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喪禮
穿壽衣
衣褲的件數忌用雙數,按慣制,一般穿三重、五重、七重壽衣,通常為“五領三腰”,即5件上衣,3條裙褲,穿七重壽衣的則為“七領五腰”。服裝樣式多采用同時代的禮服,男為長袍馬褂,女為短衣長裙。在陜南的安康市和石泉縣一喧,死者頭戴倒巾帽,腳穿薄底布鞋,死者享壽多少歲,鞋底上便打幾個結,如活了70歲,鞋底上便打7個黑點。
鋪金蓋銀
舊俗,死者身下鋪的褥子,身上就蓋白色的苫布,俗謂“鋪金蓋銀”,認為這樣,亡在就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燒倒頭紙
給死者燒倒頭紙,這是送給亡去的路費。商洛專區有幾個縣,出嫁的女兒給死去的父母燒倒頭紙時,依照當地舊俗,按16兩的老秤要燒夠9斤14兩。據說這個數目是冥幣的1萬元。
點長明燈
死者腳下點一盞燈,名為路燈或長明燈。燈是用一只小盤,內放清油和新棉花搓成的捻子點燃的。這盞燈在死者初亡時點起,要一直點到出殯時為止,不得熄滅。
孝子指路與開路引
在陜弱的清澗縣一帶,孝子還要給死者指路,所謂指路就是給亡指明去世界的方向,其方式是由死者的女兒手持一只系有銅鏡的尺子作前導,長子一手持火反,一手端水碗緊隨其后,所有孝子均隨行,哭著走馬觀花出村外,朝墳墓的方向走百步停下,焚香燒紙,倒水扔火把,抵達后節哀返回。在關中華縣一帶,長輩亡故后,要請僧道,給死者開路引,所謂路引,就是一張,據說這曹的,亡有了它,才能在通行無阻。
孝戴
大殮過后,孝子要在靈前穿戴孝衣孝帽,謂之成服或戴孝。關中和陜北的喪服,一般是兒子穿對襟白孝褂、白褲,頭戴2尺長、4寸寬的白布孝條,腰系麻辮,也有穿白布大襟長衫的,縫制時毛茬要露在外面。陜北縣的孝子,戴白布褶成的圓孝帽,帽前臉部垂一白布條,稱“眼紗”,左垂為喪父,右垂為喪母。陜北延川縣一帶,四輩人孝帽,以示隔輩。陜南的孝服,兒子穿掃腳面的白布大襟長孝衫,頭戴麻冠、腳穿麻鞋。安康市自重孫以下,白布孝帽上要貼一紅色“喜”字,表示是“老喜喪”。
吊喪
大殮之后,親友們便要攜帶祭品,陸續到喪主家吊唁,俗稱吊喪或吊孝。親友送的奠儀,關中和陜北通常是白面蒸桃饃,名為“獻貼”,至親要蒸三疊獻禮,每疊一個花花頂,高約尺許,周圍插上纏有白布的浮花,往往要花費去10余斤面粉。按照各地鄉俗,男祭,由男孝子陪跪;女祭,由女孝子陪跪,稱陪禮。祭畢,孝子屈膝拜謝吊孝者,謂之謝孝。
守靈、哭喪
舊時守靈,男不能剃頭,女不能梳頭,要睡草席,頭枕磚頭土塊,且要粗茶淡飯,此即古人所說的“寢苫枕塊,啜粥茹素”。男女的哭法也有差別,男的多是不出聲的“泣”,出聲也不成調,沒有詞;婦女哭得最為悲戚,一把鼻涕一行淚,不僅要哭出聲來,還要哭出調來、哭出詞來,哭的詞大多是贊頌死者的賢良和恩德,以及他死后給家人帶來的不幸和損失。
陜南一帶老人去世后,一般要通過洗尸、停尸、入棺、閉棺和出殯幾道程序。過去一般為三天,現在多為一天一夜。從守靈一開始,哭喪歌就是喪禮儀式中少不了的演唱形式。 停尸的當天,室內靈堂巳安排就緒,室外庭院點燃香、燭和火紙,燃放鞭炮。歌手的開場鑼鼓是敘述靈堂擺設和孝男孝女的“”,守靈的子女不禁失聲哭泣。 在守靈期間,孝男孝女要出門接待前來吊孝的親友鄉鄰,陪祭的人一進靈堂,歌手便引唱孝歌。親家有親家的孝歌,朋友有朋友的孝歌,如有一段親家的孝歌是: “親家猶如一只蠶, 一生勤奮又節儉, 為兒為女吃盡了苦, 才積得這份薄家產, 只說你長壽享清福, 誰知早早平離人間, …… 你有一雙好兒女, 也能含笑在九泉。”
