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歷3月26日日是什麼星座的
維舟
每年新舊交替之際的除夕、元旦,面對不確定的神秘力量,都應以一定的儀式祛祈福,這一點歷代中國人都是沒有疑義的。然而,這里卻還有一個問題:我們生活在其中的時間是無始無終的,雖然四季,每一年循環運轉,但新年的之一天應該從什麼時候算起呢?
中國人早已習慣了新年始于隆冬、早春之際,但如果看看世界各地的習俗,就會發現這遠非理所當然。泰國的“宋干節”(以及西雙版納傣族的“潑水節”)標志著新年始于4月中旬,之所以潑水,其原初目的也是為了潔凈;/文化中的新年“諾魯茲節”(Nowruz)始于3月21日,即以春分作為新年之始,這與黃道十二宮的劃分同理,所以十二星座起首的白羊座就始于此時;在古希臘歷,一年的開端卻是在公歷的7月初。
英國歷史學家伊恩·莫蒂默在《歐羅巴一千年》中指出,在近代早期,歐洲各地的新年起始日期各不相同:
在現代人眼里,16世紀開始于1501年1月。可在當時并非如此——除非你生活在、匈牙利、挪威或波蘭。在威尼斯,新年開始于1501年3月1日。在英格蘭、***羅倫、那不勒斯和比,新年開始于3月25日。在***蘭德,新年即節,這意味著每年的新年都不一樣。在,新年是在9月1日,在、帕多瓦、羅馬和許多德語,新年是從12月25日開始的。尤其令人深感困擾的是,法國的新年是以下四個日子中的一個,誕節、3月1日、3月25日或節,具體取決于你生活在哪個教區。只是1564年魯西永(Roussillon)的頒布,規定從1567年開始,法國新年統一定于1月1日。
這乍看起來五花,但內在都是有道理的:12月25日是誕節,又臨近冬至,這原本就與上古觀念中新生命的開端吻合;以3月為新年,則是將春天作為一年之始,尤其與黃道的天文運行相關;節是傳統,以的象征大地回春和新年的開始;俄歷9月1日則可能與古希臘歷法傳統同理,認為舊的一年在夏天達到全年活力最盛的頂點之后結束,再開啟下一個循環。
中國上古也曾將冬至作為新年開端。冬至在天文上是一個明確的分界線,也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因而被視為交替的時刻。古人根據天文觀測,推算出一個夜半甲子冬至、日月度相同、行星又同一方位的時刻,稱為“上元”,由此以冬至為歲首,而將“朔日”(日月交會的一天)作為一月之始。剛在《神文時代》中指出,這些天文知識后來與讖緯思想結合,“發展出‘朔旦冬至’為王者休祥、甲子革令等重要思想,進而在隋唐時代的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天文的意義上,以冬至為歲首是最明顯的節點,但在農業生活上卻未必了。《呂氏春秋》認為,一年之中到夏至,陽氣增益而虧損,到十一月冬至則陽氣衰退而上升,不過它又強調,在一年之始,當“東風解凍、蟄蟲始長”之時,太史宣布“某日立春,盛德在木”,此時君王應在東郊迎春。張君在《神秘的節俗》一書中強調:“先秦乃至遠古,禮俗所重的還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日。重大的祈年、迎春、和農耕慶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幾天。”如今所說的“春節”,原先就是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二十四節氣中的首節,只是在近代將陽歷新年改稱“元旦”后,陰歷新年才與“春節”混同了。
換言之,從農業生產的角度而言,新年其實應從開春算起。然而在現實中,中國的新年從未設置在3月21日立春之際開始,這意味著中國歷來占主導地位的夏歷,真正決定性的既不是天文運行,也不是自然節律,而是由王根據抽象的數術原理制定的歷法。換言之,節日時間最重要的不是自然性,而是性——所謂“頒正朔”,歲時在人們生活秩序中的作用極為重要,因而其測定、發布和調整都是留給君王的特權,并服務于其。
