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時代”已經遠去,挖坑就能賺錢的時代徹底一去不復返。
對于地產企業而言,拐點已經到來,這是不爭的事實,當下地產行業正在從增量時代的競爭轉變為存量時代的競爭。
未來,地產企業兼并將會成為一種常態,并且會越來越快。
如果你比較細心,你肯定發現了這兩年地產企業已經不再提“規模”這個詞了,以往地產企業之間的排名也越來越少,“三道紅線”的壓力下,地產企業開始“降速提質”,如今還活躍在臺前的一線地產企業就只剩下了萬科還能時不時的制造點“小驚喜”,其余地產企業能低調則盡量低調。
其中,最為明顯的就屬于融創以及碧桂園。而低調背后的邏輯就是提效能、降負債。
去年8月,在碧桂園的中期業績說明會上,碧桂園的首席財務官伍碧君就曾說道:“融資方面的一系列政策,確實對行業的影響比較大,對我們公司也有一定的影響”。
言外之意,“錢”對于當下的地產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對此孫宏斌也曾說道:“現在的房產銷售排名已經失去了意義,利潤和市值才是衡量當下房企的新標準。”
行業的冬天里,誰能堅持得久一些誰就可能成為最終的贏家。所以,從2020年初開始,孫宏斌就開始對融創的組織架構進行調整。不僅如此,孫宏斌還停下了融創擴張的步伐,開始由買轉賣。
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融創就開始在“低位”出售貝殼的股票,截至到2021年12月8日,融創一共拋售2671.3萬股貝殼美國存托股票,套現5.3億美元。此外,融創還將項目公司的股權以16.73億元的作價賣給了濱江集團。
不僅如此,融創還進行了兩次配股,一共籌集了9.52億美元,就連孫宏斌本人也無償借給融創4.5億美元。
孫宏斌一系列的行為,就是為了“墊厚”公司的現金流,目的是安全地“過冬”,碧桂園也是如此。
2021年12月30日,碧桂園內部發公告稱,將進行組織架構調整,調整完成之后,碧桂園區域公司將由原來的106個縮減至65個。
對于此番調整,碧桂園稱是為了進一步適應行業的變革和外部市場的環境。
實際上,這并非碧桂園近年來第一次進行組織架構的調整。早在2019年初,碧桂園就對集團高管做了一次大的變動,到了下半年,碧桂園又開始對品牌營銷中心,營銷大區、區域營銷架構進行整合和調整。其財報顯示,2019年全年,碧桂園優化的人數約為三萬人。
進入到2020年之后,碧桂園又進行了4次組織架構的調整,僅上半年碧桂園優化的人數就達到了一萬四千人。也許是接連不斷的裁員讓企業負面聲音過多,也許是迫于外界的壓力,到了2021年10月,碧桂園啟動了第四次組織架構調整,其73個區域變成了104個,到2020年底,其員工總數才勉強增加了六千人。
楊國強曾經說過:“碧桂園唯一不變的就是永遠在變。”
面對地產行業的大變局,楊國強變大變強的思維成了“做的多不是了不起,做一成一才是了不起。”
2021年12月,在集團的月度管理會議上莫斌強調:“要用歸零的思維,檢討組織還有沒有進一步提升效率的機會。例如在制度層面,要做系統性優化,有效的保留,無效的清理掉。”
他還稱,所有人必須進入到“戰斗”狀態。
這一席話的背后,是對現金流的重視。值得注意的是,碧桂園在機器替代上的技術已經逐漸成熟,截至2021年10月,碧桂園的建筑機器人服務已覆蓋18個省份近120個項目,累計交付超400臺,累計應用施工超450萬平米。
未來,隨著機器可替代的大規模應用,未來人工支出以及項目效率將實現質的飛躍,這也是未來碧桂園的一大看點。
1月5日,碧桂園發布了2021年12月銷售數據。根據統計顯示,2021年全年碧桂園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5580億元,權益合同銷售面積約6641萬平米。相較于2020年的7588億,其降速還是比較明顯的,但值得一提的是,盡管降速明顯,碧桂園依舊蟬聯了五年的銷售第一。
當下,市場形勢依舊嚴峻,銷售去化低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面對行業新一輪的洗牌,碧桂園要做的不是繼續擴張、也不是力爭第一,而是保證現金流,讓企業安全平穩的過渡。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36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