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中最神秘的22個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以目前最為流行的《新華字典》來說,收錄的漢字已過萬,更專業的《漢語大字典》收錄的漢字超過5萬。
在這些漢字中,有很多字非常重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中有22個漢字,不但在古代人人熟知,使用頻率極高,即便在流行手機的今天,也是很多人都能說出來的,為之好奇。
相對而言,這22個字最特別,也非常重要,加上八卦中的乾、兌、離、震、巽、坎、艮、坤8個漢字,可以說是中華傳統之根,文明之源,必須知道和弄清!
八卦圖
這22個漢字,就是天干10個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12個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這22個漢字,是最早創造的漢字中的一組,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已被專家全部認了出來,并成功釋讀。
但原始意義是什麼 ,天干地支為什麼要選用這22個字,古今都有很多學者進行研究,至今沒有統一的定論。
這篇“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就來說說這22個最特別的漢字,以方便各位網友進一步了解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是怎麼產生的?古老的說法,是“五帝”之首的黃帝手下史官——大橈創造的。
黃帝塑像
東漢學者、大書法家蔡邕《月令章句》中即稱——
“大橈采五行之情,占斗剛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干支相配,以成六旬。”
還有一說,十天干是傳說中“五帝”之一、帝嚳之妻羲和創造的。
此說見于中國最古老的奇書《山海經》,這也是古籍中有關干支的最早記載。
據《山海經·大荒南經》,羲和生了10個太陽,10個太陽住在同一棵大樹的上下枝,一旬(10天)中有一天要值班,住在上枝,即《海外東經》所謂,“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天有十日”的傳說和“大羿射日”的故事有呼應關系,為中國人熟知。
天有十日,一日居上枝
一娘生十日,模樣都一樣。為了不搞混,羲和給10個太陽兄弟分別起了名,讓他們有序居于上下枝,從老大到老幺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于是有了“十天干”。
第一天老大“甲”住上枝,第二天為“乙”,第三天為“丙”……類推到第十天為“癸”。于是有了甲日、乙日、丙日……天干10字最早就是用于紀日的。
十二地支的起源傳說也差不多,只是帝嚳之妻變成了帝俊之妻,見于《山海經·大荒西經》。
傳常儀(嫦娥原型)生了12個月亮,每月有一個月亮要值日,為了方便排班,分別起了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就這麼產生了。
由此地支12字被用來紀月,有了子月(十一月)、丑月(十二月)、寅月(正月)……亥月(十月)。
王國維認為,帝嚳就是帝俊,帝嚳系殷人先祖的化身,因此可以推測天干地支,到晚在殷商時已產生的。
殷人習慣以“旬”為單位統計日期,每旬10天,3旬一個月,十天干的產生是出于紀日需要幾乎可以肯定。
可見,天干地支已存在3000多年了。
現代考古發現直接證明了這一點,在安陽殷墟甲骨卜辭中,干支紀日現象非常普遍。
《山海經》中所記顯然是神話傳說,但專家從中發現了隱藏著的密碼:就是干支是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規律和周期而來的,從一開始就與時間有密切關系。
因為神話故事發生在樹上,樹有干與枝之分,遂有“干支”之說。之所以又分天干與地支,則因為有先后之分、主次之別,以“天”與“地”來定義其不同的功能和用途——通俗說,天干就是“大樹干”,地支就是“小樹枝”。
“大樹干”和“小樹枝”,里面到底藏有多少原始信息,古今學者都在猜,試圖破解之。
最早解釋這22個字的,也是被引用最多的,是東漢經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考究文源的字書,保存很多漢字的古形、古 音、古義。
《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天干10字的——
甲:東方之孟,陽氣萌動,從木戴孚甲之象。
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陰氣尚強,其出乙乙也。
丙:位南方,萬物成,炳然。
丁:夏時萬物皆丁實。
戊:中宮也,象六甲五龍相拘絞也。
己:中宮也,象萬物辟藏詘形也。
庚;位西方,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
辛:秋時,萬物成而孰。
壬:位北方也,陰極陽生。
