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郭沫若這樣以出生地起名的,在我國很普通。有以出生的家庭、醫院、村莊、區鄉連帶起名的,也有借出生的縣、市、省的名稱起名的;如1933年,大作家老舍的大女兒出生于濟南,老舍給她取名舒濟。能書能畫,名震遐邇的現代藝術大師黃賓虹,本名質,因他的家鄉安徽省歙縣西鄉的潭渡村有一座橋的南端有一亭子,叫“濱虹亭”。為了寄托對故鄉的思念,他由自號而常用,后以“賓虹”流行于世。左聯五烈之一的作家柔石,原名趙平福,1920年生于浙江海寧縣城西方祠前,祠前有橋名“金水柔石”,他覺得不錯,加之敬慕明代方孝儒的品德(方祠即是鄉人為紀念方孝儒而建),于是取橋名“柔石”作筆名。鄭成功小名福松,據說是因為“產于蒼松之下”。以出生地起名,明白簡潔,又易會意,故人多用之,常見的有:同仁(醫院名)、武威(縣名)、京生(北京生)、申生(上海生)、榕生(福州生)、烽火(鄉名)、寧生(南京或西寧生)、漢生(武漢生)、云生(云南生)、秦風(陜西人)等等。
2、以籍貫起名。現代人為了事業,為了自己的追求等,常常四海為家,但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他們對故鄉仍有深厚的感情,因而他們在為孩子起名或為自己改名時往往以父籍或母籍或以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籍貫來取名,以表達對故鄉對親人的眷戀和思念。作家、評論家王任叔是四川人,四川古稱巴蜀,于是他即以“巴人”為筆名。在西北的甘肅、青海、新疆、寧夏和云南、貴州、廣西等省、區,有許多當年響應黨的號召,支援邊疆建設的人,他們愛以籍貫給孩子起名,如李粵、黃遼、思湘、念芳、憶南,有些父母還以各自的籍貫給孩子起名,如徐海寧、韓湘蓉等等。
3、以出生地與籍貫結合起來起名。打破“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倫理觀念,60年代許多上海知識青年響應黨和毛主席的號召,到基層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為報效祖國,開發邊疆,支援大西北建設去到新疆,他們在那里生根、開花、結果,不僅在事業上有很大成就,而且生兒育女,讓子孫后代為新疆的發展繁榮做貢獻。他們中間的部分人在為孩子起名時,就將上海與新疆聯系起來:如滬新、申疆、海新、海疆、新浦、新海等,既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對新疆和新生活的熱愛,又表達了對子女的期望。
在我國,尤其在城市,這種以祖籍與出生地中各取一字,聯綴成名的較多。京穗(北京——廣州)、申杭(上海——杭州)、秦湘(陜西——湖南)、閩蘇(福建——江蘇)、皖青(安徽——青海)、京寧(南京——寧夏)、吉貴(吉林——貴州)、川越(四川——浙江)、甘津(甘肅——天津)等。
以地起名還往往和時間起名聯系在一起,如春天出生在北京或河北叫燕春,夏天出生在成都叫夏蓉,秋天出生在福州叫秋榕。
茲列舉部分以地點起名的名字,供參考。
安寧、梅湛(湛江、林榕、福州)、谷穗(廣州)、南宮長青、東方連云、何三峽、于孟津、劉延慶(北京延安縣)、劉安康(陜西安康地區)、尹西安、李西寧、王昌平(北京昌平縣)、周大興(北京大興縣)、陳青云(北京青云店)、鄭興隆(河北興隆縣)、苗玉田(河北玉田縣)、魏豐潤(河北豐潤縣)、韓康寧(山西康寧鎮)、趙長治(山西長治市)、胡法中(山西法中鎮)、余寶昌(內蒙古寶昌)、劉伊春(黑龍江伊春市)、鄧禎祥(黑龍江禎祥鎮)、高依蘭(黑龍江依蘭縣)、馮安圖(吉林安圖縣)、方懷德(吉林懷德縣)、崔桓仁(遼寧桓仁縣)、羅普蘭(遼寧普蘭鎮)、姜定陶(山東定陶縣)、浦棲霞(山東棲霞縣)、
盛孝直(山東孝直鎮)、陳濱海(江蘇濱海縣)、徐洪澤(江蘇洪澤湖)、儲鐘山(江蘇南京的紫金山又名鐘山)、沈蕪湖(安徽蕪湖市)、安九華(安徽九華山)、朱四明(浙江四明山)、姚建德(浙江建德縣)、許仙居(浙江仙居縣)、沙澄江(江西澄江鎮)、邱奉新(江西奉新縣)、梁南平(福建南平市)、潘福州、邵清流(福建清流縣)、郭正陽(河南正陽縣)、來安皋(河南安皋鎮)、楊竹溪(湖北竹溪縣)、江宜昌(湖北宜昌市)、聶沅陵(湖南沅陵縣)、岳懷化(湖南懷化利市)、林珠海(廣東珠海市)、廖海豐(廣東海豐縣)、覃玉林(廣西玉林市)、韋懷群(廣西懷群鎮)、馬錫川、寧中衛(夏中衛縣)、石永登(甘肅永登縣)、甘天水(甘肅天水市)、盧伊林(新疆伊寧市)、游昌吉(新疆昌吉州)、袁白玉(四川白玉縣)、倪江津(四川江津市)、金光義(貴州興義縣)、章修文(貴州修文縣)、蔡鶴慶(云南鶴慶縣)、魯昭通(云南昭通市)、黎三亞(海南三亞市)、徐桂林(廣西桂林市)。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21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