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剛剛開始收袁世凱像壹圓銀幣的朋友和我提到,袁大頭壹圓銀幣共有四個年份,自己第一步非常想把三年、八年、九年、十年的標準品各集一枚,作為學習和鑒賞的開始,特別是希望我能夠幫忙多留意一下八年。然而想要得到八年袁像銀元并非易事,即使是常見版式,眾多收愛好者仍然面臨一幣難求的困境,更不用說原味美品,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袁像八年銀元在袁大頭壹元系列中如此緊缺?
鑄造背景:整理幣制,明確紀年
袁世凱頒布《國幣條例》時,對袁像銀元的形制、重量、成色等方面做出了整齊劃一的規定,但并沒有嚴格規定每年鑄造的銀元需要鑄有當年的年份字樣。八年時,擬定鑄造銀元新規,其中一條提出各個鑄幣廠鑄造銀元的模型需要每年頒發一次,并且應當注明鑄造年份為中國某年造。如此一來,天津造幣總廠需聽從最新命令立刻趕制新的模型,特別是要改變紀年為八年造。
量少好品少的原因
1.鋼材缺乏,趕制緊迫
純以鋼產量來說,我國一直是一個鋼產大國,但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比較落后,所以時,制作幣模的鋼材只能依賴于向進口。然而八年,也就是1919年,列強深陷世界大戰泥潭,鋼材大量用于武器裝備等建設,導致的鋼材進口供應需求一拖再拖,
直到該年年底才完成準備。按照新的規定,又需要馬上著手準備九年的幣模了。因此,八年袁大頭實際生產時間相當短,自然鑄幣量也不會多。
2.生產量小,質量不齊
八年大頭既不像三年袁大頭銀元那般鑄造時間跨度長,又不像其他年份的袁像銀元參與鑄造的造幣廠多,八年大頭主要由天津廠、杭州廠、安慶廠鑄造,而且杭州廠和安慶廠又是地方性小廠,并不能非常好地保證生產銀幣的數量與質量。
3.慶廠,劣幣驅良
安慶造幣廠在鑄造八年大頭的后期,曾出現管理者擅自降低含銀量的惡劣,因而遭到各方聯合,后來安慶廠被停產整頓。但慶廠令八年大頭在老百姓心中口碑滑坡,認可度下降。由于八年大頭成色低劣,在當時不受老百姓重視,人們會傾向于先花掉手中的八年大頭,而把認可度高的三年大頭留下。因此在那個年代,劣幣驅逐良幣,八年大頭頻繁流通,磨損、磕碰、戳記隨處可見,導致如今少有好品。
結語
八年大頭由于時代原因生產周期短、鑄造量少,且因質量不好難以令當時的百姓們信服,所以流傳下來的美品甚少。也正是因為八年大頭數量本就不多,市場供需矛盾加強,導致八年大頭普品呈上漲態勢,品相上乘的美品更是一幣難求,近年來不斷受到收者們的熱捧,這與它當年受到的待遇簡直堪稱云泥之別。目前來看,八年大頭身上依舊蘊較大的升值潛力,特別是品相好、包漿好的八年美品,上漲勢頭更加迅猛。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14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