在其他文明中,這一權力往往由祭司階層掌控。芒福德就曾說,上古諸文明中,僧侶階級“掌管著時間和空間,預言節令性的大;而掌管時間和空間的人,自然也就控制著廣大的民眾”。在猶太,《舊約》的律法制定了周期性的休息日,并將這一習俗轉變為“原則上適用于所有,甚至包括動物在內的一種原則性的、法定的、普遍性的誡命”。在中國有所不同的是,王集祭政一體,統合治理天下,也由此確定民活的時間秩序。
從夏商周三代建子、建丑、建寅的記載來看,先秦時對于新年從何時起首,仍是不確定的。因為從時間之流中劃出一個分界點,也就意味著給的時間賦予秩序。美國漢學家艾蘭曾說:“大禹治水的傳說其實是創造故事的一種類型,它是人類之一次賦予這個世界的山川河流等自然現象以秩序,對這個世界之一次作的劃分;這個行為并不是自然本身之所為,而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這里她說的雖然是空間秩序的重整,其實對時間秩序也是同理。
周代不僅確立了現在的正月初一歲首,還尤其突出天命循環的不斷更新,故夜間叫三更五更、年初叫“萬象更新”,而新年還要用桃,因為桃“梗”諧音為“更”。在戰國時的星相家看來,彗星也是除舊布新的表征,但正如辛德勇指出的,“除舊布新”原本“屬于中性的詞語,其究竟吉兇禍福,還要看具體的情況”,這就尤其需要順天應時、修德審慎。
西漢時出現了中國文化“年號”,也是同一思想的產物。因為每次更換新年號,就意味一個新的天命循環開始,舊的壞運氣已過去,重新開始,所謂“與民更始”。研究秦漢史的廖伯源早已發現,“西喜言‘新’,好說‘更始’……日新、更始為西思想中臻于至治之重要。此所以好新、喜言新”,如果施政數年,“仍不見大治,或事有不順,乃又改元更始”,目的都旨在棄舊更新,不斷現狀,以圖實現天下大治。到后來,這變成中國王朝制度,“建元稱帝”意味著“創制”,也被入主中國的胡人和、日本、越南所接受。
也正因為改元標志著氣運轉換,所以漢代就已牢固樹立了這樣的觀念:改元不僅可以延續,且能避免災禍,皇帝的壽命。其結果,很多君主頻繁更迭年號,最甚的武則天在位21年竟使用了19個年號。但頻繁更換,反過來也意味著不穩定,宋末因此出現了一句諷刺性的流行語:“亂王[主]年年改號,窮士日日更名。”(楊慎《丹鉛余錄》卷三)因為人們傳統上也用改名來作為避禍的手段。
到明清時代,基本上每個皇帝都只用一個年號(“一世一元”),這表明年號已逐漸只具有紀年的工具性意義,而那種“改運”的意味則淡化了。不過,權力能夠決定的時間秩序、不斷除舊布新的思想,還是一直延續下來,這在以后再三試圖廢除通行的陰歷新年(即現在的“春節”)而推行陽歷新年(“元旦”)的做法上,仍然清晰可辨。至于對來說,那種想把舊的一年“晦氣”埋葬,辭舊迎新的心態,也別無二致,尤其在經歷了鼠年的疫情之后,大概尤為迫切——只是與古人相比,朝向未來的現代人對新年或許少了一份忐忑,而更多了一份希望。
主要參考書目
[英]魏根深《中國史研究手冊》,侯旭東等譯,大學出版社,2022 年
[美]艾蘭《早期中國歷史、思想與文化》,楊民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美]德克·卜德《古代中國的節日:漢代的新年和其他年慶活動》,吳格非等譯,學苑出版社,2022 年
辛德勇《建元與改元:西漢新莽年號研究》,中華書局,2013年
剛《神文時代:讖緯、術數與中古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韓曉莉《與節日:華北根據地節日文化生活(1937-1949)》,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 年
[英]伊恩·莫蒂默《歐羅巴一千年:打破邊界的歷史》,李榮慶等譯,上海出版社,2022 年
[日]內藤湖南《日本文化史研究》,儲元熹等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
責任編輯:鐘源
校對:劉威
以上就是與陰歷3月26日日是什麼星座的相關內容,是關于文化的分享。看完1988農歷3月26什麼星座后,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97518.html