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到死的大閘蟹怎麼辦
蟹肉吸足了美味的湯汁,入口鮮香濃郁,熱氣騰騰的一鍋肉蟹煲擺在面前,不爭氣的眼淚都要從嘴角來。
如果告訴你,這一鍋肉蟹煲使用的都是過期的食材,宣稱現殺的螃蟹卻是死了一晚上的“隔夜蟹”,你還覺得美味嗎?
圖/ 絡 肉蟹煲
圖/微博
有人會問,“隔夜蟹”放冰箱才一晚上,不至于過期變質吧,畢竟隔夜飯這麼多年都吃過來了。
相對于“隔夜蟹”來說,大部分隔夜肉菜是問題不大的,只要保存在冷環境,做好適當隔離,再加熱通常不會有食品安全問題,更多是風味下降。但螃蟹不一樣,螃蟹后隔夜保存有更高的安全風險,即便冷也不能完全規避。
螃蟹死后會有“”
經常吃螃蟹的人應該聽說過,“隔夜死蟹不能吃,吃了可能會中”,這句話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首先,死蟹會引起人體組胺中。
生物胺可分為單胺和多胺兩類,主要包括酪胺、組胺、腐胺、尸胺、苯、色胺、精胺和亞精胺等多種物質。適量的生物胺對人體健康有益,過量的生物胺則會引起人體中,會引起頭痛、呼吸紊亂、心悸、血壓變化等過敏反應,在所有的生物胺中,組胺的生理性最強。
螃蟹體內的蛋白質構成中含有大量的組氨酸,螃蟹垂死或已死時,組氨酸會迅速分解轉化為有物質組胺,積累在蟹體內的組胺就算是高溫燒煮后也很難消除。
研究顯示,雌性中華絨螯蟹在死后5h,雄性在死后10h均檢測出生物胺。雖然單只螃蟹體內有生物胺的含量較低,不足以引起中,但是如果沒有控制好食量,可能就要醫院見了。
其次,菌落總數超標是導致“隔夜蟹”不能吃的重要原因。螃蟹是底棲食腐生物,平時以微生物為食,在消化腺內存在很多細菌,中華絨螯蟹高營養成分、膠原纖維之間的連接松動以及其生長環境,為微生物生長提供了豐富的環境。螃蟹死亡后,消化腺破裂會導致細菌或重金屬等物質污染蟹肉,死蟹蟹體分解時也容易滋生肉桿菌等細菌。
煮熟后的螃蟹
怎麼分辨原料死活
死蟹不能吃,這個道理說來簡單,但是在外面吃飯時螃蟹的死活卻由不得我們。除了找一個靠譜的商家,還有什麼辦以避免吃到死蟹呢?煮熟后的螃蟹如何分辨原料的死活,這里有幾個小妙招:
有腥臭等異味的螃蟹不要吃
螃蟹體內含有的三以及含硫是導蟹腐臭味的重要原因,也就是人們平常說的“臭魚爛蝦”味。含硫在螃蟹死后5 h開始大量檢出,之后會隨著死亡時間的增加而增加。三在在蟹肉、蟹黃、蟹膏中均可檢出,且隨著死亡時間的增加迅速增加。一只大閘蟹在死后10h會產生明顯的氣味,死后24h打開蟹殼,這時的腐臭味會達到常人可以忍耐的極限。
有苦味的螃蟹不要吃
新鮮的螃蟹吃起來肉質鮮甜,而死后很久再加工的螃蟹會有一股苦味。這是因為在螃蟹死后,呈現鮮甜味的氨基酸會大幅降低,呈苦味的氨基酸會增加。以中華絨螯蟹(大閘蟹)為例,蟹肉和蟹黃里的“鮮甜氨基酸”在螃蟹死后的10h出現大幅降低,之后有增加趨勢;而“苦味氨基酸”在螃蟹死后的0h~5h以及10h~24h內會大量增加。
肉質呈粉狀且肉少多蟹水的螃蟹不要吃
新鮮的蟹肉紋理清晰,肉質飽滿且帶點回彈,而死蟹粉末,蒸熟之后的蟹水要多于鮮蟹。螃蟹死后會在消化酶的作用下迅速分解,隨著時間的增加,死蟹的失重率逐漸增加,在死后的24h,雌蟹失重率為8.02%,雄蟹為8.85%。可食用部位(蟹肉蟹黃蟹膏)的降解消耗速率會隨著死亡時間的而增加。還是以中華絨螯蟹為例,死后24h的蟹黃得率為8.36%,蟹膏得率僅為6.18%。
這些食物一定要吃新鮮的
上文有提到過,死蟹不能吃的原因之一是會引起組胺中,事實上,能引起組胺中的不止死蟹一種。
動物性食物中普遍存在著組胺,尤其是一些青皮紅肉的海產品,因為其中含血紅蛋白較多,組氨酸的含量也很高,當受到含高活性組氨酸脫羧酶的細菌污染后,魚肉中的游離組氨酸脫羧基會形成有物質組胺,防止組胺中的源頭是要防止細菌污染。
最早發現的引起組胺中的魚類是鯖科魚類,組胺含量較高的魚類包括鮐魚、鲹魚、竹莢魚、鯖魚、鰹魚、金槍魚、秋刀魚、馬鮫魚、沙丁魚、鯡魚、鳳尾魚、青槍魚、鲯鰍科魚類和鮭魚等。另外,小龍蝦、螃蟹、貝類、魷魚,都有較多組胺檢出的報道。
研究顯示,當魚內組胺含量達到4mg/g或人體攝入組胺達到1.5mg/kg體重以上時,易發生中。凡是組胺含量較高的食物,更好吃新鮮的;如果迫不得已需要儲,可以選擇凍(冷和室溫一樣,組胺增長都會很快);如果海產品肉眼可見的,請棄之。
冷知識環節
蝦和蟹經過高溫蒸煮后,外殼會變成紅色。
這是因為蝦蟹殼中含有一種叫做蝦青素的物質,是一種橘黃素,多呈黃、橙、紅色。在蝦蟹活著的時候蝦青素被一種叫做“甲殼苷”的蛋白質包裹,看不出本來的顏色。經過高溫蒸煮,蛋白質被,蝦青素被釋放出來,殼就變得紅彤彤了。
End
以上就是與吃到死的大閘蟹怎麼辦相關內容,是關于大閘蟹的分享。看完吃了兩只死了的大閘蟹后,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11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