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200多年的何林坊雙龍表演,場面壯觀。 通訊員 卞維亮 攝
本報訊(記者 馬道軍) 對老人們來說,闔家團圓的春節是他們一年中最期待的節日。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春節,我市280多家養老機構安享晚年的上萬名老人,選擇“留院過年”。家屬通過視頻“探視”,院方也準備了豐盛的“年夜飯”,表演了精彩的節目,讓老人開心過新年。
除夕當天,記者走訪悅華悅康護理院、歡樂時光老年公寓、龍潭街道敬老院等多家養老機構,每家都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氣氛:門前掛著大紅燈籠,各個房間的窗戶貼上了喜慶窗花。
下午3點,在秦淮區悅華悅康護理院3樓,90歲的王奶奶正在視頻通話。“我在這里挺好的,等會還有年夜飯呢。你們好好過年,不用過來了。”老人大聲說著。
“我每天都跟子女在手機上見見面、聊聊天。春節不回家,就在院里過,我們在這里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身邊還有這麼多聊得來的老伙伴,不寂寞。” 王奶奶告訴記者。
該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王奶奶的家屬很配合,表示盡量不上門探訪,通過視頻 “探視”等方式,給老人拜年。
根據民政部門統計,除夕當天,我市有上萬名老人在養老院過年,養老院組織了聯歡晚會,提供了免費年夜飯,讓他們開心過年。
今年92歲的趙爺爺,老伴過世早,4年前住進歡樂時光老年公寓。老人告訴記者,兒女都在外地,平時很忙。這次過年,兒子邀請他到北京過年,但是因為疫情,他決定不去了,就在養老院過年。除夕,這里有很多老人都不回家,一起“抱團”過年,也挺好的。
下午5點,溫馨的團圓飯開始了。吃著養老院準備的豐盛年夜飯,老人們噓寒問暖,有說有笑,場面熱鬧、溫馨。
“養老院有近260名老人,這個春節選擇回家的只有17人。考慮到疫情防控常態化,我們沒邀請家屬參加,年夜飯也提前進行,聚餐人員都是養老院的老人和工作人員家屬,大家一起吃餃子、聊家常、看節目……”歡樂時光老年公寓院長陳義動情地向記者描述著當時的情景。
除夕當天,這樣的溫馨場景比比皆是。香氣四溢的老母雞湯,新鮮的大蝦,誘人的獅子頭……在棲霞區龍潭街道敬老院,看著滿滿一桌子豐盛的大餐,50余名老人個個笑開了花。
今年94歲的李興林老人,住在龍潭街道敬老院已經十多年了。他說,街道對他這樣的五保老人非常關愛,每逢佳節更是十分關心,讓他們倍感欣慰。
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周新華表示,不管老人是否回家過年,都不能改變他們渴望與親人春節團圓的心愿,“這個春節,家屬可多打打電話,進行視頻‘見面’,讓老人度過一個歡樂、祥和、安全的春節。”
連續7年
他們收到“愛心年夜飯”
本報訊(記者 肖凡 通訊員 周書影) 滿桌佳肴飄香氣,歡聲笑語滿堂飛。除夕晚上,家住鼓樓區江東街道清河新寓社區的楊正芳撕開一份真空包裝牛肉、拿出半只鹽水鴨、蒸上兩個肉包,微波爐“叮”的一聲,什錦菜、熏魚等菜肴端上了桌。今年87歲、身體不便的她帶著殘疾的兒子,兩人美美地吃了一頓簡單又豐盛的年夜飯。這些菜是來自社區的愛心年夜飯,她已是連續第7年收到。
幾天前一天早上7點,清河新寓社區的工作人員、黨員志愿者、共建單位職員、金陵匯文學校的學生們共20多人聚在社區“小廚房”,商量著今年的“大事”。“今年做8樣菜,雞鴨魚肉都包含在內;再來4個蔬菜、2樣點心。”社區黨委書記袁雪芬拿著紙和筆,熟練地指導大伙分頭準備。
學生們“埋”進豆芽、芹菜堆里,負責分揀、洗菜、擇菜;志愿者們擼起袖子、穿上圍裙,熱油鍋燒菜;共建單位職員拎來大紅禮盒,將打包盒一一擺放……“小廚房”里忙得熱火朝天,也井然有序。
“給老人吃的食物,要綿軟、少油少鹽,葷菜放進真空包裝袋,方便貯存;蔬菜用包裝盒,備注食用期限。”袁雪芬說。7小時后,牛肉燉蘿卜、面筋包塞肉、什錦菜、豆腐圓子、水餃包子等菜品打包完畢,再配上春聯和“福”字,陸續送到社區30名困難居民手中。“坐在家里就能吃到現成的年夜飯,既暖心也有喜慶年味,這一年圓滿了。”楊正芳說。
愛心年夜飯,年年不失約。這是該社區連續第7年為轄區孤寡、空巢、殘疾、大病和失獨等困難家庭送去愛心年夜飯,袁雪芬說,近年來,社區常態化開展“愛心年夜飯”活動,通過日常走訪和“愛心園”互助平臺排定30名困難居民,為他們送去新春問候,增強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感。
傳 承
傳了200多年,如今迎來“黃金時代”
一家三代的舞龍傳承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胡英華
通訊員 彭芳
