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留下的文字與書信,鐫刻著辛亥革命先驅和志士們的火熱情懷——
艱辛探索,為一條振興中華的光輝道路
【講述】
編者按
110年前的10月10日,隨著武昌城頭一聲清脆的槍響,震驚世界的辛亥革命驟然爆發。大批革命黨人和無數愛國志士集聚在振興中華旗幟之下,以救亡圖存之勇氣,在浩浩湯湯的歷史長河中艱難跋涉。往事越百年,歷盡艱辛、幾經輾轉,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終于昂首闊步走上了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嶄新征途。
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為中華民族建立的歷史功績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奮斗和壯烈犧牲的志士們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今天,讓我們一起展讀曾參與這場革命的先輩們留下的書籍、信件,在文字流淌間感受那份震撼人心的力量、那種可歌可泣的情懷,從而賡續遺志、堅定信念,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推向前進。
《建國方略》恢宏巨著擘畫振興中華夢
講述者: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文博館員盧榮艷
孫中山先生校閱過的《建國方略》及內頁。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及了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中“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的語句,讓我深刻體會到中華兒女為實現偉大夢想接續奮斗的毅力與決心。今年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辛亥革命爆發110周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55周年,再次回望孫中山先生及其《建國方略》,別有意義。
1918年春夏之際,孫中山先生因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而寓居上海莫利愛路29號(今上海香山路7號孫中山故居)。這段時光對他革命理論的成熟發展、革命道路的思索選擇尤為重要,而在此期間完成的最重要成果便是《建國方略》這一恢宏巨著。
在莫利愛路寓所書房里,孫中山先生將心中“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的夢想濃縮在《建國方略》中。《建國方略》由《民權初步》(社會建設)、《孫文學說》(心理建設)、《實業計劃》(物質建設)三篇著作匯集而成,是孫中山先生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全方位構想。
孫中山先生欲以社會建設探討民主政治,實踐民權。他在《民權初步》中說:“吾知野心家必曰非帝政不可,曲學者必曰非專政不可。不知國猶人也,人之初生,不能一日而舉步,而國之初造,豈能一時而突飛?孩提之學步也,必有褓姆教之,今國民之學步,亦當如是。此《民權初步》一書之所由作,而以教國民行民權之第一步也。”
孫中山先生欲以心理建設啟發民智,喚醒國人。他在《孫文學說》中指出此書寫作目的:“先作學說,以破此心理之大敵,而出國人之思想于迷津,庶幾吾之建國方略,或不致再被國人視為理想空談也。……以我五千年文明優秀之民族,應世界之潮流,而建設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樂之國家……”
孫中山先生欲以物質建設發展交通,振興實業。在《實業計劃》中,他把實業建設看作“興國之要圖”,規劃了六大計劃,提出以三大港口、五大鐵路為中心,建設遍布全國的水陸交通系統,以期拓展國內市場,打破列強壟斷,進而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一百年前,當孫中山先生提出修建16萬公里鐵路、160萬公里公路,建設世界級大海港,大力發展農業、制造業時,曾被人嘲為空談;而一百年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這一宏偉夢想早已實現,孫中山先生夢想中獨立、民主、富強的中國,已巍然屹立于世界東方。
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珍藏有一本1922年上海民智書局出版的《建國方略》,章頁中仍留有孫中山先生親自校閱過的痕跡。紀念館還珍藏著1917年4月上海中華書局印行的《會議通則》、孫中山題贈宋慶齡的上海華強書局版《孫文學說》以及1922年尼克博克出版公司出版的英文本《實業計劃》。文物有溫度,每每查閱,我們都深為他的高瞻遠矚和卓越見解所嘆服。
作為紀念館研究人員,我們立志于浩瀚史料中追尋孫中山先生等一代仁人志士的革命足跡,不斷發掘文物,拓展史料研究,繼承發揚先輩們振興中華的愛國精神和天下為公的崇高品質,激勵人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繼續努力。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新華社發
久經革命風雨路先生風范啟吾曹
講述者:中國人民大學校史研究室主任楚艷紅
在中國人民大學校園里,佇立著老校長吳玉章的雕像。吳老是中國人民大學首任校長,更是一位歷經風雨的革命家。當110年前那場革命的狂飆襲來之際,時年33歲的他毅然投身革命洪流,為救國救民奮起抗爭。重溫他撰寫的《辛亥革命》,心里時常涌動起激奮與感慨。
吳老是一位參與過辛亥革命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延安時期,《中共中央祝吳玉章同志六十大壽的賀詞》中稱吳老為“中國革命最先進最覺悟的老戰士”“一部活的中國革命史的縮影”。關于辛亥革命,吳老曾多次寫下回憶錄:《辛亥革命二十五周年的一個回憶》《從思想發展談辛亥革命的經驗教訓》《論辛亥革命》以及《從甲午戰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最后這一本是為紀念辛亥革命50周年而作,被“中國歷史小叢書”收入,書名定為《辛亥革命》。
在《辛亥革命》一書中,吳老講述了自己參與同盟會、武裝起義等往事,介紹了譚嗣同、喻培倫、林覺民等英烈的故事,還以親歷者的身份,再現了一些重要史實。
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吳老當選為總部評議員。1911年,廣州黃花崗起義爆發,他奉命購運軍火支持前方戰斗。起義失敗后,他回到四川老家,參與保路運動。同年又成功組織了榮縣起義、內江起義。中華民國成立之初,吳老受孫中山先生之邀在總統府秘書處負責總務工作。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之后,吳老又參與二次革命,失敗之后重尋救國真理,并于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鞠躬盡瘁。