天晚了,靈堂內外燈火通明,喪家招待歌手和前來悼念的親友。飯后不久,歌手繼續唱哭喪歌,如《十二月想爹娘》《送亡靈歸西》。親友也有唱勸人孝敬老人的孝歌,如《二十四孝》《十二大賢》等。到了半夜,由領頭人按順時針方向繞靈柩一周,孝子捧香在后,名曰“轉香”。在歌手間歇的時候,喪家以茶點招待歌手,并用糖水潤喉。到了天亮,歌手慢慢走出靈堂,來到室外,改唱《還陽》歌。送靈時,歌手又唱進靈歌,孝子隨后焚香叩頭。 第二天早上出殯。棺木用木杠抬,木杠前后刻有龍頭龍尾,歌手一唱”啟龍歌’,孝兒孝女牽著靈柩上系的白纖在前,眾親友在后送行。在的路上,歌手鳴鑼敲鼓開道,遇山唱山,遇樹唱樹,遇水唱水,并以祈禱歌給抬杠的人加油。 在鑼鼓鞭炮聲中,孝歌一直唱到墳地,下葬時先撒“五谷”,孝子接五福,植土,謝恩。 哭喪歌是陜南長期流行的一種儀式歌,曲詞直婉事變,內容有樂施勸善的,也有的。隨著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提倡火葬,哭喪歌也有了新內容。
唱孝歌
親人去世,痛哭哀掉本是人之常情,然而在陜南的巴山地區,人們則是長歌當哭,用“唱孝歌”的方式表達生者對死者的哀痛之情,這就是古代唱“挽歌”的遺風。孝歌既有前人流傳下來的傳統唱本,也有吊喪者任情抒發,隨意編司的。孝歌的語言通俗,歌司語言通俗,歌詞押韻,在巴山地區普遍受到人們的重視,因它莊嚴隆重,簡樸省事,現在陜南平川地區喪事時,也有人效仿這種形式。
做道場
埋葬前,稱富裕的人家都請僧道或先生天經,意在亡,為死者免罪,使其早日轉生,俗稱作道場或。在此期間,每天樂器不停、哭聲不停、酒席不停。每日早、午、晚三餐,孝子都要在靈前拈香獻飯。
(二)葬禮
三獻禮與“穿神點主”禮
出殯的前一領先,要隆重的活動,所有的親戚、本家都要來獻供祭奠,孝子也要三獻禮,謂祭,俗稱獻飯,意為給死者餞行。在關中西部,親友的獻供多為白面大獻糕,全獻為24個,半獻12個,也有用6碗或9碗不同花樣的菜肴作禮祭的,名為“食壘”。獻飯的整個過程有禮賓生唱獻,有吹鼓手吹奏哀樂。
祝道禮與祀土禮
此夜孝子和親友通宵不寐,圍坐守靈,謂之“暖喪”,其間要升棺3次,像征恭亡步步。在韓城一帶,孝子和親友還要到去“暖窯”,也就是在墓窯中點麥草或在墓坑四角放置燒紅的木炭,意為驅走墓中的寒氣,好讓死者舒適地其中。
出殯
在陜南的白河縣,門祭時,孝子端一碗飯,在靈柩上繞一下,再把碗打碎,意為死者不再吃陽界的飯了,把碗帶到去吃。抬喪轎的木杠稱為龍杠,捆綁好龍杠,一切準備停當,由8個身強體壯的鄉鄰抬柩起行,名為抬靈。
(三)關中百怪之喪葬類
未死先將棺材埋
