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元禪寺又被稱為“漢西一境”,是因其古樹參天,花木繁茂的人文境致而得。同時還是武漢市佛教協會的所在地。歸元寺與寶通寺、溪蓮寺、正覺寺合稱為武漢的“四大叢林”。
歸元禪寺現占地面積153畝,建筑緊湊合理,寺院坐西朝東,寺內分前、后兩區,前區(老區)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個各具特色的庭院組成,分別擁有藏經閣、大雄寶殿和羅漢堂等三組主體建筑群。
歸元寺的外山門為新山門,采用仿古風格設計而成。外山門的扇門為仿古式朱紅殿門,為三開門式,中間為一大拱門,左右各有一小拱門。
大多數寺廟之銘牌,均橫書懸嵌于寺廟山門之楣,而歸元寺為直匾,全國罕見,堪稱一奇。因為在帝制時期,只有得到皇上敕賜的寺廟,才可直書匾額。
該直匾額高6尺,上書“歸元禪寺”四個大字,字體工整,筆式雄渾,是仿清朝著名書法家馮家浩的手跡。在武漢,懸直匾的寺廟,僅歸元禪寺和古德寺兩座。
山門為古典式的八字門形式建筑,朝陽而開,象征吉祥。歸元禪寺山門前的石獅,連座共高2.3米,原鎮守在漢陽縣衙、府衙門前,是明代遺物。武漢解放之后,漢陽顯正街的衙門撤銷,信眾將被棄下的石獅合力搬到了歸元禪寺。
“歸元”這個寺名,源于佛經中的“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的偈(ji)語,“歸元”即歸真、歸本、意為超出生死的境界,還于真寂本原,俗言就是功德圓滿,得道成佛的意思。
大多數寺廟之銘牌,均橫書懸嵌于寺廟三門之楣,而歸元寺為直匾,全國罕見,堪稱叢林一奇。為此,豈有到了武漢不去歸元寺之理?
歸元寺于清順治十五年落成,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歸元寺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院落,占地兩萬平方米,現存殿堂樓閣二十八棟,整個平面布局呈“袈裟”形狀,這是它在建筑布局上與其他佛寺的主要區別。
藏經閣北院的主要建筑是藏經樓,是一座兩側五開間的樓閣式建筑,高約25米,頂為大脊,魚角搬爪,飛栱飛檐,古樸玲瓏;當面為四柱通天,雙鳳朝陽,五龍戲珠,整個建筑精巧壯觀,金碧輝煌。
歸元寺所藏經書豐富,藏經有《龍藏》、《續藏》、《頻伽藏》、《磧砂藏》、《大正藏》、《昭和藏》、《真言宗全書》,還藏各地石印、鉛印、影印、碑拓等單行本佛經。
昌明長老紀念塔也稱塔院,這里介紹昌明長老生平,展出昌明長老的遺物、書法等。
昌明長老紀念塔另設有接待信眾做法事場所及往生堂。
歸元禪寺的五百羅漢,千姿百態,個個都塑得傳神動人。數羅漢是該寺傳統節目之一。每年到了春節歸元寺數羅漢的人絡繹不絕。那麼究竟怎麼數呢?
方法是首先根據您踏進門檻的那只腳來確定數羅漢的方向,然后挑選一個你喜歡的羅漢開始數,按照自己的年齡順序默數,數到自己的歲數為止。那一尊羅漢即為您的本命羅漢,
觀音菩薩為雙面造型,黃銅鑄造,周圍是漢白玉欄桿,像高18.8米,立于一個3米高的蓮臺之上,重達20噸,雙面觀音為二臂正觀音基本形,也稱為圣觀音像。
“圓通”一詞來源于佛典中的“圓通菩薩”該建筑于2009年上半年破土動工,是由宮殿式石臺座和紅木榫卯結構組合而成,其風格為內五層外三層四滴水樓閣式建筑,是中國大型傳統木結構建筑之一。
此建筑基座長寬各60.8米,占地4139平方米,高60余米。除了將請進25尊圓通菩薩外,此前運至歸元寺的一塊重達3.2噸的“鎮寺之寶”和田玉將被打造成一尊2噸重的彌勒佛像一并在這里展出。2011年8月26日圓通閣已圓滿舉辦“上梁”儀式,預計在2012年完工。
歸元正藏圖書館為全國首家由寺院完全發起、信眾共建、配套設施相對齊全、并向社會開放的現代化佛教主題圖書館,建筑面積近14000平方米,六層仿清式徽派建筑,主體功能性建筑包括歸元寺正藏圖書館、歸元大覺賓舍兩部分。
歸元寺圖書館面向公眾免費開放。藏書先期以佛學書籍為主,逐漸增加其他門類書籍,最終達到藏書20萬冊,佛教書籍占到40%,其他類書籍占到60%的規模。
云集齋前身系民國年間重建之南云水寮房。南寮始建于康熙二十三年,經咸豐、宣統兵燹,兩度毀而重建。1953年由寺院28名僧人開辦素食餐館。
1980年11月21日承辦國家下達的素食國宴招待國賓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一行,為素食餐館開辦史的輝煌一頁。齋內的素菜特點是清淡、咸鮮,品種已有二百來種。
歸元鐘樓之鐘,上鑄“歸元禪寺幽冥鐘”,自鑄造起近半個世紀,記載了武漢勞動人民手工技術、智慧和合作精神。取佛門“曉擊,即破長夜,警睡眠;幕擊。則昏衢,疏冥昧。”教義。在以前,鐘鼓樓每逢早晚殿或大法會,都要“鐘鼓齊鳴”,設有專職的僧人“敲板”。
放生池之設,體現佛陀之慈悲戒殺精神。放生池寬15.6米,長25米,由64根石柱和64塊石刻板組成樓欄桿,每根石柱上雕刻一尊石獅。池內四角有“阿耨達池”四字,每個字有近一米見方。池中南北各置噴水蓮花:熱時,為水族噴水供涼;冷時,讓水族棲息蓮花瓣上曬太陽。