吳老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書寫歷史,《辛亥革命》全書上百次提到了“人民”或“群眾”。有兩個場景,令我印象深刻:
當甲午戰敗的消息傳到吳老家鄉時,他與兄長正為母守孝。文中寫道:“我們當時悲痛之深,實非言語所能表述。”在回憶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和《辛丑條約》簽訂時,吳老引用了“傷心又是榆關路,處處風翻五色旗”的詩句表達屈辱與悲痛。他期待著一場席卷大地的風暴,一聲響徹云霄的春雷。
1911年內江起義成功,吳老被推舉為內江軍政府行政部長。數千名群眾歡呼著把他擁到縣署去辦公,那一刻,吳老深深感受到群眾力量之偉大。為了維護剛成立不久的蜀軍革命政權,他堅決審判縱容士兵四處擾民的悍將林畏生,并義正詞嚴地說:“我們革命的宗旨是推翻清朝專制政府,實行民主政治,解除人民痛苦,并不是以暴易暴。如果我們今天剛一勝利,就橫行霸道,實在違反革命初衷。”
在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期間,吳老主張為工農開門辦學,還堅持給學生們上課。1961年,83歲高齡的吳老還親自給師生們講黨的歷史,讓聆聽者為之動容。
吳老以畢生言行為我們樹立了愛國為民的光輝榜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光榮,也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使命。”我們將傳承先輩精神、勇擔時代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更多建設者和接班人。
位于湖北武漢市武昌區的“走向共和”群雕。新華社發
黃興寫給后人的“八字家書”
講述者:黃興曾孫,湖南省政協委員、民革湖南省委常委黃柏禹
在黃興故居紀念館有這樣一封家書,上面寫著:努力殺賊,一歐愛兒。這張已被歲月染黃的信箋是我的曾祖父黃興寄給祖父黃一歐的,雖然只有八個字,但其背后的故事與情感卻十分厚重。
1911年10月,距曾祖父和祖父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不到半年,武昌起義爆發了。曾祖父在漢陽督戰,急電身在日本東京的祖父回國參加革命。于是,祖父趕到上海參與組建滬軍,擔任副司令。經過浴血奮戰,上海光復起義成功了。曾祖父很高興,寫了一封家書托人帶給祖父,希望祖父前往武漢參戰,但祖父正在為籌組江浙聯軍攻取南京而忙碌,未能遵父命赴漢。曾祖父對祖父參加南京光復起義十分贊同,南京之役開始之際,他給堅持在南京天堡城前線奮戰的祖父寄來了這封八字家書,落款處蓋有自己常用的小章“滅此朝食”。
每每看到這封家書,我都深感這是曾祖父“篤實”“無我”精神的充分體現,更是曾祖父和祖父愛國情懷的真摯流露。在人生的關鍵抉擇面前,他們始終堅持民族大義,以赤誠之心報效祖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強調:“今天,經過長期奮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備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我們看到曾祖父和祖父畢生追求的理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得以實現,深感激動與喜悅。我們將秉持曾祖父家訓,勵志圖強、奮發有為,為祖國統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奮斗。
重溫《革命軍》,爭做時代“馬前卒”
講述者:鄒容曾孫,重慶市江北區原政協委員鄒小谷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也是先祖鄒容烈士在上海殉難116周年。這幾天,我和家人們又一次重溫了曾祖父撰寫的《革命軍》和他給家人的兩封家書。
在重慶市博物館(今中國三峽博物館)里,陳列著曾祖父于1901年寫給他的父親和兄長的兩封家書。這一年,清政府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內憂外患、岌岌可危。曾祖父打算東渡日本留學,在漫漫路途中,他寫下這兩封信,向家人傾吐心聲。
在寫給他父親的信中,主要表達了自己東渡日本求學的想法。曾祖父生性聰慧,他的父親和舅父都希望他經商或考取功名,以傳承鄒家殷實家業。但深受革命思想影響的他關心的是天下興亡、百姓疾苦,認為去日本留學可以接觸到新思想,尋找到救國真理。他在信中寫下“人人俱畏死,則殺身成仁可無言”,以此表達心志。
如果說第一封信主要是“言志”,那麼第二封信則更表現出他對兄長、家庭的關愛。考慮到自己將多年留學在外,家里重擔都得由兄長一肩扛起,他在信中闡明了對這份辛勞的深切理解,也為自己不能在父母身邊盡孝表達了歉疚。信中飽含重情義、愛家庭的中華傳統美德,是他留給我們的良好家訓、寶貴家風。
《革命軍》是曾祖父18歲時寫就的代表作。書中思想與他年少時喜歡讀譚嗣同文章以及《天演論》等書籍密不可分,更與他東渡日本的經歷相關。他曾為譚嗣同寫詩:“赫赫譚君故,湘湖士氣衰。惟冀后來者,繼起志勿灰”,以此表達追隨榜樣的志向。這種志向又在《革命軍》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我同胞其欲相存、相養、相生活于革命也。吾今大聲疾呼,以宣布革命之旨于天下……革命者,去腐敗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蠻而進文明者也……”
我和兄妹們自小聽著曾祖父的故事長大,《革命軍》一書更是讀了很多遍。后來,參與了相關作品及文稿的收集整理工作后,我更加深刻理解了曾祖父甘做“革命軍中馬前卒”的奉獻精神,也更清楚地意識到:今天,我們繼承先祖遺志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平凡崗位上努力工作,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1992年,我加入了中國致公黨,曾任重慶市江北區、沙坪壩區政協委員。我十分珍視這份責任,積極參政議政。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鼓舞人心、令人振奮。步入新時代,邁上新征程,我們要像先祖那樣竭盡全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多干實事、多作貢獻。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李曉、王斯敏、顏維琦、姚曉丹、龍軍、張國圣)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11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04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