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庚為伏,農歷的六月初二是庚申日,也是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所以今年六月初二入伏。也就是說今年入伏的當天為庚申日,老話說:“入伏怕逢申,大暑怕紅霞”,是啥意思?為啥會有這種說法?
何為庚日?
庚日指的是干支歷中天干為“庚”的日子,所謂干支歷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互配對,組成六十個組合,然后用這六十個組合來記錄年月日時,這種計時的方法就叫干支歷。那麼天干和地支配對的方法就是陽天干配陽地支,陰天干配陰地支。
在十個天干之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天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天干。地支之中,“子寅辰午申戌”為陽地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地支。那麼“庚”屬于陽天干,所以只能和陽地支相配,也就是“子寅辰午申戌”。
因此就得到了六個天干為庚的日子,分別為:庚子、庚寅、庚辰、庚申、庚午、庚戌六個。在干支歷中,也只有這六個為庚日。那麼“夏至三庚為伏”的意思是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這六個組合中,任意一組都是庚日,所以“三庚”到底是哪個庚日也是有說法的。
入伏怕逢申
所謂三庚為伏,意思就是入伏當天必然是庚日,而“入伏怕逢申”的意思就是入伏當天為申日,那就意味著入伏當天必然是庚申日。比如今年入伏當天就是庚申日,也就是農歷的六月初二。
那麼“庚申日”有啥說法呢?
老人說:庚申日要“守庚申”,傳說人體內有一種蟲子,每到庚申日,就會趁著人們熟睡之際,悄悄地離開,然后跑到天上去告狀,會把人們所干的事情向玉帝匯報一遍。就像灶一樣,每逢臘月二十三要上天打小報告,所以就有了二十三祭灶的習俗。
但是這種“蟲子”只有在人們熟睡之際才會離開,人們為了防止它悄悄離開,就會守著不睡覺。因此就有了“守庚申”的習俗,意思就是晚上不睡覺,守著不讓它離開。古書云:“凡至庚申日,兼夜不臥,守之,若曉體疲,小伏床數覺,莫令睡熟。”
意思就是要從子時開始守到下一個子時,不能睡覺。如果實在太困了,可以趴在床上休息一會兒,但不能熟睡。過了那一天之后,也就沒事了。如果入伏當天是庚申日,那就“守庚申”了。
意思就是一天都不能睡覺,要知道入伏當天氣炎熱,人們最容易犯困,不睡覺是很難受的,所以就有了“入伏怕逢申”的說法。因為要不能睡覺。
大暑怕紅霞
人們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如果大暑當天有紅霞的話,往往預示著近期可能出現臺風天氣。大暑之后也是農作物生長的后期,此時的秋莊稼已經長高了,而且這個時間段也是最容易出現臺風的時候。
要知道臺風的力是非常大的,甚至連屋頂都能掀翻。如果已經長高的莊稼遇上大風,很容易出現倒伏現象。如果莊稼出現倒伏,幾乎就沒什麼產量了。所以大暑怕紅霞,就是因為怕出現極端的天氣或者大風。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25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