就是決策!!!
決策之父西蒙認為:“提高力首先要提高決策力。決策力重在打開思維空間。”
管理者必須做決策.因為管理者承擔著分管范圍內責任,擁有法定權、強制權、激勵權、專長權(能力、知識)。
2 決策的概念
決策就是管理者為應對所面臨的機會或威脅或問題,通過分析備選方案,就特定的目標和行動方案做出決定的過程。
決策是一個全過程的概念, 它包括環境分析、擬定備選方案、分析方案、選擇方案、實施方案、評估方案的整個過程。
2.1 決策的分類和影響2.1.1 按照決策的重復性劃分(1)程序化決策
日常例行決策,可以依標準化的例行做法處理的重復決策。
例如:上班遲到的處罰決策;新員工的決策
18歲的年輕人能當嗎?
有一年在美國地方中,密歇根州的Hillsdale,艾奧瓦州的Roland,還有賓夕法尼亞州的Linesville,選出了18歲的年輕。在俄亥俄州和緬因州,也有18歲的年輕人選進了市鎮會。
這幾位年輕的正在上學,但這并不妨礙他們當,因為這些市鎮的行政管理是一種程序性的管理。程序性管理是英美式行政的本質特點。一個,能夠做些什麼,不能做什麼,要做的話必須按照什麼程序來做,必須服從怎樣的制約,這些都已經有規定好了。規定不能做的事,你不顧規定硬要做,那是的;規定必須做的事,你不去做,那是瀆職。如果你有什麼創新的好主意,要打破常規來做的話,你必須先提交給市民大會或者市鎮會,讓這些決策機構通過,成為地方性。對市鎮的諸多事務,沒有決策的權力,它們是在市民大會或者市民上決策好了的。
決策和執行的權力必須分開,這是美國式的防范之道。是一個執行者,并不是決策者。所以艾奧瓦州的山姆說,只不過是一個促進者,我能當好。所以他的母親會信心十足地對這位18歲的高中生說:好好干,兒子!
(2)非程序化決策
非程序化決策通常用于對新出現的、不確定性的機會或威脅做出應對。
例如:新產品、進入一個新市場、化經營、并購決策、再造流程以提升效率、是否賣掉賠錢的部門等決策。
2.1.2 按照決策的主體劃分(1)群體決策。
面對復雜的重大的決策問題,個人能力已經難以勝任或個人無法承擔決策的責任后果,需要發揮集體智慧,由多人參與決策分析的方式,叫做群體決策。群體決策是處理重大決策問題的有力工具。少數服從多數是群體決策中的一個重要原則。群體決策有利于集中不同領域專家的智慧,應付日益復雜的決策問題,有利于能夠利用更多的知識優勢,借助于更多 ,形成更多的可行性方案,有利于普遍的認同,有助于決策的順利實施,有利于使人們勇于承擔責任風險。群體決策存在的問題是:一是速度、效率可能下降。群體決策鼓勵高度相關人員積極參與,力爭以的方式擬定出最滿意的決策方案。這個過程如果處理不當,就可能掉入無休止的討論“陷阱”,浪費大量決策時間。二是有可能為個人或小團體所左右。群體決策過程中,允許每個人充分發表個人見解。這種狀態實際難以達到,很可能出現以個人或小團體為主發表意見、進行決策的情況。如不少上市公司董事會其決策權往往取決于董事長或實際控制人,經常出現一人說了算的決策情況。三是很可能更關心個人目標。“指揮腦袋”,這是一個常見現象。如銷售部經理傾向于較高的庫存水平,而把較低的庫存視為問題的征兆。財務經理則偏好于較低的庫存水平,而把較高的庫存水平視為問題發生的信號。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發生決策目標偏離目標。
(2)個人決策。
顧名思義,個體決策就是依靠個人的知識、智慧、經驗、權力以及個人所掌握 進行決策的方式。實際上,每個人每天都在做大大小小的決策,決策影響范圍可能是本人、可能是家庭或者其所分管的。個人決策相對于群體決策主要優點是簡便、決策效率高、速度快,時間短、決策責任明確,當然,個人決策可以在征求多數人意見的基礎上,經過反復思考作出決策,并不意味著不負責任的獨斷專行。缺陷是決策具有個人局限性,容易產生先入為主的成見,失誤概率較群體決策要高。
管理者要做好決策,應根據決策所處情形、影響范圍、程度、長度以及復雜性選擇合適的決策方式。
3、管理者要做好決策必須避免霍布森選擇效應
決策,實際上是一種選擇,決策就是方案選優。
我們在進行決策是選擇時。應盡量避免發生霍布森選擇陷阱。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從事馬匹生意,他說,你們買我的馬、租我的馬,隨你的便,價格都便宜。霍布森的馬圈大大的、馬匹多多的,然而馬圈只有一個小門,高頭大馬出不去,能出來的都是瘦馬、賴馬、小馬,來買馬的左挑右選,不是瘦的,就是賴的。霍布森只允許人們在馬圈的出口處選。大家挑來挑去,自以為完成了滿意的選擇,最后的結果可想而知——只是一個低級的決策結果,其實質是小選擇、假選擇、的選擇。人們自以為作了選擇,而實際上思維和選擇的空間是很小的。有了這種思維的自我,當然不會有創新,所以它是一個陷阱。
