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相近兩篇關于抗日軍政大學的事,一是《改進抗大分校教育計劃的意見》的電報稿,一是《抗大三周年紀念》的文章。
從紅軍開始就特別重視軍隊教育工作,當時的紅軍學校,抗日戰爭時期改為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既教授戰術水平,更重視政治教育,樹立目標、統一思想。
1947年4月毛澤東為抗大提了八字的校訓: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并將這八個字帖在抗大的校門上。
這八個字看似簡單,實則切中要害,是打造一支鐵軍的關鍵點,我們用孫子兵法思想解讀一下這個校訓,企業可以參考、體悟其管理方面的啟發。
一、團結團結,是孫子兵法“上下同欲”的體現,要想“令民與上同意”,一方面必須有統一的思想、統一的認識,建立共同的使命和價值觀,單純靠利益、名譽等激勵措施難以實現組織的穩定;另一方面要有帶領大家打勝仗的能力。
1、統一思想
“可與之死”是一種精神上意志的體現,它既需要通過“道”的信仰層面的統一,包括企業使命、價值觀、遠景等方面的工作,也需要將領“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上細致、細節上的關愛,以及無私心的“賞罰之明”。
所以,讓組織團隊,老板要用自己的行動創造出一個適合的團隊文化。
2、打勝仗的能力
“可與之生”是將領打勝仗能力的體現,到懂得打勝仗的規律,熟悉內部約束要素,掌握外部影響要素,擅長基于力量排兵布陣,設計作戰隊形,再因形用勢,分合擊虛,牢牢掌握戰場主動權。
這個能力體現于《孫子兵法》十三篇當中,在開篇作為綱要體現在這個點上。
而且,從孫子兵法所給出的力量建設與使用的要素中,不難看出它既強調要以“道”實現精神力量,也要用“法”來構建物質力量,同時還要“修道保法”、“令文齊武”的貫徹和實施。
同時,孫子兵法特別指出,指揮不行、管理不行的“六敗”,即指揮問題的“走”和“北”、管理結構問題的“馳”、“陷”、“崩”、“亂”,這是組織機制和結構出了問題,要盡量避免。
二、緊張緊張,是創造一種氛圍,一種危機感,就像華為不斷灌輸距離倒閉還有十八個月;很多企業采取末位淘汰的制度,也是為了增加團隊的危機感,當然,最終效果如何,取決于“賞罰之明”。
緊張的氛圍才能讓團隊充滿活力,才能激發個體的潛能,才能更好地發揮個體力量,創造整體業績。
孫子兵法給出了操作方法,即“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就是說,平時要創造一種穩定的、安逸的環境,而到戰時則要撤掉所有可屏障之物,激發其戰斗的精神。
企業也要既創造穩定、發展、公平的氛圍,又要用各種激勵、各種競爭手段激發大家的熱情和創造力,以實現業績的增長。
三、嚴肅嚴肅,是一種敬畏,一種慎重的考量,也是一種理性,如孫子兵法所講“兵者,國之大事也”,以及“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要“合于利而戰,不合于利而止”。
同時,孫子兵法還要求“多算勝,少算不勝”的理性廟算,盡可能多地設想各種情況的突發,同時又要從中選擇一個最優方案。
孫子兵法中不僅有用間這個“先知”的兵之要,三軍所恃而動的保障,還要通過審形(地生度模型)察勢(虛實探查四法)的現場偵察之法來確定形勢,孫子十三篇幾乎篇篇有方法、工具或保障,是打勝仗的理性思考。
當然,也包含法令的嚴肅,既要修道保法,確保“法”之權威性,也強調“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的“法”之落實辦法,更重視“令素行者,與眾相得”。
四、活潑活潑,是讓組織充滿活力,充滿創造力,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能夠基于現有條件作戰。
戰場是動態的,市場也是動態的,孫子兵法開篇就講“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任何組織都要時刻保持組織能力與環境的匹配,適應客觀條件,不被環境所淘汰。
同時,孫子兵法講“變”,要能因敵而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強調指揮者要善于創造戰術,高效發揮自己的優勢,又能有效規避對方優勢。
所以,讀孫子兵法不能教條地學習那些熟知的軍事原則,而是要學習其原理、方法和工具,用這些方法基于戰場環境、自身能力與資源創造戰術。
總之,這八字校訓,每個都是用兵的要害,也是管理的核心,管理者可基于自己企業的情況體悟、思考。(讀軍事文集66)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44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