在以前相當長的時間里,只要一走進關中人的家里,迎面而來的最顯眼的東西便是黑乎乎的棺材。或架在房梁上,或擺在梁間(未安門,未砌墻的房間),或者擺在過道上。關中人心目中,人一過50歲,便進入了老年的行列,作為晚輩,就必須開始為老人準備后事,其內容包括挖墓、做壽衣和打(買)棺材,否則便被視為不孝。這些工作中,打棺材最為關鍵。棺材板得用好木頭,高檔的有楠木、樺木、柏木,次點的也得用松木。這些木料價格都比較昂貴,打一個棺材一般要用個把星期。因而關中人在手頭稍有寬余或有空閑時,便事先把棺材打好,以免緊急時不知所措。另外,打棺材對老年人來說,也算是了卻了一樁心事,他們再也不會擔后落到被席卷草埋的可憐境地了。相反,他們會因為擁有一副好棺材而自豪,恨不得讓人們都知道它,自然而然就要把它擺在家中最為顯要的位置。對有的老漢來說,打開棺蓋,在里面睡上一覺,那舒服的感覺,勝過讓他睡五星級賓館的套間。同時對晚輩來說,讓人知道他早早就為老人將棺材備好,會落下個孝子的名聲,平時棺材還可以當盛放東西的柜子用,一舉兩得。而對于頑皮的孩子來說,這些棺材會成為他們爬高上低鉆出鉆進的游樂場了。
葬父需舅三锨土
千陽有一個尊慣,兒子葬父需要的舅家人負責:,給他舅家打招呼,舅家人聽到消息及時來探望病人,聽病人安排后事;死后,兒子穿上孝衣舅家門首報喪,舅家人馬上趕來吊唁,還要詳細察看是不是正常死亡,壽衣、棺材好不好;當的棺材下落到墓穴后,兒子墓前雙手將锨舉在頭頂,舅家人接過锨向墓穴鏟三锨土,隨后其他人才動土埋葬,如果舅家人不鏟三锨土,死者就不能埋葬。葬父是這樣,葬母要母親娘家作主,其辦法與葬父一樣。
三锨土簡單樸實,但關系重大。在里人剝削人、人的事常有發生,有的人常常死于非命,為了保護人的生命安全,上漸漸形成了一種監護辦法,“兒有舅家,女有娘家”,約定俗成。
這種古俗對敬老養老風氣的形成有積極意義,對老人的不為有一定的威懾作用。一些不孝子女,葬父時,也有墳上被的舅家人責備的;葬母時,也有被自己舅家人揮锨痛打的,不孝子女丟盡了人,其他人自然會引以為戒。
八十老人笑著埋
人死是一件悲傷的事,人生悲莫過于死去親人。然而在關中,當死者的年齡超過80歲時,喪事竟變成了喜事。門框門楣,死者靈前貼的對聯,也都一改白色為藍色,重孫子頭上包的孝布,穿的孝衣,也都一改白色為紅色。孝子們也不再哭哭泣泣,而是笑臉待客,喜氣洋洋。80歲老人死亡之所以被當作喜事,并非是因為晚輩們不孝。而是因為生老病死,誰也改變不了,老人已活過80歲,已屬很幸運的了,是值得慶幸的事情。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的身體機能的減退,疾病的侵擾,再活下去,不僅不是享福,而且完全是在受罪,不僅自己解決不了自己的痛苦,而且還連累著子孫后代,因而死亡對他們是一種最好的。入土為安,這是大多數超高齡老人最明智的想法。而且是老人年齡愈大,子孫后代越多,就越能體現出子孫滿堂的天倫之樂,這都是老人先輩積下的福分,更值得向左鄰右舍炫耀了。
哭喪說唱分不開
秦腔《三滴血》是關中人極愛看的劇目之一,劇中的男女主角以其強烈的悲劇色彩和帶哭腔的唱腔,緊緊地扣著關中人的心弦。然而與此相反的是,在遇到喪事時,關中人的哭腔卻又像是唱腔一般,泣泣訴訴,抑揚頓挫,韻味十足。女孝一般是哭喪的主角,死者的妻子,女兒及,在中間起著核心作用,他們一般哭的時間最長,哭時坐在地上,用手拍打著自己的大腿,手里捏著一塊手絹,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哭腔有長有短,有輕有重,節奏分明,一邊哭一邊說,把死者一生的好處,以及死者死后給自己帶來的艱難和心痛,一一訴諸衷腸。