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屬虎人最窮不過36歲男
1972年的“破冰之旅”傳至日本國內,迅速引起了日本政壇的極大震動,在全國上下的強烈要求下,當時的日本新任首相角榮于當年9月對中國展開國事訪問。
訪華的最后一天,兩國簽署了《聯合聲明》,標志著中日兩國正式建交。此時,二戰時期被戰敗遺棄在我國的孤兒,已經長大,他們迫切地希望找到自己的親人,于是開始想盡一切辦法回到日本國內尋親。
而其中有一個男人,顯得尤為特別,因為他是要求從日本回到中國尋親,而且此時的他已經是日本有名的,身份顯赫。
他是誰?為何會去到日本?身份顯赫的他又是為什麼要千里迢迢回到中國尋親?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那場日本侵略者發動的侵華戰爭說起。這場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和長遠的痛苦,令無數家庭支離破碎,骨肉分離。
一、家貧如洗顛沛流離
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派重兵集結在“關系安危之要地”——山西境內中條山地區。但是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進攻,居然不堪一擊。
(中條山戰役中士兵準備戰斗)
國民軍第27軍駐守在晉東南陵川一帶,面對第36師團的瘋狂進攻迅速潰敗,撤退到與晉南垣曲毗鄰的河南省濟源縣。1943年6月,第37師團一部對駐守在河南濟源的27軍展開進攻。
當時的中國北方正值雨季,濟源地區大雨滂沱,戰斗開始后,27軍全體官兵奮力抵抗,但是由于裝備落后且部隊剛剛經歷了慘敗士氣低落。
在經過幾日的殊死搏斗后,全面潰敗,此役部隊陣亡一千多人,四千多人被俘,有一萬多人突圍后向南轉移到洛陽等地。
戰斗結束后,取得勝利的對被俘的軍展開清點工作。他們驚訝地發現在這些中人中間,居然還有一個少年。
這個少年年齡大概有七八歲,操著一口晉南口音。這讓負責清點工作的日本軍人很是疑惑。
(國民軍第27軍袖章)
原來這個小男孩叫俊明,這個寓意“優秀明達”的名字是由他的養父起的。至于他的姓氏,小小年紀的他記不大清楚了。
他只知道自己出生在一個晉南的偏僻農村,再具體的地址他也不知曉,還隱約記得他的生父在他五六歲時,離開家去當兵打仗了。
這種情況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實屬常見。因為隨著全面的爆發,抗擊日本侵略者成為了全體中國的首要任務。面對強大的日本瘋狂進攻,我民傷亡很大,所以需要不斷地補充兵員。
為了順應持久的戰場形勢,國民了《兵役法》,規定18-45歲的男子均要服從征召,所以當時很多年輕人都被迫離家趕赴前線。
(時期參軍榮譽獎狀)
但是,對于俊明家來說,正值壯年的離開意味著失去了家里的頂梁柱,沒有了的支撐,一家人糊口都成了難事。他的母親以的身軀試圖撐起這個家,但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無論母親如何努力,全家人依然每日饑腸轆轆。
為了讓女兒活命,俊明的母親不得不狠下心來將妹妹送給別人當養女。對于此事,俊明記憶尤深:一天家里來人要把妹妹帶走,母親十分不舍,抱著妹妹嚎啕大哭。
而妹妹則緊住衣服,用力地想要掙脫那個人,聲嘶力竭地哭喊著:“媽媽,我不要走,不要離開你們。”但是,“心狠”的母親說:“媽媽也是為了你好,去了他們家你還有口飯吃,留在咱們家大家都得餓死啊!”
