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圣人曰:“六禮備,謂之聘。六禮不備,謂之奔。聘者為妻,奔者為妾。”
傳統的中式婚禮,必須有三書六禮。有三書六禮,才叫娶妻。沒有三書六禮,就是私奔。娶回來的是正妻,奔過來的是妾室。
古代的時候,中國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男人只能有一個六禮而聘的正妻,其他的女人,再得寵也只能是小妾。
妻者,齊也,秦晉為匹,妾通買賣。正妻受禮法保護,沒有犯大錯不得隨意休妻。妾是商品,等同于市場上的牛馬,可以隨意買賣。
傳統的婚禮,必須有三書和六禮。三書,就是聘書、禮書、迎書。六禮,就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孔圣人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古代的時候,婚姻必須得到父母的同意。一段姻緣的開始,是男方的家長請媒人去女方家求婚。這道程序,就是納采。女方父母同意締結姻緣之后,就進入第二道程序問名。
男方父母請媒人,帶著聘書去女方家,求問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聘書必須寫明男方的年紀、家中排行、嫡庶出身。如果男方離異或者喪偶,還要寫明“館舍請休”,就是表明不是初婚的意思。
聘書具有法律效力,不能亂寫。如果男方年老冒充年少,庶子冒充嫡子,已婚冒充初婚,女方就可以理直氣壯悔婚,而且是“不追聘財”。
男方出具了聘書之后,女方就要回書。女方要把女孩子的姓氏,名字、生辰八字、是否有過婚史等信息寫出來,交給媒人帶回男方家長,這道程序就是問名。
圖為作者本人的照片
男方會把女方的生辰八字,拿去占卜,這道程序叫納吉,今天叫做合八字。經過占卜,得到吉相之后,就進入到讓中國男人頭疼的納征環節了。
納征,又稱納幣,俗稱下聘禮,現在叫給彩禮。歷朝歷代的彩禮錢,都讓男人們感到壓力山大。男人給了那麼多彩禮,必須有個憑據。于是乎,就有了禮書。
禮書,又稱禮單。禮單會把聘禮的品類、數目寫清楚。女方父母收下禮單,到了結婚的時候,就照單全收。
按照禮法,有聘禮就應該有嫁妝。女方父母收下禮書之后,也會回一張禮單。女方的禮單,會寫明嫁妝的品類和數目。
歐陽修編撰的《新唐書》,記載了一個有趣的典故。唐朝的聘禮太多了,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則天先后下詔,嚴禁天價彩禮。
圖為歐陽修雕像。
武則天不但規定了彩禮的數目,還規定“悉為歸裝”。翻譯成白話,就是說:“女方拿了彩禮,不能截留,要全部當嫁妝,給女兒帶回婆家。”
交了禮書之后,就應該進入“請期”程序了。請期,顧名思義就是挑黃道吉日結婚。男方父母挑好日子之后,就會通知女方成親的日期。
請期之后,就是“親迎”,就是舉行婚禮。男方迎親,要備好迎書。我們家鄉有個很好玩的風俗,就是女方挑迎書的錯別字。發現一個錯別字,男方就喝罰酒,或者是交罰款。
由于怕被女方挑出錯別字,書寫迎書的時候要十分小心。我當年結婚的時候,把迎書校對了三遍,確認沒有錯別字,才帶著迎書去接親。
圖為唐高宗和武則天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
古代的時候,六禮是娶妻必須的程序。六禮而聘的正妻,只能有一個。三書則是相當于今天的結婚證,是對正妻的地位的法律保障。
男人要休妻,不像電視里那麼容易。只要正妻沒有犯大錯,男人就不能休了正妻。如果男人在沒有休妻的情況下,再娶一個正妻。那就有大麻煩了。
正妻可以去衙門告發丈夫,衙門就會根據律法,判丈夫一年徒刑。如果丈夫再娶的妻子,不知道男人已婚,則不追究責任。如果女人明知道男人有正妻,還嫁給他,就要挨板子。
正妻與小妾相比,最大的優勢,還是嫡庶有別。正妻的孩子是嫡子,小妾的孩子是庶子。只要有嫡子在,庶子就沒有繼承權。
李治能勝過李恪,不是因為他的本事比李恪好,而是因為他是長孫皇后所出的嫡子。李恪輸給李治,就因為他是小妾所出的庶子。
本文史料來源:《儀禮.士昏禮》《資治通鑒》《新唐書》《唐律疏議》。
本文由王福星原創。碼字不易,請尊重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本人已經和版權公司簽約,委托版權公司代表本人維護原創權益。未經授權轉載者,版權公司會代表本人維護原創權益。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33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