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屬相龍和牛的長相有區別

解夢佬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一直被視為一種神、吉祥的動物,甚至我們還自詡為“龍的傳人”。但是,隨著與世界的交往日深,才發現“Dragon”一詞在文化中代表、血腥的意思。那麼,我們就不禁會疑問,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種文化差異和文化誤解?中國的龍和的龍為什麼不一樣?

龍,其英文名字是“Dragon”,是一種神話傳說中的動物。而“Dragon”一詞還有恐龍的意思,是在人類產生以前就已存在于地球上的主宰。中國古代的龍文化非常發達,并輻周邊地區,對東亞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

屬相龍和牛的長相有區別

圖1 秦漢龍紋

龍的形象,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九似”說,即是說龍的原型取材于九種動物。至于是哪九種動物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最為常見的則是宋代畫家董宇的說法,他認為龍“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這種說法得到了今人的認可,幾乎成為了一種常識。其實,除過董宇,還有很多種說法。

比如許慎《說文解字》言:“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宋人羅愿則認為“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到了明清時期,
龍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呵氣成云,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屬相龍和牛的長相有區別

圖2 清朝的青石高浮雕龍壁

在羅貫中的《》中則有更精彩的描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到了清代,袁枚則在《子不語》中言到:“雷雨晦冥,龍來哀號,聲若牛吼”。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
龍的形象的認知雖然存在很多分歧,但都將其視、吉祥的象征。龍除了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五外,《禮記》還將其與鳳、龜、麟一起并稱為 “四靈”。早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就有大量
龍的紋飾,作為權力的象征,后來則成為的專屬,皇帝則有“真子”之稱。

屬相龍和牛的長相有區別

圖3 戰國時期的玉龍

那麼,龍這種動物究竟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與的不一樣呢?

早在原始,人類的生產技術以及認知能力低下,無法解釋許多自然界的神秘事情,所謂“力不足者取乎神”,于是便構想出一種超人格的、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也就是圖騰崇拜,以此作為人們的精神支撐。

龍圖騰形成的原因,傳統的說法是源于黃帝的“釜山合”。這一說法見于《史記·五帝本紀》,這一次合具有重大意義,不僅在軍事上統一了各部落信,在上確立了各部落的結盟,更重要的還是綜合了各部落的圖騰,創造出一種新的動物形象——龍。今天我們自稱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即是緣于此。當然,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為龍是由蛇演變而來,當蛇變為龍后,我們自然而然的成為了“龍的傳人”。

屬相龍和牛的長相有區別

圖4 古代龍紋地方玉璧

那麼,的龍是如何產生的呢?

在流行之前,龍在也主要是以圖騰的意涵存在的,“dragon”一直作為維京人、塞爾特人和撒克遜人的象征。從這一點來說,與中華無異。但隨著的興起,特別是《經·新約》里的“蛇”夏娃,從而被視為、的化身,加之其形象與龍相似,故而“龍”也逐漸成了“”、“撒旦”的象征。正是基于這個原因,人一直將“Dragon”視為、血腥的意思,其實更多的還是一種文化誤解。如果將龍進行,翻譯成“Long”,那麼這種誤會也許會小一些。

其實,即便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也存在很多種類,正如公孫龍所說的“白馬非馬”。我們不妨對其簡單介紹,以豐富對龍的認知。我們常說的“四象”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青色代表東方,因此也有“東方青龍”之說,這無疑是我們
龍的最為熟知的類型。

除過青龍以外,還有很多。比如應龍,又有飛龍、黃龍之稱,此龍背生雙翼,據《述異記》記載:“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又千年為應龍。”虺:《述異記》載:“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也就是說,龍的幼年期是虺。虬:《說文解字》云:“龍無角者。”李善注《甘泉賦》引《說文》虬,亦說“龍無角者。”可見古人將無角的龍稱作“虬”。角龍:指有角的龍。《述異記》云:“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此外還有螭、蛟、蟠、云龍等形象,不一而足。

屬相龍和牛的長相有區別

圖5 身穿龍袍的明英宗

當然,這些
龍的種類主要存在于早期文獻當中。隨著歷史的發展,龍的形象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龍主要經歷了四個較大的歷史發展階段,即圖騰崇拜階段、崇拜階段、龍神崇拜與帝王崇拜相結合的階段、娜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

在圖騰崇拜階段:人們將龍視作部落圖騰,如龍原為伏羲氏族的圖騰,后來成為太暤部落的圖騰。崇拜階段:在這一時期,人們將龍神化,奉為水神,認為它能夠興云致雨。龍與帝王崇拜相結合:秦漢大一統后,龍逐漸作為皇帝的化身,被稱為真子。娜迦龍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中國本土只有龍神而無龍王,隨著在中國的興起,龍王神話也隨之傳入中國,龍王、龍宮、龍女等神話迅速得到傳播。

就這樣,經歷了漫長歷史時期的發展,龍的形象及內涵逐漸變得多元與豐富。今天,我們自詡為“龍的傳人”,龍形象及龍文化已經成為中華共同體的精神內核。中華上下五千年,不管斗轉星移、滄海桑田,但龍文化的傳承始終如一,龍文化已經成為了中華凝聚力與向心力的具體象征。

文:甪里先生

參考文獻:《述異記》《說文解字》《史記·五帝本紀》《禮記》《本草綱目·翼》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

歸原
所有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17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