除夕一大早,28歲的甘露和4個堂兄弟相約來到爺爺家,請爺爺帶領他們一起修補屬于家族的龍身,這是他們每年春節前的“必修課”。
“我們春節有舞龍習俗,走村串戶送吉祥。”甘露家住溧水區洪藍街道青鋒村何林坊村,幾天前,村里傳了200多年的何林坊雙龍開舞,央視現場直播,讓這項石臼湖畔村的傳統民俗名聲大噪。
雙龍齊舞,祈愿平安吉祥。當天,“一青一黃”兩條巨龍在青鋒村村委會廣場上下騰飛,時而你追我趕,時而齊頭并進,近200人默契配合,舞出雙龍戲珠、螺絲結頂等圖陣,場面壯觀震撼,贏得陣陣歡呼。
“龍身各有18節,我們家的龍身是黃龍的第六節。”甘露介紹,舞龍村民主要來自何林坊及附近的新莊、方家甸3個自然村,每個家族各保存一節龍身,每到舞龍時,各家就帶著裝裱好的龍身前去會合。
在甘露記憶中,舞龍是一件莊重又喜慶的事。最有儀式感的是舞龍前的“請龍頭”儀式,參與村民沐浴更衣,在清晨敲鑼打鼓將雙龍從雙龍堂里請出,到湖邊舉行龍下水儀式,即把竹龍往年糊紙的痕跡清洗干凈,便于重新糊裱。“我從小跟在爺爺和爸爸后面看,耳濡目染,早就會了。”甘露笑著說。
甘露的爺爺甘明海今年85歲,是發起恢復舞龍的村民之一。他告訴記者,何林坊舞雙龍傳統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中斷了20多年。國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各家干勁十足,于是有了恢復舞龍的想法,希望雙龍繼續保佑村民吉祥、風調雨順。
甘明海和另一位村民尚成財負責扎龍頭和牽頭籌備,大約花了一年多時間,完成龍頭和龍身竹編制作,甘露的奶奶負責縫制龍珠。1983年春節,雙龍正式開舞,當時制作的龍頭一直沿用至今。
近40年來,舞雙龍習俗在當地代代相傳,從甘露的爺爺到甘露的父親,如今舞龍的接力棒又傳到了甘露這代人的手里。
昨天上午,甘露和堂兄一起把掛在屋頂的龍身取下來放好,認真檢查是否有破損,看到有一處破了條口子,他們裁了一小塊紙宣紙補上,補完后再請爺爺“驗收”。
“舞龍都是自學成才。”甘露說,村里的人好像天生就會舞龍,不用學就可以直接表演。甘露2017年退伍返鄉后,成為舞龍隊的一員。
看似簡單的何林坊雙龍集竹編、草編、繪畫、制蠟、剪紙等傳統技藝于一身。龍身內的蠟燭為特制蠟燭,上下翻飛不會傾倒也不會熄滅。龍身糊以上好宣紙,韌性好且透明度高。糊裱好龍身,還要在龍身粘貼各式剪紙圖案,有龍、蝦、龜、魚等各類在龍統治下的水中生物,以祈禱來年五谷豐登、風調雨順。
按往年慣例,舞龍舞三年停三年,表演時連演3天。不過,2017年之后,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何林坊雙龍迎來“黃金年代”,已連演6年。“喜歡看的人越來越多,還多次被邀請到溧水城區表演。”甘露說,真沒想到,這項地方民俗這麼受歡迎,還通過央視讓全國人民知道了何林坊雙龍。
在甘露看來,舞龍已成為春節必不可少的一道年味。“在大家心里,舞龍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只要有舞龍活動,大家就會積極參與。”甘露說,作為村里的年輕一代,他希望能把這項傳統一直傳承下去。
習 俗
無聯不成春,有聯春更濃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朱彥
俗話說:無聯不成春,有聯春更濃。春節到了,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于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
據《簪云樓雜說》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孝陵昉也。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親微行出觀以為笑樂。”
據“我們的節日”南京工作室專家顧康順介紹,在明太祖時期,南京地區便有貼春聯的習俗。在明太祖的推行之下,逐漸成為除夕之際最重要的年俗之一。而春聯的前身桃符,可追溯到宋代。
在農歷新年前夕,就能夠在大街小巷看到春聯的身影,春聯上的文字書寫著對于新一年的展望,也成為中國傳統獨具特色的文學作品。從王安石《元日》中所提到的“總把新桃換舊符”中,便可窺見一斑。
《歲時雜記》云:“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長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下書左郁壘右神荼,或寫春詞,或書祝禱之語。歲旦則更之。”由此可知,宋代的桃符已有了大致的制作規范。而其中的內容似有今日的春聯與“門神”的雙重功效。上面不僅僅有對于新年的希望和祝福,更畫著“門神”圖像,以期通過“門神”來保護家庭成員在新的一年里免受外界的侵害。