(時期被迫轉移的群眾)
送走妹妹之后,面對一貧如洗的家,俊明的伯父不愿意讓母親在這個家中死守,屢次逼迫其改嫁:“或許我弟弟早就在戰場上被殺了,你再嫁人吧。”被逼無奈之下,俊明的母親只得改嫁他人。
就這樣,俊明跟著媽媽來到了一個窮光棍家,這也是他的之一個繼父,繼父家里除了一孔破窯洞之外什麼都沒有,可以說家徒四壁,甚至他還債臺高筑。
所以,俊明的養父壓根沒有養活家人的能力,還把他們母子二人推向了比之前更加痛苦的深淵里。
一天夜里,趁著夜色,繼父帶著他們母子二人逃出了家,只為躲避的討。
自此,他們一家三口過上了沿街乞討的生活,生活愈加艱難,就這樣居無定所四處流浪了兩個多月后,眼看日子過不下去了。
(日本侵略導致中國百姓流離失所)
母親背著繼父對此時已經餓得面黃肌瘦的俊明說:“再這樣下去,我們娘倆都得餓死,媽希望你能夠有機會讀書,改變命運,媽帶你去找學校吧。”
就這樣,媽媽帶著俊明悄悄離開了繼父,雖然仍然是流浪,但是母親有著堅定的信念,那就是把兒子拉扯大并讓他讀書,這樣的信念猶如黑夜里的一盞明燈,指引著他們母子在前途未卜的漫漫長路上前行。
最終,他們來到了一個鎮上,這個鎮子挺大,有一萬多人口。在這里,俊明的媽媽嫁給了他的第二個繼父——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一開始,俊明的養父還能信守婚前與母親的約定——供孩子讀書。
(時期學生在教室上課)
但是,繼父后來卻反悔了,為此事他經常與俊明的媽媽吵架,因為他認為對于一個長大后要種地的孩子來說,花錢供他讀書純屬是浪費錢財。因為此事,繼父與母親的矛盾越來越尖銳,但是即使如此,媽媽也絕對不退讓,她堅定自己供孩子讀書的想法。
在這個鎮子的附近,此時駐扎著從中條山地區戰敗撤退下來的一支——國民軍第27軍。部隊的官兵經常到鎮子上買東西,一次偶然的機會,俊明的母親認識了一位在軍中擔任中尉的軍官。
母親將這位姓郭的中尉請到家中,拿出珍多年的好酒,又炒了幾個好菜,殷勤地款待他。席間,母親提出一個請求:希望這位軍官為她的孩子提供上學的機會。
(軍中尉領章)
這個軍官本就是豪爽之人,面對俊明目前的請求他沒有任何推辭就答應了,但是這件事被繼父知道了,他和母親大吵了一架。但這并沒有改變母親的想法,她堅持要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給這位姓郭的中尉軍官。
自此之后,小小年紀的俊明就跟捆綁在了一起。而這位郭中尉也沒有食言,沒過幾天就給俊明買了許多學習用品,還把他送到了駐地附近的學校。此時的俊明還沒有大名,郭中尉對他寄予厚望,于是就給他起了“俊明”這個寓意深刻的名字。
俊明一直跟隨部隊轉戰各處,所以他就讀的學校也在頻繁地換。但即使如此,小小年紀的俊明還是體會到了讀書的快樂。
雖然母親不能陪伴在自己身邊,但是喜歡讀書的他還是很快適應了這樣的生活。
(時期國移途中)
在更換到第三所學校時,由于老師覺得俊明聰明伶俐、十分討喜,他被定為班長,在他手中掌握著學校唯一的一個哨子。
每次吹響哨子,班里的同學就會迅速地跑過來向他靠攏,每當這個時候,俊明都感到無自豪,這也增長了他的自信。
1943年6月底的一天,郭中尉所在國民軍第27軍收到上級的電令,要求他們迅速向南轉移,由于前方戰事吃緊,小俊明不得不中斷在學校的學習,隨部隊一起行動。
部隊經過幾天的長途跋涉,來到了河南省濟源縣境內,因為靠近黃河,這里已經能清晰地聽到嘩嘩的流水聲。
冒著大雨,部隊在此地安營扎寨,由于連著幾日都在趕路,士兵們都已疲憊不堪,面對隨時可能到來的敵人,他們心里惴惴不安,但也勉強入睡了。
第二天拂曉,當部隊人馬正要渡過黃河時,密密麻麻的向他們所在的地方猛撲過來,隨即展開防御,兩軍短兵相接,由此展開了一場惡戰。當時候是有備而來,而軍為倉促應戰,加之裝備差距大,經過幾天的浴血奮戰,27軍敗下陣來。
結果,俊明就隨被俘虜的軍一起成了的戰俘,而此前對他關愛有加的那名軍官則下落不明,也許在戰場上中彈犧牲了,也可能隨大部隊成功突圍。總之,年幼的俊明意識到自己可能永遠也見不到這位恩人了。
