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懂八字,不懂面相,不懂風水
你一樣可以用《易經》去治國平天下
但是,如果你不懂《易經》
對不起,你連考試都通不過
做回真正的中國人自古讀書必學易都圖啥?
《北川演易》課程,已經開講很多期了。三天的課程,我盡力地講解,大家都學得很認真,據反饋說也很愉快,“易道”的傳播和學習,有良好的開端和過程,我也很開心。
雖然在此次課程中,關于“易理”的解讀和學習是占大部分的,但我相信更吸引大家的,還是“占筮”,其中尤以解卦為主。我在課上用了兩個晚上,近六小時的時間,幫助大家分析了很多日常生活的占筮案例,其中也有些“瞎貓撞上死耗子”式的所謂應驗,可能讓大家都覺得占筮很好玩、挺實用。而從之后同學群的討論來看,大家關于占筮、預測的熱情也是有增無減,我卻有些小小的失落與擔心。
有點小失落,我想說兩句
三天對于課程雖然是暫告一段落,但關于《易經》的學習,卻是剛剛開始。基于《易經》的名聲太大,而從某個角度來說,名聲又“太壞”,所以,我想再借兩篇小文,再來進一步闡述一下關于《易經》的一些話題,不敢說是正本清源、以正視聽,但也希望能使大眾對于《易經》,更多地消除一些誤會,增加一些正確的了解。
自古功名必學易是“經”不是“術”,別整Low了
首先, 《易經》和民間流行的很多預測術,到底是同是異?若是同,何必專學《易經》?若是異,又異在何處?
說實話,要如實回答這個問題,會得罪不少人,但是我覺得還是要說,因為這個問題實在很重要,如果不能搞清楚,那對《易經》的認知,就永遠只能停留在low的層面。
先說一個簡單的事實:《易經》自漢代以來,就被歷代朝廷列為“經”的范疇。而自隋唐開始,《易經》則是科舉應試的教材之一,也是考試出題的題庫之一。而除此以外,沒有任何一本其他關于預測的書,被列入為“經”,以及進入科舉考試的教材和題庫。
(還記得這份臺北故宮博物院保存下來的,明朝萬歷年間的一份殿試狀元答卷嗎?當時殿試的題目是:《問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易經》的卦辭、爻辭里非常之多。)
根據這個事實,如果要簡單回答前面那個問題,那可以這樣說:如果學習《易經》,你有機會成為廟堂之上的公卿,治國平天下;而如果學習其他的預測術,你可能只能流落民間,做個“半仙”。
當然,我覺得公卿和半仙,在人格和生存權利乃至其他很多權利上,完全是平等的,并無高低貴賤之分。但是很明顯,他們的社會分工,他們能對社會所做的貢獻,他們各自能給大眾帶來的利益,則有天壤之別。如果要大家在兩者之間做一個選擇,相信更多的人還是會選擇做公卿,而不是做半仙,不管出于什麼理由。
我這樣說,真正的半仙們可能會因此而憤憤然:你什麼意思?說我們的技術低人一等?難道我們算得不準麼?你知道有多少精準的案例嗎?你自己敢和我比一比誰算得準嗎?你知道我一年靠精準的預測能賺多少棟別墅嗎?
