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五千年,在子女教育這件事情上,古人總結了許多智慧,他們有的對子女諄諄善誘,朝夕教導。有的父子雖然分隔兩地,但是仍然通過書信進行溝通、教導。有的為了子女的教育,不惜三遷居所。這些都被傳為佳話。
這其中,明朝有一位父親,為了教子,竟然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了一本書!
這位父親的名叫袁了凡,本名袁黃,浙江嘉善人。著有《了凡四訓》一書,由“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篇文章組成。袁了凡以此書作為家訓,以其親身經歷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向善。
1. 立命之學
袁了凡幼年喪父,十幾歲的時候,在慈云寺遇到一位姓孔的老者,此人精通命理算數,將袁了凡一生中重大事件(求學、仕途、壽命、子嗣等等)全部推算出來了。
袁了凡開始并不相信,不過接下幾年,他求學之路上幾次重要的考試:縣考、府考、提學考的名次,都跟孔先生推算的一模一樣,連出貢(進京候選做官)之前,吃多少石大米,都被計算得分毫不差!
這下袁了凡傻眼了,他徹底相信,人的命運都是上天注定好的,于是,心如止水,不再有妄想和奢求。
公元1569年,袁了凡在當時的京城(現在的南京),等候朝廷安排官職,百無聊賴,前往附近的棲霞山,拜訪云谷禪師。兩個人對坐在一個房間,三天三夜沒有說一句話。然后他們展開一段對話,這段話改變了袁了凡的命運,并且促使他著成《了凡四訓》這本書。
云谷禪師:你靜坐三天,為什麼沒有一絲妄想?
袁了凡:我的命都被孔先生算好了,榮辱生死都已經有了定數,因此沒有妄想了。
云谷禪師:我以為你了悟自性而入了禪境,原來還只是個凡夫啊。
袁了凡:禪師此話怎講?
云谷禪師:凡人不能達到無心的境界,因此不能超越陰陽五行和數理的范圍,所以命運是可以算定的。 但是,那些極善和極惡之人,命數就是不定的。你二十年來被算定,不曾轉動一絲一毫,這不是凡夫,又是什麼呢?
袁了凡:難道,這命中定數是可以逃得過的嗎?
云谷禪師:當然,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我們佛教經典當中說,求富貴的富貴,求男女的男女,求長壽的長壽,這些都是事實。
袁了凡:可是,孟子說,求則得之,這是說追求應在自己內心。道德仁義是心中本有,可以力求,功名富貴乃身外之物,如何求得到呢?
云谷禪師:孟子之言沒有錯,是你錯解了。六祖慧能在《壇經》中所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只要能回頭,用自己內心去求,內心有感,外面自然有應,感應道交,沒有不通的。這種方式去求,內心的道德仁義的和外面的功名富貴,都能夠得到。如果不能從內心反省,而只是向外面去攀援追求,這樣得到的,是你原來命中就有的,并不是求來的,命中沒有的,還是求不到。這樣追求會內外雙失,內心失去道德仁義,外面失去功名富貴。
云谷禪師對袁了凡的宿命觀不以為然,反而用佛法中善自獲福、惡自受殃的因果報應思想,以及儒家的修善立命觀念以及禪宗的善惡福報義理,開導他掌握自身的命運,放棄傳統的宿命觀。以積極的道德行為求得立命之道,先天的命運可由后天的修善加以改變,并出示“功過格”給袁了凡。
云谷相會是袁了凡人生的重大轉折點,對他“心性”修養影響最深最大,徹底改變其思想和命運。此后,袁了凡認識到自己宿命論的錯誤,從追求不墮落是凡夫的理想出發,把從云谷那里學得的功過格,作為自己積善立命,改善命運的工具,并改號為“了凡”。
2. 改過之法
人,既然不是生下來就是圣人,那里能沒有過失呢?孔子說:“過則勿憚改”。
只要有了過失,就不要害怕改正。所以袁了凡在在這一章里,把改過的方法詳細地講出來,教訓他的兒子袁天啟。小的過失,尚且要改;那麼大的罪孽,自然就不會再造了。
改過首先要發心,發什麼心呢?羞恥心、敬畏心和勇猛心,具備這三種心,便能有過立即改。
第一要發“羞恥心”。想想古時候的圣賢,和我一樣,都是男子漢、大丈夫,為什麼他們可以流芳百世,大家還要以他們做為師表榜樣;而我為什麼這一生就搞得身敗名裂呢?
這都是因為自己貪圖享樂,受到種種環境的污染,偷偷做出種種不應該做的事,自己還以為旁人不知道,目無國法,毫無慚愧之心;就這樣天天的沉淪下去,同禽獸一樣了,自己卻還不知道。
世界上,令人可羞可恥的事情,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孟子說:一個人最大的,最要緊的事情就是這個恥字。為什麼呢?因為曉得這個恥字,就會把自己的過失盡量改掉,就可以成為圣賢;若不曉得這個恥字,就會放肆亂來失掉人格,便和禽獸相同了。這些話都是改過的真正秘訣。
第二要發戒慎恐懼的心。要知道天地鬼神,都在我們的頭上。鬼神和我們不一樣,它們什麼都看得到,所以鬼神是不容易被欺騙的。
我雖然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犯錯,但是天地鬼神,實際上就像鏡子那樣的照著我,把我的過失罪惡照得清清楚楚。過失重的,就有種種的災禍,降到我的身上來;就算過失輕的,也要減損我現在的福報,我怎麼能夠不怕呢?