今年,是南京連續第七年舉辦“城門掛春聯 南京開門紅”活動,創造性地將650多歲的物質文化遺產明城墻和傳承千年的書法、楹聯、春節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完美融合,打造出形式新穎的新民俗、新年俗。七年來,“城門掛春聯 南京開門紅”不斷升級創新,今年首次增加漢西門,13座城門掛上春聯共迎虎年。
“萌”虎現身街頭
農歷虎年春節,街頭的老虎元素多了起來,各大商場商家也將虎元素的造型擺在店內顯著位置,吸引顧客光臨,營造出濃厚的虎年春節氛圍。圖為南京六合區街頭造型可愛的老虎雕塑吸引過路人。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董家訓 攝
堅 守
乘客不多也不放松疫情防控,南京汽車客運南站工作人員除夕堅守崗位
16:55,送走最后一班返鄉旅客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馮興
1月31日是除夕,南京汽車客運南站的最后一班車是16:55從南京開往淮安洪澤客運站的。預售票系統顯示,當天只有4名乘客購買了這趟車的車票,但南京汽車客運南站的工作人員堅守崗位,秉持“愛心始發站”服務理念,保障旅客順利回家。
“南京到洪澤2個多小時,每年乘坐這班車的基本上都是趕著回家吃年夜飯的,有的旅客可能比較匆忙會落東西,我們要做好提醒。”除夕當天的客運站已經乘客寥寥,但值班站長王艾依然不忘叮囑小伙伴們做好提醒和引導服務工作。
值班站長的主要職責是現場巡查,一方面巡查客運站工作人員的儀容儀表,操作規范,另一方面要及時解決客運站內發生的突發事件,還要根據情況幫助老弱病殘孕等重點旅客,比如為沒有智能手機的老年人進行防疫登記、打印車票等。
王艾告訴記者,春運期間難免會出現突發事件。前兩天,在候車大廳,一個小女孩的哭聲讓王艾“立刻現身”,她一邊安撫小女孩,一邊把她帶到服務臺,通過廣播找人,幫小女孩找到了媽媽。原來,女孩的媽媽帶著她和妹妹回老家,在候車廳,妹妹要上廁所,媽媽帶著妹妹去上廁所的時間有點長,小女孩越等越害怕,就哭了起來。
還有,前不久一名老人剛進售票大廳就虛汗直冒,幾乎站不起來。王艾趕緊和同事將老人攙扶到座位上,原來,老人是要去安徽阜陽的女兒家,因為出門急沒吃早飯導致出現低血糖癥狀,王艾立刻拿來面包、糖果,接來熱水。又幫老人買了車票,還給老人的女兒打了電話。把老人送上了車前,王艾又抓了幾顆糖果放在老人口袋里,看著車開走才放心離開。
16點半左右,除夕最后一班車的返鄉旅客陸續抵達候車大廳,預售票的旅客加上現場購票的旅客,僅有將近20人,不少人都是大包小包、手上還拎著禮品。工作人員依然嚴格執行健康碼查驗等防疫要求,還為旅客送上了準備好的新年福袋,送上新年祝福。“新年快樂!一路平安!”檢票口的工作人員對著最后一個上車的旅客揮揮手,看著車門關上緩緩駛出場站,王艾笑著說:“看著他們開開心心地坐上回家吃年夜飯的大巴,我們也是真心感覺挺開心的,這樣的堅守很有成就感。”
服 務
春節期間我市多家銀行網點對外營業
金融服務不打烊 疫情防控不松懈
本報訊(記者 張安琪) 春節假期,在寧各家銀行推出的金融服務能否滿足用戶需求?昨日,記者走訪獲悉,節日期間,我市多家銀行機構部分網點對外營業,辦理個人業務。有意辦理業務的市民可通過微信公眾號、電話咨詢等渠道提前了解相關銀行網點營業時間。手機銀行等線上渠道24小時在線提供金融服務。
1月31日除夕,在雨花臺區光大銀行支行網點,記者出示蘇康碼、測溫后進入銀行,看到大廳內暖意融融,秩序井然。“過年給小輩發壓歲錢是必不可少的,來換點新錢,儀式感更足!”市民劉先生告訴記者。當天,還有不少老人來存取款。排在記者前面的黃奶奶登記個人信息后進入大廳。她告訴記者,自己是專門來辦理存款的,“一年下來我又攢了些錢,都存起來”。
光大銀行雨花支行營業部經理戴俊紅告訴記者,除了除夕當天,大年初一、初五網點都開門營業,提供換新錢、零錢,理財咨詢服務。大廳還有方便面、礦泉水及一些零食供有需要的老年人使用,對行動不便的老人還可以提供免費輪椅和上門服務。“我們是適老網點,在春節期間對外公布服務電話,且理財經理在節前對有困難的老人都提供了上門服務及慰問,及時解決老人的困難問題。”戴俊紅表示。
隨后記者來到建設銀行某網點,大堂經理告訴記者,節前來辦理業務的人明顯增加,在大廳內專門準備了口罩等防疫物品,以備有需要的市民使用,并指定專人做好ATM機、叫號機、填單機等自助設備消毒工作。春節期間,該行將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金融服務,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保障市民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來源: 南京日報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44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