當時,中有人向長官高橋中隊長請示該如何處置這個小男孩。高橋見眼前的這個小男孩剃著光頭,兩只大眼睛炯炯有神,讓他頓時心生憐愛,于是下令帶他一起走。從此,成為戰俘的小俊明不得不與日戰四方,他的命運與緊緊地 在一起。
(被俘后的光俊明)
這個機靈的小男孩很快就被這些日本士兵所接納,因為聰明伶俐,大家都很喜歡他。
他總是留著光頭,所以大家都親切地叫他“光少年”,于是光就成了他的姓,他有了一個新名字——光俊明,日語發音為“托西阿奇”。好學的他很快就掌握了日語,能順利地與周圍的日本士兵交談。
短暫的休整之后,第37師團奉上級命令南下進軍,光俊明就這樣跟隨著一路前進,離自己的家鄉越來越遠。
慢慢地,那些刻在自己腦海里的黃土地、窯洞消失在眼前,所到之處見到的不再是自己熟悉的場景,而且自己再也聽不到那親切的鄉音。
(上世紀40年代的越南西貢)
經過多年的長途跋涉,這股經廣西進入越南境內,最終到達西貢,此時已是1945年6月份了。
此時的雖已占領了越南全境,但是隨著在中國及太平洋戰場的節節敗退,兩個多月后向全世界發出通告,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
作為戰敗國,日本所屬在越南繳械投降,根據《波茨坦公告》規定:北緯16°以北的法屬境內由中隊受降,三萬多人成為戰俘。
這一次,年幼的光俊明隨一起成為中隊的戰俘。這已經是小小年紀的他第二次成為戰俘了,之一次他隨軍被所俘,第二次他隨成了盟軍的戰俘。
(日本裕仁投降詔書)
這幾年所經歷的一切,讓這個少年認識到了戰爭的殘酷:只要有戰爭發生,就會有人喪命,作為黎民百姓根本無力主宰自己的命運。
盟軍將年幼的光俊明與投降的三萬多一起收容,他被安置在位于泰國的一個戰俘內。
這些被俘日本士兵在解除武裝之后,已經成為手無寸鐵的平民,經過簡單的收容教育后,盟軍決定將他們遣返回家。這個時候,如何處置中的這個小男孩成為了盟軍遇到的一個難題。
開始時,中國方面堅決要求將他引渡回國,但是此時的他已經離開家多年,在國內舉目無親,回到因為戰爭而變得滿目瘡痍的中國,無疑是將他送上不歸路。
而此時,日本戰俘中有一個叫加地正隆的軍醫提出,他想要乖巧伶俐的光俊明。
(盟軍正在對投降的進行登記)
出于安全等各方面考慮,也為了對這個可憐的小男孩負責,當時的盟官和方面的代表簽訂了一份《少年同伴書》。
以此來明確加地正隆與光俊明的關系,自此,光俊明就有了“正式”的養父——加地正隆。
二、學業有成功成名就
1946年5月,光俊明跟隨自己的養父加地正隆,和所有被遣送的日本軍人一起,踏上了去往日本的漫漫路途。
(被遣返的日本軍民)
而光俊明的養父則在地向他講述自己的故鄉——熊本縣,介紹那里的風土人情和山川風景,講到興奮時竟用手腳比劃著,此時的光俊明或許并不理解養父的內心想法。
因為他還只是個孩子,此時的他對這個陌生的國度滿是好奇,也對即將到來的生活充滿疑惑。而養父則安慰他說:“熊本是個很好很好的地方,你一定會適應那里的生活。”
而光俊明也給自己打氣:“我一定會適應那里的生活。”雖然此時的他還是個11歲的孩子,但是從小生存的環境塑造了他堅毅的性格,顛沛流離的生活讓他變得強于忍受,不管身處什麼樣的環境都能調整心態積極面對。
(上世紀80年代的熊本縣)
這也是戰爭的殘酷,讓這個本該天真爛漫的少年,缺失了同齡人的嬌氣活潑,他身上散發出來的成熟老練讓人不禁為他感到惋惜。
來到養父家后,一家人相處得很融洽,大家也都接納了他。
身處穩定的生活環境,光俊明得以有機會繼續讀書,這是的夙愿,雖然此時她生死未卜,但是在隔海相望的日本熊本縣,她的孩子在完成她的心愿。
他順利完成了中小學學業,并于1955年考入熊本商科大學,畢業后他進入一家貿易公司上班。
1969年,已是34歲的光俊明遇到了自己的妻子范子,兩人喜結連理。至此,當年那個被迫來到日本的中國少年,在日本落地生根。之后,他的事業蒸蒸日上,在神戶打拼多年之后,他擁有了自己的進出口公司。
(熊本商科大學)
三、荊棘滿路尋親無果
從一個流落日本的戰俘搖身一變成了大,但是戰爭帶來的傷痕卻永遠無法愈合。已是花甲之年的他愈發想念自己的杳無音訊的親人:“今天我生活得很好,但是我非常思念在中國的媽媽和妹妹!”