不只是像前面所說的而已。就是在自己家里空閑的地方;但神明的監察,仍然是非常的厲害,非常的清楚。我雖然把過失遮蓋得十分秘密,掩飾得十分巧妙;但是在神明看來,我的肺肝,早被看透,馬腳全露出來了。到最后還是沒有辦法欺騙自己,若是被旁人看破,這個人就一文不值了。又怎麼可以不時常存著一顆戒慎恐懼的心呢?
第三要發一直向前的勇猛心。一個人之所以有了過失還不肯改,都是因為得過且過,不能振作奮發,墮落退后的緣故。
要知道若是要改過,一定要起勁用力,當下就改,絕對不能夠拖延疑惑,也不可以今天等明天,明天等后天,一直拖下去。
小的過失,像尖刺戳在肉里,要趕緊挑掉拔掉。大的過失,像毒蛇咬到手指頭一樣的厲害,要趕緊切掉手指頭,不可有絲毫的猶疑延遲的念頭;否則蛇毒在身中散開,人就會死。
就像易經中的益卦所講,風起雷動,萬物都生長起來,利益是這樣的大。這是比喻人若能夠改過遷善,其利益是最大的。
3. 積善之方
上一篇所講的改過的方法,能夠把今生的過失改掉,自然好命就不會變成壞命了;但是還不能把壞命變成好命。因為這一生雖然不犯過失造罪孽,但是前世有沒有犯過失,造罪孽,卻不知道。
若是前世已經犯,這一世雖然不再犯。但是前世所犯的罪過,還是要受報應。那麼要怎麼樣做才能使壞命轉成好命呢?這不但要改過,還要積善、積德,才可以把前世所造的罪孽消去。善事積多了,自然能轉壞命成好命,并且可以證明它的效驗!
易經上說:積善的家庭,一定會有很多福份喜慶的事。這一章中,袁了凡列舉很多做好事積德的例子,其子孫后代往往福澤深厚,源遠流長。
例如,從前姓嚴的人家,要把他的女兒,許配給孔子的父親;就將孔家所作的事情,一件一件都提出來,覺得孔家祖先所積的德,多而且長久,所以預知孔家的子孫,將來必定會大發。后來果然生出了孔子。
袁了凡訓導兒子,為人處事,遇到機緣,就去做救濟眾人的事。這種事種類很多,總共有十種: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
好事做多了之后,自己的命運自然就會變好,兒孫后代也會受到福澤。
4. 謙德之效
第三篇所說的,是積善的方法,能夠積善,自然最好,但人在社會上,不能不和人來往,做人的方法必須加以講究,最好的方法就是謙虛了。
一個人能謙虛,在社會上一定會得到大眾廣泛的支持與信任,而懂得謙虛,便更知道“日新又新”的重要。不但學問要求進步,做人做事交朋友等等,樣樣都要求進步。所有種種的好處,都從謙虛上得來,所以稱為謙德。
易經謙卦上說:天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
袁了凡曾經好幾次和其他人去參加考試,每次都看到貧寒的讀書人,快要發達考中的時候,臉上一定一片謙和,而且安詳的光彩散發出來,仿佛可以用手捧住的樣子。
舉頭三尺高,一定有神明在監察人的行為。因此,利人、吉祥的事情,應該趕快去做。兇險、害人的事,應該避免,不要去做,這是可以由自己決定的。只要存好心,約束一切不善的行為,絲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而且還要虛心,自己肯遷就不驕傲,使得天地鬼神,時時哀憐我,才可以有福的根基,那些滿懷傲氣的人,一定不是遠大的器量,就算能發達,也不會長久。
稍有見識的人,一定胸懷寬廣的,況且謙虛的人,他還有地方可以受到教導,若人不謙虛,誰肯去教他?
另外謙虛的人,肯學別人的好處,別人有善的行動,就去學他,那麼得到的善行,就沒有窮盡了。尤其是進德修業的人,一定所不可缺少。
袁了凡在這一章中教導兒子一定要謙虛,尤其是年輕人,需要得到外界的幫助和指導,謙虛尤為重要。
孔先生當初預測袁了凡,做官只能做到大尹(相當于縣長的助手),在任時間三年半,命中無子,53歲壽終正寢。實際上袁了凡在遇到云谷禪師之后,積極改過修善,命運發生了奇跡般的轉變。
袁了凡萬歷十四年中(公元1586年)進士,十六年授寶坻知縣,頗有政績,被譽為“寶坻自金代建縣800多年來最受人稱道的好縣令”。在任期間得子袁天啟。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倭寇進犯朝鮮,升任兵部職方司主事,不久調任援朝軍營贊劃,謀劃平壤大捷,一舉扭轉戰局。后歸鄉里,著書立說,擔任《嘉善縣志》主筆,1606年夏去世,享年74歲。天啟元年(1621)追袁了凡東征之功,贈尚寶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入祀魏塘書院“六賢祠”。
袁了凡通過《了凡四訓》這本書的信仰和實踐,實現了一個普通人福祿壽的最高愿望:得子、及第、長壽。
命由己作,福由心生,這本書傳遞給我們的意義,也是父母需要傳遞給孩子的:人的命運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的,積極改過向善,做一個謙謙君子,那麼必然能收獲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41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