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體記者 羅丹凌 包華 文/圖
最美人間四月天,恰是讀書好時光。你想給孩子準備哪些課外讀物?
4月24日,海都記者獲悉,伴隨著剛剛過去的第27個世界讀書日,由福建省計量檢測學會策劃、福建省計量院邱錫鳳撰著的《中小學古詩文中的度量衡》正式出版。作為福建省科協服務“三創”優秀學會建設項目,這本針對中小學生的課外讀物歷時一年完成,從國家統編的現行中小學語文課本古詩文中擷取作為度量衡單位使用的詞,并適當補充課本中未出現但在古代也很重要的單位詞,進行相應的古今妙聯解析,以簡潔而口語化的文字,幫助青少年了解我國源遠流長的度量衡文化。據了解,這是我國首本以中小學語文教材為基礎的度量衡讀物。
邱錫鳳利用業余時間,撰寫了這本中小學生科普讀物
十六兩制因折算麻煩被廢除
海都記者查看目錄,發現該書共介紹了68個單位詞,分為“度”“量”“衡”三個系列,每個系列中都包含著相應的單位詞。而每個單位詞的介紹均分為釋義、示例和延伸閱讀三個部分。
仔細一翻,該書中提到了不少關于單位詞的有趣故事,還輔以生動的漫畫插畫,增加閱讀體驗感。比如,書里介紹了成語“半斤八兩”的來歷:“《漢書·律歷志》說:‘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十六兩為斤’。上述5個稱物的重量單位,明確記載1斤等于16兩。由此可見,半斤就等于8兩。”
那麼,古人為何要定16兩為一斤?十六兩制又是何時廢除的?據課本介紹,十六兩秤又名十六金星秤,它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外加福星、祿星、壽星組成的十六兩的秤星,意在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守信、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十六兩制一直沿用至1959年,當時,為在全國推廣使用國際公制,國務院發布《關于統一我國計量制度的命令》,該文件中稱“市制原定十六兩為一斤,因為折算麻煩,應當一律改為十兩為一斤”。至此,襲用兩千多年的十六兩制退出歷史舞臺。
“丈”的介紹也同樣有趣。丈為“十尺也”,就是用手拿著棍棒,是個會意字。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中提及:“周制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為丈夫。”從這里可以看出,周制以8寸為1尺,10尺為1丈,則當時的1丈為80寸。許慎還指出“丈夫”一說的由來,因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8尺接近1丈,因此稱“丈夫”。
愿借此書引發孩子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為何想撰著這樣一本書?邱錫鳳老師說,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度量衡文化源遠流長。由于歷史的汰洗,不少度量衡單位被湮沒了、廢止了。一些度量衡單位的具體量值,在我國不同朝代也可能并不一樣。所有這些,不通過專業書籍難以了解,且如果不關注計量科學這樣偏冷門的學科,也不會接觸到。
“到目前為止,圖書市場上尚無一部從中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實際出發,開展計量科普宣傳的專著。為了方便廣大中小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度量衡單位知識,我才萌生了出書的念頭。”邱錫鳳老師說道。
邱錫鳳老師還說,雖然該書只作為度量衡知識的一個小小索引,但希望廣大中小學生能借著我國傳統度量衡文化斑斕璀璨之誘引,增進對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崇敬和傳承之情。若有學生愛上計量科學,甚至從事起科學技術研究,那就更大大超出他的良好預期。
□知多一點:古人測量手腳并用
據該書中記載,“度量衡”是權衡世間萬物的基本準則。古人將自身(如手、足、動作)作為原始的“度量衡”的“參照物”,來“打量”世界。《孔子家語》中說,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尋、斯不遠之則也。那時,為了權衡事物,人們已經把手、指、肘、足等統統用上了。
“度”“量”“衡”這些名詞的直接使用,在我國也有十分久遠的歷史。比如,《大戴禮記·五帝德》中稱,黃帝“治五氣,設五量,撫萬民,度四方”。到了東漢(25至220年),史學家班固在官修正史中以官方名義標定并強化了“度”“量”“衡”的命名。
不過,隨著人們對世間萬物的認知達到新高度,傳統“度量衡”被現代測量體系所迭代。1875年,法、德、意、美等17國在巴黎簽署《米制公約》,奠定了以“米制”為基礎的國際通行的計量單位制。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國際單位制”并推薦各國采用,這是對傳統“度量衡”的徹底顛覆。
而2018年11月召開的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的修訂國際單位制的決議,則標志著國際單位制將進入全面量子化時代。
編輯:陳陳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44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