癸: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
古代農人
從許慎的說法來看,天干10字是根據農作物的生物周期變化而來的,這也是多數學者的觀點。
結合原字形和時序,對天干10字試作如下解讀——
甲:種子下地,將要破殼。
乙:種雖破殼,蜷曲地下。
丙:苗子浮出,炳然可見。
丁:枝葉形成,丁實茁壯。
戊:作物繁茂,長勢明顯。
己:收縮向內,萬物辟藏。
庚;果實累累,雙手采摘。
辛:作物成熟,即將辛勞。
壬:谷物落地,忙著收獲。
癸:測量歸倉,平整水土。
古代農耕圖
從上述可見,天干10字代表農作物從播種下地,到收獲歸倉的整個農事過程。
民以食為天,古人把作物的生長周期當天干來使用,這一說法還是有道理的,吃飯不只在古代,就是在今天仍是“頭等大事”,國家是極為重視的,反映在漢字使用上很好理解。
天干起源的“物候說”頗有市場,但也有人提出了“身體說”,認為天干10字是對人體觀察形成的,從頭到腳——
甲:像人頭。
乙:像人頸。
丙:像人肩;
丁:像人心;
戊:像人脅;
己:像人腹;
庚:像人臍;
辛:像人股;
壬:像人脛;
癸:像人足。
天干地支陰陽五行八卦藏象圖
天干產生的“身體說”,其實在《說文解字》中已提到了,如“己”,《說文解字》釋稱:“中宮也。象萬物辟藏詘形也。‘己’承‘戊’,象人腹。”
中醫就此發揮,還創造了一門“干支醫學”,將天干10字與內臟器官映射了起來,將之與陰陽、五行結合,可以診疾看病——
甲-膽囊,乙-肝臟,丙-小腸,丁-心臟,戊-胃子,己-脾子,庚-大腸,辛、肺子,壬-膀胱,癸-腎臟。
清末民初河南安陽殷墟甲骨卜辭的發現,讓學術界對干支用字的認識又進了一步。
除了證實干支最早被用于紀日,而非后來流行的紀年外,對干支各字的理解也有了新的觀點。
這其中,以考古學家、對甲骨卜辭有深入研究的郭沫若最有代表性。郭沫若提出了天干用字起源的“器物說”,就此專門寫了《釋干支》一文。
郭沫若認為,天干10字分為兩個系統,甲、乙、丙、丁4字為一個系統,為魚身之物。
此說依據的是《爾雅·釋魚》上說法:“魚枕謂之丁,魚腸謂之乙,魚尾謂之丙。”“甲”的本意意則是魚鱗,古代有一種盾牌叫“魚鱗甲”,大概就是這麼來的。
戊、己、庚、辛、壬、癸6字則是另一個系統,系器物之名。
天干古 字
對天干10字的整體理解,郭沫若的結論是——
甲:魚鱗。
乙:魚眼。
丙:魚腸。
丁:魚尾。
戊:戚(如斧狀的兵器)。
己:隿(yì)繳(箭尾系的繩索)。
庚:鉦(可搖動的樂器)。
辛:剞劂(彎曲的削刀)。
壬:镵(尖錐類器物)。
癸:戣(一種裝長柄矛、戈一類兵器)。
“身體說”和“器物說”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相比較而言,干支產生于物候,與農事有關的說更可信。
地支古字
比起天干10字來,地支12個字的來源和含義更為復雜。
從許慎認《說文解字》對地支12個字的解讀來看,這些字通過觀察一年中植物和人們的行為變化,以陰陽消長為主線,擇選而來——
子: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稱。
丑:紐也,十二月萬物動用事。
寅:髕也,正月陽氣動,去黃泉欲上出,陰尚強也。
卯:冒也,二月萬物冒地而出。
辰:震也,三月陽氣動,雷電振,也農時也。
巳:巳也,四月陽氣巳出。
午:啎也,五月侌氣啎屰易。
未:味也,六月滋味也。
申:神也,有神才有萬物。
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為酣酒。
戌:滅也。陽氣微,萬物畢成,陽下入地也。
亥:荄也,意思是收藏萬物。
古代文人遠行圖
對《說文解字的說法,大概可以這麼理解——
子:陰歷十一月,陽氣微動,陰氣深沉,萬物孕育,等待時機。
丑:陰歷十二月,陽氣初生,陰氣封鎖,萬物欲出,結已漸解。
寅:陰歷正月,陽氣騷動,陰氣尚強,物種受抑,欲出不出。
卯:陰歷二月,陽氣出來,陰氣阻擋,萬物冒出,天公開眼。(因“卯”像開門狀,故二月又稱“天門”,因在春天,又叫“天門”)
辰:陰歷三月,陽氣大動,開始打雷,農人犁田,開始春耕。
巳:陰歷四月,陽氣已出,陰氣消藏,作物長出,蜷曲向上。
午:陰歷五月,陽氣突襲,陰氣逆生,作物冒地,欲出可見。
未:陰歷六月,陽氣已足,作物繁茂,結實初成,已有滋味。
申:陰歷七月,陽氣激越,陰氣成體,多雷多電,作物成形。
酉:陰歷八月,陽氣到頭,萬物皆老,谷熟黍成,家家釀酒。(篆書“酉”和“卯”相對應,表示示門已閉,萬物已入門內,故八月稱“秋門”)
戌:陰歷九月,陽氣走了,陰氣來襲,草木枯萎,年成已定。
亥:陰歷十月,陰氣十足,陽氣欲起,秋收冬藏。
而在殷墟甲骨卜辭中,地支12字理解起來就不是這樣了,與《說文解字》上的說法大多對不上號(下面這段文字因有甲骨卜辭,無法以打出,以圖片發上來)——
小篆“子”字
從甲骨卜辭字形來看,基本上無法解釋干支要用這22個字的原因和理由,比較特別是“子”和“巳”,兩字其實都是“子”,郭沫若認為這是西方十二宮中的“雙子星座”。
其實,天干地支22個字中有很深的謎團,其隱藏的密碼現在仍無法全部搞清楚,人們會一直破解下去!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43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