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金錯刀頻道 祥燎
沒被競爭對手干死,卻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拖垮,航空公司這兩年的日子過得極度憋屈。
為了挽回點損失,航空公司開展了花式自救。
前兩天,日本一家航空公司的奇葩操作,登上了微博熱搜。
日本全日空航空和一家婚慶公司聯合推出“機上婚禮”服務,現場有演奏,乘務員還用機內廣播的形式獻上祝福。
一套下來,要價300萬日元(約合18萬元人民幣),著實不便宜,但據報道,至今已經有17對新人預約!
不過論腦洞,“機上婚禮”還得往后站站,如今航空公司的新業務,無奇不有。
更沒想到的是,買單的人還不少。
1折騰副業:
賣油條月入百萬,還開啥飛機?
主業萎靡,副業就得多發力。
飛機里讓人惦記的,一是空姐,二是飛機餐。很明顯,后者的想象空間更大。
最接地氣的當屬泰國航空,去年他們虧損巨大,一共虧了1412億泰銖(約合290億元人民幣)。壓力山大的泰國航空,直接在街頭賣起了早餐,3根油條搭配1份土豆蘸醬,售價11元人民幣,干得風生水起。
許多人早上五點就去排隊,天亮沒多久就買不到了。
去年10月1號,泰國航空驕傲地宣布,他們推出的早餐業務每個月能帶來約1000萬泰銖(約合206萬元人民幣)的銷售額,他們還打算讓更多伙伴加盟售賣油條。
說起接地氣,我國的四川航空公司也是王者級別。
川航的飛機餐一直遠近聞名,網友形容為“喂豬航班”“從上機吃到下機”,以至于有乘客在飛機上看到抱著一筐土豆、準備開始投喂工作的空姐瑟瑟發抖。
疫情期間,川航一時間無人可喂,寂寞難耐之下,推出248元和448元的火鍋外賣套餐,有鍋有肉有菜有油碟,還送可樂和桌布,包郵到家。
嫌一單一單的火鍋外賣不過癮,川航又承接了團餐,給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等做飯吃,找回了昔日“喂豬”手感。
說完接地氣,再說不接地氣。不接地氣的飛機餐,效果又如何?
疫情期間,不忍飛機閑置,新加坡航空公司直接一頓爆改,把一架空客A380客機改造成了餐廳。
這家飛機餐廳根據不同艙位推出不同套餐,經濟艙3道菜,售價約260元人民幣;頭等艙4道菜,售價約3168元人民幣。
還能一邊吃,一邊用座椅上的小屏幕看電影.....
這價格和服務,怎麼看都是割韭菜,沒想到開售僅半個小時,900多個座位被搶購一空!
有感于新加坡人民的熱情,原本只賣午餐的飛機餐廳,立馬把晚餐也安排上了。
更讓人叫絕的是英國航空公司,可謂坑中之坑。
今年3月底,英國航空公司推出了頭等艙套餐半成品外賣服務,一頓雙人餐約400元人民幣。
注意,是半成品!也就是一堆食材包。
好不好吃不說,買回來后,顧客還得自己花45分鐘到1小時加工、擺盤。
英國航空公司品牌和營銷主管對外界一通胡扯:“我們知道顧客想念飛行,他們非常期待能重回天空,這個產品使他們有機會在家體驗頭等艙餐食,又滿足了消費者對旅行的想象。”
不料英國人民真吃這套,推出該服務后不久,其銷售額增長了一倍,幾個星期之后的訂單都訂滿了。
終究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2開拓魔幻航班:
機內聽佛經,上天看星星
疫情爆發后,許多國家和地區出臺規定:不允許一般人員乘飛機跨城市流動。
也就是說,無論國際還是國內航班,乘客都無法坐飛機從一個城市飛去另一個城市。
這規定對航空公司就是五雷轟頂。
不過或許真如英國航空公司品牌和營銷主管所說,吃飛機餐吃的不是飯,是“對旅行的想象”。
既然只要想象即可,那飛機就還有用武之地。
于是世界各地的航空公司,接連推出了“無目的地航班”:載著顧客上天兜一圈,從哪里起飛就在哪里降落。
推出第一趟“無目的地航班”的航空公司,是中國臺灣的中華航空。
他們定的航線,從桃園機場出發,飛到日本九州上空,游客在飛機上俯瞰九州景色,然后飛回桃園機場。
臺灣人民或許是在家憋壞了,短時間內就有7000多人下了訂單。
受此啟發,其他同行紛紛因地制宜,亮出絕活。
上演最騷操作的還是泰國航空,在充分考慮了泰國國情后,他們推出一條新航線,叫做“誦經航班”。
泰國航空用心良苦,在面積只比我國四川省稍大的泰國,他們一飛就是3個小時。
在這3個小時里,你會飛過99個佛教圣地,還能聽到機上有人領誦經文,并收到經書、佛牌等紀念品,一路佛光普照,比去西藏還更凈化心靈。
日本一家中型航空公司星悅航空,也推出了一個特別的航班:賞星游。
這也是一場顛覆認知的旅行。你以為是坐飛機上天,欣賞宇宙里的滿天繁星,浪漫無比。
實際上,飛機起飛后,他們就會關閉所有燈,再打開6個球幕投影,在機艙頂部投影出星空和銀河。
帶人上天看投影,這是什麼神仙操作?
