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和“地支”是我國古代歷法中的一個創造,簡稱“干支”。干指天干,主運行流動,計有十數: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地支,主固定不移,計有十二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是古代人們長期觀察日月星辰的望晦朔弦和歲時季節的變化規律,用它來作為推算歷法,記事宇宙變化的一種符號。
天干地支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符號,它有其自身的內在意義。根據《史記·律書》所載,十天干中:
甲是“田”字出頭,表示萬物皆生于土,它標志著生命的開始,象征一切事物的開端,代表萬物始發,陽氣初生,故甲居第一位;
乙字,即屈的意思,形容生物始出,形狀幼弱,彎曲未伸之象;
丙字與炳同義,有顯著的含義,即已成苗;
丁字有壯大的含義,言其幼苗已壯;
戊字同茂,言其苗壯繁茂;
己字含有止而不進之義;
庚字言其生成茂盛之極,開始變為果實,它代表著事物發展的轉折點,代表下一代生物即將開始;
辛與新同,猶言萬物成果而新的生機孕育于內;
壬與妊同,有妊養的含義,表示下一代生命又妊育起來;
癸與揆同,有等待的含義,就是生物揆其春令時節和風至,萬物生,從而說明由甲到癸標志著生物始生、繁茂、盛壯、收藏循環不已,終而復始。
十二地支中:
子與籽同,言其種子開如孳萌;
丑與紐同,言其紐曲欲伸,以待陽氣之發;
寅有發展之義;
卯與冒同,指萬物破土而出;
辰有伸張之義,言其萬物舒展向上;
巳指盛;
午指長大,為陰陽交替之時;
未同味,以示萬物長成、有了滋昧;
申有成之義,表示萬物成材,行將就熟;
酉字象征萬物衰老之象;
戌與滅字同義,言其萬物走向衰亡;
亥同核義,舊物已滅,新生再孕,結果成核(種子)之義。
由此可見,十二地支由子到亥也標志著生命的始生繁茂、盛壯、收藏循環不已,終而復始。
用干支作為符號來記述歲、月、日、時不是憑空而來的,在古天文儀上,以干支為周天刻度的讀數反映著地球繞太陽運轉的時間和空間標記。所以干支在被用來計算歲、月、日、時的歲時表號與實測基本相同。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中指出的“天氣始于甲,地氣始于子,甲子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靈樞·衛氣行》指出:“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這是運用干支來計算歲、月、日、時,從中了解宇宙空間及時間的氣交替運化,四季寒暑,陰陽盛衰,氣令周期的測試方法。隨著中國古代文化的進步發展,干支運用逐漸演變成為推數論理,闡述事物變化規律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干、支配合規律是:一是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二是天干輪六周,地支輪五周,所謂“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三是天干在上,地支在下,這樣順序組合就構成了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癸亥等六十組干支的名稱。
由于天干起于甲終于癸,計有十數,地支起于子終于亥,計有十二數,二者配合起來,到輪回到第一個干支一一甲子時,天干須輪六次,地支轉五次,即為天干10X6=60,地支12X5=60,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六十環周法,也就是古代所稱的“六十甲子”。它是我國古代計算年、月、日、時干支的重要基礎。即所謂“吾國古代造甲子,六十年一大周年,五年中有六十月而周月,五日內有六十時而周時”,皆以此來推算。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44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