可是無論在日本的事業取得怎樣的成功,光俊明的內心里始終有一塊是缺失的。
他時常做一個同樣的夢:在灰蒙蒙的陰雨天,一對母子面對面 在雨中,因為沒有撐傘,雨水打他們的衣服。但是,在夢里,他看不清母親的長相,時隔多年他早已模糊了母親當初的模樣。
在他的內心深處,一直深深思念著自己的母親,而他認為,如果母親還在人世,一定也無時無刻不在想念他。他并沒有抱怨母親當初狠心將他拋棄,因為他明白,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想要活下去,母親做出這樣的選擇實屬無奈。
(光俊明著《七歲俘虜》)
雖然此時他已是花甲之年,而且已經成為身份顯赫的,光俊明始終無法抑制對親人和故土的思念,在他的內心深處,始終覺得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他渴望回到中國去。
光俊明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時常告誡他們:我們是中國人,身體里流淌著中國人的血液。但是,身處異國的他始終沒有機會回答祖國,尤其在步入老年之后,他回到中國的想法越來越強烈了。
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等到了這個機會。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消息傳來,光俊明興奮地向中國駐日有關機構提出申請,希望回到故土尋找分離數十年的親人。
經過了幾年的等待,光俊明終于得償所愿。1986年10月,在闊別故土數十年后,他終于再次踏上了這片他日夜思念的土地。當初他離開的時候,還是個孩子,而此時已經是兩鬢斑白的花甲老人。
(光俊明與家人合影)
一路上他都在心里默問:多年不見,媽媽、妹妹你們還好嗎?
此時的他不禁熱淚盈眶,腦海中再次浮現出母親和妹妹模糊的樣子。
但是,令他感到失望的是,尋親之路并不順利,雖然回到山西之后了當地的積極配合,但是始終未找到自己的母親。
光俊明不敢想自己的母親是否還在人世,或許她為躲避戰亂早已離開家鄉,或許她已在戰火中不幸喪生,也可能在新時代離世了,但是他更愿意相信母親尚在人世,只不過他還沒找到。
沒有找到母親,這讓光俊明感到十分難過,但是也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既然母親找不到,那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妹妹呢?
光俊明對此期望很大,但是因為妹妹被送人時他只有五六歲,所以根本不知道妹妹被送給了誰家,更不知道妹妹的名字。
(上世紀80年代的光俊明故鄉運城鄉下)
然而,要在這樣擁有億萬人口的大國,尋找一個不知姓名的人,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尚且不易,在上個世紀80年代可能性幾乎為零。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放棄:我會一直找下去,直到生命的盡頭。
回顧光俊明的一生,身處在那樣一個時代,作為孩子的他根本沒有選擇生活的權利,他四處漂泊,能夠活下來已經實屬不易,雖身處異國他鄉,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個中國人。
此次尋親之旅雖然結果讓他很失望,但是闊別數十年再回家鄉,他決定為這里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在故鄉投入了很多資金,主要用于建設的教育機構、機構,以此改善家鄉的教育和條件。
(年入花甲的光俊明)
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有多少人不得不拋妻棄子遠走他鄉,有多少不得不骨肉分離漂洋海外,而這些都是戰爭給中國造成的傷害,而這些傷害永遠刻在中華兒女的內心深處。
但是這些傷害必將成為我們奮發向上的動力,為了使我們不再遭受戰爭的屈辱,也不再有骨肉分離的人間悲劇。
以上就是與86年屬虎人最窮不過36歲男相關內容,是關于戰爭的分享。看完1986年屬虎女貴人屬相后,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07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