如果身旁有死者的親朋好友,他們又會以此為題,加以發揮,從而使聽者無不動容,潸然淚下。特別是到了舉喪及接靈等儀式時,數十名女孝齊哭,各種哭腔一齊登場,場面更為壯觀。在關中,女人的哭還是一門基本功,必須學會掌握節奏來哭訴。結婚新媳婦學哭也算是一關。如果只知道嗚嗚咽咽,即使你再動情也不行。所以越是年長,哭喪的水平越老道,越接近爐火燉青,越變得干哭無淚,卻越能與聽者心靈產生更強烈的共鳴,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男孝哭喪和女孝根本不同,他們往往只是在潮的時候,像包龍頭出場似的,干號僅一兩聲,便會戛然而止。像是就會過場戲一盤。
每遇喪事搭戲臺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于為親人。然而由于人們對死亡的認識不同和風俗習慣的不同,人們表達痛苦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關中人死后,除外,就是大擺戲臺,用最熱鬧的形式,為親人的亡靈送行。辦喪事一般是下葬、周年、三周年最為隆重。到時候,除了請樂師吹吹打打外,還要請戲班子。不想花大價錢,可以請一臺皮影戲即可,搭一個小戲臺,五六個人就可以通宵達旦地唱,唱腔委婉,結合死者的特點選擇戲種,借此對死者表達和贊頌。想多花點錢,可以請大戲,也就是正宗的秦腔,從搭出的戲臺,演員隊伍和樂隊陣容都比皮影戲要氣派多了。當然也有皮影和大戲同時請的。和電視興起后,很快又成為辦喪事所邀請的內容之一, 甚至后來的卡拉0K、舞會也都成了辦喪事的角色。不管采取哪種方式,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越熱鬧越好,吸引來的人越多越好。因而每當有錢人家大辦喪事時,人們總是會從四面八方早早地擁來,一些小商小販也會趁機做起買賣來,因而常常像過會似的,十分熱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孝子們的孝心和家境興旺,才能在左鄰右舍抬起頭做人。
靈前孝子麻將擺
關中人長輩死后,一般要在家里擺放三天,做晚輩的則要戴孝守喪,日夜守候靈前,以示。對于孝子來說,白天的日子尚好打發,到了晚上,就非常難熬了。困乏、單調、寒冷一齊襲來。熬不住的找地方睡覺去了,最后靈前剩下的就寥寥無幾。為了能吸引更多的人留在靈前,又不致單調乏味,他們便支起桌來,擺上麻將,剛開始由村鄰人先上場,待到大多數人離去之后,這時孝子們方才上場,有時一桌不夠,還要再擺幾桌。孝子們有的徹夜堅持,有的輪流上場。戰到激烈處,他們會手口并用,嘴里不干地冒出一些有傷和氣的話來。特別是那些以前曾因家長里短或者因對喪葬支出分擔不公而耿耿于懷的孝子們,更會借此機會發泄一通,他們互揭老底,互相對罵,甚至扭打一起,全不把躺在一旁的老者放在眼里。不過大多數家庭或孝子們則會安然相處,并且借此機會增深感情,凝續親緣。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15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