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哲既有了以太陽為主的天體有以十年為周期性的認識,并用天干表示了出來,又有了用月亮周期性變化來度量太陽年,發明了了十二地支來表示月份,后來又發現了每十二年氣候和莊稼有一種規律性變化周期存在。這樣,古哲很快就了這兩種周期應該是天體運動共同體現出來的,應該是相互統一的,有
的。加之古代中華的數學智慧非常發達,他們找到了十與十二的最小公倍數六十。用六十作為周期數,既準確表示了十年周期,也準確表示了十二年周期。
古人是先將一到六十這六十個數字寫作一行,然后在第二行依次將天干寫了六遍。在第三行依次將地支寫了五遍。上下每個字對齊。將同一列的天干和地支
在一起。這樣,古人就了表示時間次序的六十個干支號。第一個自然是甲子,第二個是丑,第三個順次是丙寅,第四個是丁卯,一直順次數下去,最后一個肯定是癸亥。
古人經過長期對于天干和地支的分別應用,終于將二者
在一起,在一個雙方都認為是天干周期和地支周期的開始的年代,將之確定為甲子年,這樣,一年一年往后排列,周而復始,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應用了幾千年。是世界上應用時間最長有歷史記載最長的紀時系統。
在紀年時,天干就稱為年干,地支就稱為年支。某人出生于丙戌年,年干就是丙,年支就是戌。
用月亮周期度量太陽年,古哲發現每個太陽年月亮經過了十二個多周期。三年就可以多轉一圈。為了讓月亮年與太陽年統一起來。古人高置了閏月。也用月一個月的干支號。其它十二個月,就分別用十二支來表示。古哲認為,月亮周期也隨著太陽周期變化,因此,也存在著以十為周期的變化,所以也用天干和地支共同構成的六十周期來表示稱呼說明每個月。還用上面說的六十個干支號來表示。在十年中,甲年和己年的子月的天干都剛好是甲,乙年和庚年的子月都剛好是丙子月。丙年和辛年的子月都是戊子月,丁年和壬年的子月,都恰好是庚子月,戊年和癸年的子月都恰好是壬子月。知道了子月,依次數天干和地支的下一位,就了下一月的天干和地支了。這樣,古人就有了月支和月干的名稱。
每一日的干支,古人是從這一系統確定下來時,就一直用六十個干支號輪流著用。一直用到現在。如果知道每年第一日的干支,也容易推算出來其它各日的干支。
人類對于時間的掌握越來越精確。中國古人就將一日分了十二個時辰。分別用地支表示。同時,他們認識到天干對于地支也就是每個時辰的時空狀態是有影響的。所以也將甲日和己日的子時,用甲子來表示,將乙日和庚日的子時,用丙子來表示,將丙日和辛日的子時用戊子來表示,將丁日和壬日的子時用庚子來表示,將戊日和癸日的子時用壬子來表示。其它時辰順數天干和地支都可以。
現在我們有了表示年月日時的八個干支號,古人稱為八字。例如某人生于丙戍年,庚寅月,乙亥日,丙子時。干支號也就是八字,本來是為了記時而發明的。因為與具體的年月日時所在的天體運動狀態、氣候土地動植萬物狀態相
,所以古人從中尋找著八字與生命與人的關系和信號。后來還真發現了。經過幾千年不斷探索,終于成了中醫時間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15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