大雄寶殿是寺廟的主殿,或稱大殿,也是寺內僧人上早、晚課的場所。初建于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后經多次維修。現大雄寶殿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
韋馱殿門前的石獅為百年文物,出自清代匠人之手。大門上的匾額“歸元古剎”為黎元洪的手書。民國元年(1912年),歸元禪寺募化重修,黎元洪帶頭捐款,并贈送三塊巨匾祝賀。其中,“歸元古剎”和“勝大宏闊”留傳至今,而“三乘廣運”在民國年間被毀,現只有復裱本掛于老藏閣大門上。
大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坐像,兩側為其弟子阿難和迦葉,均為脫胎雕塑。橫額“大雄寶殿”四個大字,由清代大書法家馮家浩的親筆所書。
韋馱殿內還有一處昌明法師的題字,位于正面供奉的彌勒佛像上方,寫的是“皆大歡喜”。其中“大”字的一橫中間格外粗,把這一橫去掉,就是個“人”字,好像彌勒佛的大肚子;“喜”字的兩個“口”也沒有完全封死,意味“笑口常開”,應了佛像兩旁的檻聯上寫的“大度能容容世間難容之事,慈悲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兩行字。
韋馱殿的背面,有昌明法師寫的“回頭是岸”四個大字。其中“岸”字,“山”旁不在頂上,而是被擺到了一側。此書禪意在于,修行之人,要放下心中的包袱,不能把“山”壓在心頭。
三圣殿以前是寺內僧人打坐念經的地方,主要供奉著“西方三圣”,三尊佛像均是采用高約4米、直徑約1.5米的樟木雕刻而成。供桌前簾幕欄有四組唐玄奘西天取經故事的鏤空浮雕群像。
殿堂中央的高臺上,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雕像,佛祖塑像背面的佛龕中,是“海島觀音”的彩色泥塑。這組高6米、寬4米、傾角為30度的大型群塑,采用絲綢、棕麻等原生材料塑成。
大殿兩旁的墻壁上,是十八羅漢的石刻像。在大多數寺廟中,十八羅漢都是以塑像形式出現,而歸元禪寺現任方丈隆印法師在維修大殿時,考慮到塑像占地面積大,影響游人觀光,采用清朝高僧竹禪法師的羅漢石刻供奉。
財寶天王殿內供奉五尊鑄銅像,主奉財寶天王,每尊重約3噸。財寶天王是佛教中的護法神,又名毗沙門天王,主管財源。財寶天王的坐騎為雄獅,位于后區的西南方位。
歸元寺藏有兩件珍品:一是清光緒元年(1875年)湖南衡山69歲老人李舜年書寫的“佛”字經,這個“佛”字是在長寬不超過六寸的紙上,由《金剛經》和《心經》的原文共5424個字組成。每個字只有芝麻大,肉眼分辨不清;若在三十倍放大鏡下觀看,每個字都一絲不茍,筆力挺秀。另一件是民國初年(1915一1924年),武昌僧人妙榮和尚刺血調和金粉抄成的《華嚴經》和《法華經》,字體娟秀。
藏經閣是北院的主體建筑,是收藏佛教經典和藝術珍品的地方。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后遭戰火所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得以重建。歸元禪寺心凈方丈(1920年至1922年)募資再次重新修建藏經閣,現存的藏經閣高約25米,共兩層五間,是武漢市磚木結構古建筑物,復建于1920年,為樓式建筑。
藏經閣內殿堂高闊,正中供奉白玉釋迦牟尼佛坐像,由緬甸佛教三寶弟子于1935年8月贈予歸元禪寺,約有2噸重,是緬甸工匠用一塊重約3噸、高約2米的乳白玉石雕刻而成,為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四大玉佛”之一。
藏金閣內珍藏的武昌僧人妙榮和尚刺血調和金粉抄成的《華嚴經》和《法華經》,字體娟秀,堪稱一絕。
羅漢堂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間,咸豐二年(1852年),毀于兵燹,1902年完成重建,至今有近二百年歷史。羅漢堂布局成“田”字形格局,安放了五百多尊塑像。
歸元禪寺的著名的五百羅漢,有年漲大水,所有羅漢皆淹水中……,俗話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而歸元寺的羅漢卻是個例外:水退后,個個完好無損,堪稱奇跡。
歸元寺的五百羅漢,是以南岳衡山祝圣寺的五百羅漢石刻拓本為依據,采用“脫塑”工藝,由黃陂的兩位塑師用了9年時間塑造而成。
每年春節的大年初五,萬千武漢人都會蜂擁去歸元寺燒香,幾乎形成了一種習俗。而萬頭攢動卻又絲毫不亂的場面,也令人嘖嘖稱奇。
編輯整理:清風劍客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03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