交泰殿、元吉軒,看這別墅的名字,起得多有文化。
OK,我前面那段話的意思,并非說其它的預測術不準。事實上,我相信從精準的角度來說,《易經》未必能勝過其他預測術,最多是一個平手,甚至對于現代人來說,要想完全靠《易經》而把一些微細的地方全部預測準確,還是很有難度的,而其它的預測術,在這方面可能會更容易一些。如果要說拿《易經》和半仙們比誰算得更準,我先舉白旗投降。
但是,注意但是,我想說的是:正因為除了預測以外,《易經》還充分體現了世界變化的規律,蘊含著很深的為人處世智慧,以及修齊治平的思路,所以,學習《易經》,與其說是在學習如何預測未來,不如說是在學習世界和人心的規律,甚至《易經》的占筮法,就是一個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學習這些規律的工具。
(不知道線下課熱心起卦、問事的同學們有沒有感覺到,在反復解卦讀“經”的過程中,關于咱中國人自古的哲學思考,為人處事的方式,很多人生進退的理念,是否正潛移默化地滲透給你呢?)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易經》是“經”,而其他的預測術只能稱為“術”。歷代朝廷,當然會重視“經”,而不是“術”,所以,自漢代以來的兩千余年,《易經》就一直是讀書人必須學習的教材,到了科舉時代,更是被列為必考的書目,這一切,都因為它是“經”。
你如果不懂八字,不懂面相,不懂風水,一樣可以去用《易經》里的道理去治國平天下;但是,如果你不懂《易經》,對不起,你連考試都通不過。
這就是《易經》和其他幾乎所有民間預測術的最大區別:《易經》除了講占筮,還講述了宇宙人生的大道,而一般的預測術,只能告訴你事情的吉兇而已。
《易經》和它的鄉親們有親戚、有老鄉和八竿子打不著的
其次,我還是想再次重申一個觀點:很多的預測術,如納甲法、梅花易、奇門遁甲、紫微斗數、八字、面相、風水,乃至各種靈簽等等,和《易經》沒有什麼很大的關系,有些甚至是完全沒有關系。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些預測術,基本不會使用《易經》的經文,最多使用到八卦的圖像及其所代表的事物,所以這些預測術,最多只能說,是和八卦有關,而非和《易經》有關。
(你知道嗎?其實我們經常說的五行、天干地支,都是后人總結出的另一套體系,雖然也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和《易經》本身,沒有任何關系。)
《易經》的占筮法,主要是要用到卦辭和爻辭,所以和經文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而上述的預測術,有些根本連八卦也不會談及,而有些則是會用到八卦,但卻是在卦中配入天干地支、五行生克等元素,并以此推斷吉兇禍福。雖然所能讀取的信息很多,但是卻割裂了《易經》經文和占筮之間的關系,所以最終僅僅是預測精準而已,并無任何進德修業的內容所在,更遑論體悟大道,如此學易,近乎買櫝還珠,失卻了真正的精髓,總覺得有些可惜。
我知道這樣說,可能有些刺耳,事實上我承認,這些預測方法很多從應驗的準確性和細致度上來講,絕對不遜于易經占筮。我自己也曾經認真地學習和研究過其中的一些方法,可以說每種方法流傳至今,都有自己獨有的特長和優勢,但就我本人而言,還是更喜歡這種與“經文”對話,在占筮中學習的方式。可能是我這人比較保守吧。
(《周易》的來歷據情懷版說法,是伏羲畫八卦,文王著卦辭,周公著爻辭,孔子著《十翼》,由幾位圣人合著而成。其實就目前的后世考據來看,其制作團隊也未必這麼講究。但無論如何,《易經》和《周易》都是囊括中國本土文化思想中儒、道兩家核心思想的最重要經典之一。)
所以,我個人是比較主張要回歸經文本身,去研讀圣賢的本意。而比較好的一個配套工具,就是去學習和經文密切相關的傳統占筮法,而不是僅僅為了一個結果去學習和經文沒有關聯度的一些預測術。
而且,也請大家放心,假以時日,當你對經文的理解達到一定程度,易經占筮的準確度絕對不差,甚至很多時候可以達到讓人吃驚的程度。在第一次《北川演易》課程最后的“射覆”游戲中,全班居然有六分之一的同學能射中,雖說多少有些運氣的成份,但三天的學習就有如此的結果,也是讓我不明覺厲。
微信搜索:“北川愚不可及”,聽用得上的國學主撰稿人:北川先生
華南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文化部特聘傳統文化講師
青島恒星國學院特聘教授
歐洲東方商學院學術總監
廣州菊坡國學書院副院長
- 內容合作 -
發現用得上的國學
郵箱: beichuanyubukeji@126.com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44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