星悅航空的社長表示:“在新冠疫情嚴峻的時期,人們容易變得消沉,希望賞星之旅能給大家多少帶來一些夢想、希望和感動。”
不愧是小日子過得不錯的日本,瞎話一套一套的。
相比以上兩家不著調的航空公司,澳大利亞航空推出的“無目的地航班”明顯靠譜多了,全程7個小時,經過眾多著名景點,甚至帶著游客去看南極,最后飛回出發地悉尼。
為了讓游客看清楚,有時還會下降到1200米的高度,體驗相當不錯。
也因此,雖然票價很貴,從787澳元(約3777元人民幣)至3787澳元(約18177元人民幣)不等,但一經推出,機票就被訂購一空。
有人認為,選擇“無目的地航班”的游客人傻錢多,飛了個寂寞。其實這些航班,不論內容如何,都是一種獨特的體驗。
這種疫情期間的特殊業務,以后再想體驗,或許還沒機會了。
3花式賣機票:
火爆全國,但有點坑爹
相比搞副業、新增航線,盡量多地賣出正常航線的飛機票,才是航空公司的立身之本。
所以在各種自救措施中,賣機票的動靜最大,影響力最大,而爭議也最大。
國內疫情剛爆發時,客流量雪崩,航空公司不得以給機票來了個“打骨折”價,隨處可見低至四五十元的機票,花兩三百就能飛躍大半個中國。
如果說這時還只是順應市場規律,那麼后來的“隨心飛”和“機票盲盒”,航空公司是實實在在費了番心思。
去年6月18日,東方航空最早推出“周末隨心飛”產品。用戶花3000多元,就能在年內的任意周六和周日,不限次數乘坐東方航空和上海航空航班,飛往國內絕大多數城市。
如此“優惠”,可想而知“隨心飛”產品有多火爆,上線不到兩周售出10萬套,甚至出現黃牛高價倒賣的情況。
東方航空開了好頭后,其他航空公司紛紛跟進,熱鬧非凡。
但天上不會掉餡餅,人們發現,“隨心飛”并不隨心,甚至還很鬧心。
比如規定,必須在出發前5日以上訂票;航班大部分是中轉航班;還有消費者反映,請求退訂,打了20多個電話都打不通。
就在“隨心飛”熱潮逐漸平息之際,今年4月,網上又出現了“機票盲盒”。用戶花不到百元,即可購買一張指定出發地、隨機目的地、隨機日期的國內單程機票,不滿意可以申請退款。
和“隨心飛”產品一樣,“機票盲盒”也遭到熱捧。推出當天,“超千萬人搶購98元機票盲盒”的新聞就登上了微博熱搜。
但結果也不言而喻。
盲盒開出的航班基本都是工作日,飛行時刻大多是早晚班機,飛往的目的地也很冷門,總之各種手段斷絕了用戶開心出行的幻想。
即便有人心大,真的說走就走,但回程機票可不再有優惠,如果被隨機送到幾千公里之外,買回程機票恐怕是要“大出血”。
所以到頭來,大多數人沒法成行,只能退款。
全程下來,用戶看似沒什麼損失,實際被旅游平臺和航空公司當成了工具人,為它們的營銷貢獻時間和流量。
結語:
這一兩年,航空公司的自救方法還有很多。
有的直接拆除飛機上的座椅,不能載人就去載貨。
還有國內復工時,數十家航空公司推出了包機業務,用于企業員工返崗。
實際上,不管是什麼方法,對航空公司基本是杯水車薪,最多解解燃眉之急。
不過做這些更關鍵的原因是,在此非常時期,與其沉寂,不如活躍。
疫情遲早會結束,還有很多人沒坐過飛機,廣闊市場有待開拓,能活下來的航空公司必須趁機打出知名度。
即便不是抱著擴大知名度的想法,積極自救也總好過坐以待斃。
只是希望他們能記住:自救就自救,別把用戶坑了。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43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