管理學家西蒙,把這種沒有選擇余地的所謂“選擇”譏諷“霍布森選擇效應”。霍布森選擇是一個小選擇、是一個假選擇,大同小異的選擇就是假選擇。
既然決策是一種選擇,那麼當只有一種選擇時,就不能進行決策。有一個管理格言:“當看上去只有一條路可走時,這條路往往是錯誤的。”毫無疑問,只有一種備選方案就無所謂擇優,沒有了擇優,決策也就失去了意義。
為避免霍布森選擇效應,我們可以選擇下列一種或多種方式進行決策。
3.1 由小看大轉到由大看小。
從大看小,就是 在高度俯瞰、順應趨勢進行決策選擇。就像我們做股票須具備這樣的思維進行買賣決策,首先看宏觀發展情況和趨勢,其次看大盤趨勢和熱點。再看熱點板塊個股情況和趨勢,然后把握節奏選擇個股買賣。只有這樣才能跑贏大盤,跑贏大部分股民;
3.2 排斥差異轉到重視差異。
重視差異,差異會產生更多爭議和選擇。美國斯隆是一位式領袖,是管理與商業創新的代表人物。斯隆擔任通用汽車公司總裁23年,用了短短3年時間讓瀕臨破產的通用汽車反敗為勝。一次,斯隆召開一個會議,與會者表示完全同意公司決策層提出的方案,一致擁護。就在馬上要表決的時候,斯隆卻突然宣布:“既然沒有反對意見,這個事情就暫時不決策了,直到我們可以聽到不同意見的時候,再開會決策。”斯隆很高明,他知道如果沒有反調,這個決策其實是不充分的。這就是所謂爭議決策。爭議決策就是鼓勵唱反調。建在決策過程中必須要有激烈的爭論和意見分歧;,如果百分之百的贊成就應該暫時擱置,等到詳細調查研究和充分討論之后,再進行決策。換句話說,就是在弄清楚決策情況和意圖的基礎上廣泛聽取意見,進行平衡利弊,選擇更佳的方案,以達到更佳決策。在這方面,華為做的特別成功,內部的紅軍、藍軍,就是以制度保障有人唱反調。
3.3 單向思維轉到多向思維。
多向思維,自然產生不同思維的結果。多向思維實質上是指使思考中 朝多種可能的方向擴散,以引出更多的新信息的發散性思維。有個叫做村上幸雄先生的人來華講學。其間,村上幸雄先生拿出一把曲別針,請大家動動腦筋,打破框框,想想曲別針都有什麼用途?比一比看誰的發散性思維好。會議上一片嘩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有的說可以別胸卡、掛日歷、別文件,有的說可以掛窗簾、釘書本,大約說出了二十余種,大家問村上幸雄,“你能說出多少種”?村上幸雄輕輕地伸出三個指頭。
有人問:“是三十種嗎”?他搖搖頭,“是三百種嗎?”他仍然搖頭,他說:“是三千種”,大家都異常驚訝,心里說:“這果真聰明”。然而就在此時,坐在臺下的一位先生,他是中國球理論的創始人、著名的許國泰先生心里一陣緊縮,他想,我們中華在歷史上就是以高智力著稱世界的,我們的發散性思維絕不會比差。于是他給村上幸雄寫了個條子說:“幸雄先生,對于曲別針的用途我可以說出三千種、三萬種”。幸雄十分,大家也都不十分相信。
許先生說:“幸雄所說曲別針的用途我可以簡單地用四個字加以概括,即鉤、掛、別、聯。我認為遠遠不止這些。接著他把曲別針分解為鐵質、重量、長度、截面、彈性、韌性、硬度、銀白色等十個要素,用一條直線連起來形成信息的欄軸,然后把要動用的曲別針的各種要素用直線連成信息標的豎軸。再把兩條軸相交垂直延伸,形成一個信息反應場,將兩條軸上 依次“相乘”,達到信息……”
于是曲別針的用途就無窮無盡了。例如可加可制,可加工成彈簧、做成外文字母、做成數學號進行四則運算等等,為中國在大會上創出了奇跡,使許多外國人十分驚訝!故事告訴我們發散性思維對于一個人的智力、創造力多麼重要。
3.4 單腦思維轉到多腦思維。
每個腦袋至少產生一種選擇,多個腦袋思維,定會產生更多的選擇。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就是多腦思維帶來的正效應。所謂“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就是多腦思維決策的一種常見方式。
以上就是與決策意味著什麼相關內容,是關于群體決策的分享。看完西蒙認為管理就是決策后,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45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